有关家庭教育的典故有哪些?
一、孟母三迁1、故事: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2、道理: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煞费苦心。二、曾子杀猪1、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他的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曾子与妻子决定马上杀猪烧肉。2、道理: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扩展资料:典故的现实教育意义: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实践中,前人们积累、总结了丰富的教育子女的经验,例如品德的培养与知识增长之间的关系,父母的榜样作用,儿童性格意志的养成,如何启发孩子的求知欲,如何对待孩子遇到的成功与挫折,家庭礼仪与品质的养成等,到如今依然值得借鉴。
关于家庭教育的典故
1、曾参:杀猪教子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妻子回来,见曾参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参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后世传颂。2、王冕母亲:关怀与发现王冕是元朝末年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他的成才来自于他母亲的关怀和发现。王冕的父亲是一位勤劳的农民,因家境贫困,只得让年仅七岁的王冕放牛。可是,王冕十分渴望读书,他经常丢下牛,躲在村学堂的窗外听老师讲课,挨了父亲多次痛打。王冕的母亲十分心疼儿子,尽管家里穷得叮当响,她还是好说歹说,劝丈夫让儿子上学。王冕上学后极为刻苦用功,家里没有油点灯,他只身一人跑到一座寺庙里,坐在泥菩萨的腿上借着长明灯的亮光读书,往往一直读到天亮。王冕这种勤学精神感动了一位很有学问的韩姓先生,先生把他收为学生。尽管王冕学习进步很快,可他的父亲总想让儿子放下书本跟他一起种地。在这种情况下,王冕的母亲总是想法子开导丈夫,从而使王冕通过勤奋学习成为一位闻名天下的画家和诗人。3、周桂夫人:严格教子周桂夫人是明代大散文家归有光的母亲。归有光四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以致他七岁时就上了县学。归有光在一篇题为《先妣事略》的文章中,怀着无限的哀思之情记述了他母亲严格教育他的事迹:他有时厌学,母亲就严厉批评和教育他,让他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寒天暑热,都不能旷课;每天晚上,母亲总是点亮油灯,领着他的弟弟和妹妹坐在桌边,留出靠近灯光的地方让他读书;弟妹常常是都睡着了,母亲仍在陪他读书,督促他把每日的功课做好,并鼓励他大量阅读其他书籍。天长日久,归有光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基础,年轻时就成为了很有名气的散文家。4、蒋母:苦心教子清朝中叶的蒋士铨,是与袁枚、赵翼齐名的“江右三大家”之一。他的成长全靠母亲的苦心教育。蒋士铨家里贫穷,蒋母从早到晚辛劳纺纱织麻,可是在她劳碌奔波之余,总不忘教育儿子识字读书。士铨四岁时,母亲为了教他认字,就劈了一把细竹丝,按照点、横、撇、捺分别组成不同的字,教士铨认识。士铨六岁时,蒋母就教他握笔写字。七八岁时,蒋母一边织布,一边把书本放在她的膝盖,让士铨坐在膝前,一句一字地教他读书。冬天的夜晚,母亲解开棉衣,让士铨贴胸坐好,并用薄被盖住他的小脚,陪他照样攻读不止。有时士铨读累了,就在母亲怀里打个盹儿,等他稍一醒动,又催他继续学习。蒋士铨后来长大成人,成了著名的大学问家。为了报答母亲的教育之恩,他请了一位老画师,按照这些事画了一幅《鸣机夜课图》,并且亲自写了一篇文章,题为《鸣机夜课图记》,这一图一文,在当时为人们广为传颂。5、曾国藩:饱读诗书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在封建社会谋出路的捷径就是做官,当时官僚子弟都想凭借权势挤入官场,曾国藩却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因此,自曾国藩兄弟之后,曾家再没出领兵打仗的将领。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家庭教育小故事
分享看到的一个发人深省的家庭教育的小故事。
有一个法国的家庭,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不小心,篮球跳的好高,砸在一只古董花瓶上,花瓶碎成了几片。
孩子吓得不知所措,又怕妈妈下班回来责备自己,于是就找来胶水把花瓶粘了起来,并且放回了原处。
这一天,孩子都过得胆战心惊。
下午妈妈下班回来,发现花瓶的变化,就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孩子灵机一动,说:“是一只猫从窗外跳了进来,怎么也赶不走,结果碰掉了花瓶。”
妈妈很清楚,孩子在说谎。自己家住三楼,而且每天自己上班前都会把每一扇窗户关好,不可能有猫进来。
但是,妈妈不动声色的说:“可能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吃完晚饭,妈妈叫孩子来到书房。从抽屉里拿出来一个盒子,拿出一块朱古力给孩子:“这块朱古力是奖励你的,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创造出一只会飞还会开窗子的猫,我想,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很好看的科幻小说。”
孩子羞涩的低下了头,他知道妈妈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可是让他出乎意料的是,妈妈又往他的手里放了第二块朱古力,妈妈说:“这块朱古力是奖励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你用的是浇水,但是碎片之间粘合的很好,只不过这个胶水是粘贴纸制品的,用来修复花瓶需要更强力的胶水和更专业的技术,明天妈妈带你倒一个艺术家那里,我们去看看他们是怎样把这个碎了的花瓶恢复到完好如初的,好吗?”
妈妈又说:“这第三块朱古力也是送给你的,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没有考虑到你喜欢打篮球,而把花瓶放在了危险的地方,希望你没有被吓到。”
“妈妈,我错了……”孩子哽咽着。
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再也没有撒过谎。后来他成人之后对别人说,每当他想撒谎时,三块朱古力就会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是的,这和陶行知先生用三颗糖奖励那个打人的孩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睿智的法国母亲,用了一个特别的方式,看似奖励,其实却纠正了孩子的过错。在她的言语里,看到的都是爱和接纳,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爱和无条件的接纳。她知道,孩子并不是恶意的打碎了花瓶,这对于贪玩、好动的孩子来说是正常的。
并且她知道,塑造孩子的行为要用好正面强化的方式去激发孩子内心想做对的那个部分,只有他自己愿意改变,他才会真正的去改变。否则,即使自己逼着他认错,羞耻感会促使孩子下一次用更狡辩的方式去逃避责任。
我们看到,妈妈的行为中有无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接纳,有聆听、理解,还有欣赏,也有我状况表达。妈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看到了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妈妈,并且向孩子表示歉意。更为可贵的是,妈妈懂得把不利的事情变成一次有利的教育,第二天带着孩子去工艺品的找艺术家修复花瓶,让孩子看到匠人精湛的工艺,这对于孩子以后做人或做事都会受益无穷。
仅仅是碎了一个花瓶,有时候我们仅仅是发泄了情绪后就不了了之。而这位智慧的妈妈却用它教会孩子很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家庭教育小故事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依靠纺织麻布来维持艰难的生活。孟子非常聪明,看见什么就学什么,而且模仿本领特别强。 [2] 起初孟子家在墓地附近,每隔几天,就会有送葬的队伍吹着喇叭经过他家门口。好奇的孟子就跟着送葬的队伍学着吹喇叭,引得一群孩子跟在他后面跑着玩儿,大家一起玩儿送葬的游戏。孟母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问题,看到孟子整天吹喇叭玩儿送葬游戏,赶紧就把家搬到了城里,住在屠宰场的旁边。搬到城里后,孟子每天都到屠宰场去看杀猪,那些屠夫杀猪时手脚利落,十分熟练。孟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没过多久,他竟然能帮着杀猪了。孟母非常着急,又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于是,每天早晨,孟子都跑到学堂外面,摇头晃脑地跟着学生们一起读书,并且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当时,孔子的孙子正在这里当老师,他见孟子学什么都很快,而且记忆力特别好,就非常喜欢他,还让他免费进学堂读书。后来,孟子果然没有辜负孟母的期望,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摘要】
家庭教育小故事【提问】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依靠纺织麻布来维持艰难的生活。孟子非常聪明,看见什么就学什么,而且模仿本领特别强。 [2] 起初孟子家在墓地附近,每隔几天,就会有送葬的队伍吹着喇叭经过他家门口。好奇的孟子就跟着送葬的队伍学着吹喇叭,引得一群孩子跟在他后面跑着玩儿,大家一起玩儿送葬的游戏。孟母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问题,看到孟子整天吹喇叭玩儿送葬游戏,赶紧就把家搬到了城里,住在屠宰场的旁边。搬到城里后,孟子每天都到屠宰场去看杀猪,那些屠夫杀猪时手脚利落,十分熟练。孟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没过多久,他竟然能帮着杀猪了。孟母非常着急,又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于是,每天早晨,孟子都跑到学堂外面,摇头晃脑地跟着学生们一起读书,并且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当时,孔子的孙子正在这里当老师,他见孟子学什么都很快,而且记忆力特别好,就非常喜欢他,还让他免费进学堂读书。后来,孟子果然没有辜负孟母的期望,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回答】
抱歉我不太理解,可否详细说一下呢?【提问】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依靠纺织麻布来维持艰难的生活。孟子非常聪明,看见什么就学什么,而且模仿本领特别强。 [2] 起初孟子家在墓地附近,每隔几天,就会有送葬的队伍吹着喇叭经过他家门口。好奇的孟子就跟着送葬的队伍学着吹喇叭,引得一群孩子跟在他后面跑着玩儿,大家一起玩儿送葬的游戏。孟母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问题,看到孟子整天吹喇叭玩儿送葬游戏,赶紧就把家搬到了城里,住在屠宰场的旁边。搬到城里后,孟子每天都到屠宰场去看杀猪,那些屠夫杀猪时手脚利落,十分熟练。孟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没过多久,他竟然能帮着杀猪了。孟母非常着急,又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于是,每天早晨,孟子都跑到学堂外面,摇头晃脑地跟着学生们一起读书,并且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当时,孔子的孙子正在这里当老师,他见孟子学什么都很快,而且记忆力特别好,就非常喜欢他,还让他免费进学堂读书。后来,孟子果然没有辜负孟母的期望,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