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石燕然的典故
东汉时期,大将军窦宪率领精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然后在山上刻石记功而返。这一成语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勒石燕然》的故事
东汉时期,窦宪因为遣客刺杀太后幸臣得罪,害怕被治罪,于是请求出击北匈奴来赎罪。此时适逢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拜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每人各领四千精兵,窦宪和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一同出征。
窦宪首先率领精骑万余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北单于在战乱中逃走。窦宪与耿秉乘胜追击,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三军最后在涿邪山会师,最后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
胜利之后,他们登上燕然山,命班固在燕然山刻石记下自己的丰功伟绩,班固作《封燕然山铭》,上面写道:“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然后班师回朝。
燕然山的胜利使让窦宪洗脱了罪名,并且获封大将军。永元三年,窦宪再次率领精兵出战,俘虏了北单于的母亲阏氏,斩杀名王以下五千多人。汉军出塞的距离长达五千余里,创下了自汉朝出兵匈奴以来的纪录。
“勒石燕然”是指历史上哪位名将?出于什么历史典故?
“勒石燕然”是指东汉时期的大将军“窦宪”。 “勒石燕然”又“燕然勒石”出自于《后汉书窦融传▪窦宪》。 窦宪东汉时期名将。 东汉时期的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是亲汉, 而北匈奴是反汉。 因当时的北匈奴内部发生变乱,也刚好南匈奴想请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 于是窦太后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耿秉为副将军率兵讨伐北匈奴。一举荡平北匈奴。 于是第二年窦宪领兵去攻打北匈奴国了 。因为窦宪是个很会打仗的人, 窦宪采用了情报站为第一原则,作战以奇袭为主。西元88年,窦宪在完全掌握北匈奴军事动向之后,突然袭击, 一剑封喉。 窦宪的官兵所到之处宣明国威,前后有上万余人归降。北单于也自己中箭率主力军逃走了,但是窦宪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外内蒙,将北匈奴打的溃不成军,四散逃走。此战大破敌军,可以说已经把北匈奴的势力剿灭干净了 。此战斩杀将士一万三千多人, 俘获牛、羊、马、驼上百万余头。先后81个部落20多万部族投靠汉朝。汉军大获全胜。 于是窦宪登上燕然山,找了一块最大的石头,立下了石碑。记载了这次战役的丰功伟绩。扬大汉至天威!!!! 这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勒石燕然”。 石碑上写道:“铄王师兮征荒裔, 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载兮振万世! ”窦宪是一个炳秉千古的军事战略家,他是汉民族的英雄。值得后世去敬仰。我们作为现代中华民族的国人,也要学习窦宪的精神,为了祖国的繁荣强大而努力奋斗!!
“燕然勒石”的意义是什么?
时光无法倒流,但能借助文物触摸到最鲜活的历史,无疑是今人的幸事。近日,内蒙古大学发布了一条堪称石破天惊的消息: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做实地勘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的摩崖石刻。经过认真辨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封燕然山铭》。这是中蒙合作所获重大考古发现,详细的经过、内容以及资料整理和解读正在进行中。汉匈战和数百年燕然勒功,封狼居胥,是古代中原王朝展示武力功业的巅峰记忆。不同于后世那些在学院里孜孜矻矻的书生,班固随军出征,记录下了第一手的历史。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作摩崖石刻文《封燕然山铭》,成为千古名篇。后世谈及追求功勋,亦以燕然勒功为寄托,如明代文人徐熥在《送李太守擢宪滇南》中有云,“他日勒功留片碣, 点苍如黛石嵯峨”,便是语出窦宪破匈奴的掌故。燕然勒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标志着汉朝彻底击垮北匈奴的势力,中原王朝与北方匈奴三百多年的战与和,最终以汉朝“虽远必诛”的胜利落幕。说起匈奴这个民族,它是秦代以来第一个对中原王朝构成军事威胁的游牧族群,但按照司马迁的考证,匈奴一脉,追根溯源仍与中华始祖相同。《史记·匈奴列传》中写道:“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换言之,匈奴始祖淳维还是夏朝王子呢,在讲究血脉宗亲的传统观念里,匈奴侵犯中原,是数典忘祖的事情。只是,匈奴人不这么看,目前学术界对匈奴的起源,仍有夏朝说、东胡说、突厥说、羌人说等多种看法。不论怎样,从历史上讲,从夏商之交到秦汉之交,匈奴的迁徙历史颇为混乱,因为缺乏文字记录,即使淳维这个上古始祖真的存在,匈奴人也只能将他视为精神偶像,在现实中,他们需要一个真正强有力的领袖,来重塑本族的文明与记忆。头曼单于终结了匈奴混乱无序的历史。不过,他很快被他的继承人、匈奴史上最有名的领袖人物冒顿单于杀死。司马迁以令箭鸣镝的故事来讲述冒顿单于的夺权之路,不论这些故事细节是否真实存在,从中能看到的是,冒顿单于结束了过去部落大会的权力分散局面,集中权力将近乎一盘散沙的匈奴各部凝聚起来。
卫青简介
卫青简介 卫青(?——公元前106年) ,西汉早期的著名军事将领。由于他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相中,得以入宫当差,他也改姓卫。 元光6年(前129年),匈奴举兵南下直指上谷地区(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果断地任命了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这次虽然是卫青的首次出征,但他骁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人祭扫祖先的地方),得胜而回。汉武帝见四路大军只有卫青凯旋,赏识有加,封他为关内侯。 元朔元年(前128年)秋,卫青率3万骑兵出击雁门郡,斩杀匈奴数千。次年春,领兵出征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取得河套地区,解决了匈奴人长期对京城长安的威胁。 匈奴人不甘心失败,一心想夺回失地。为了先发制人,元朔5年(前124)春,汉武帝命卫青率领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在黑夜突袭右贤王部,俘获1.5万人,汉武帝拜其为大将军,统领全部汉军。 元朔6六年(前123年)春、夏,两次率领十余万骑兵出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敌过万人。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5万骑兵,兵分两路,出击匈奴。卫青所率部队在漠北与单于部相遇,击溃单于本部,这一次战役卫青所部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他也因此与霍去病同时被拜为大司马。这次战役后,匈奴的主力基本被打垮。从此以后,匈奴逐渐向更远的地方迁徙,匈奴人长期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基本上解除了。这也是卫青的最后一次出征。 卫青的一生共七次率兵击匈奴。治军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作战骁勇。元封5年(前106年),卫青去世。
卫青的人物评价
司马迁对他的评价: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
何武对他的评价:虞有宫之奇,晋献不寐;卫青在位,淮南寝谋。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胜於亡形。
班固对他的评价: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
李世民对他的评价:有隋灾乱,凭陵转甚,疆场之萌,曾无宁岁。朕韬干铸戟,务在存养。自去岁迄今,降款相继,不劳卫霍之将,无待贾晁之略,单于稽首,交臂藁街,名王面缚。归身夷邸,襁负而至,前后不绝。
苏洵对他的评价:汉之卫、霍、赵充国,唐之李靖、李勣,贤将也。汉之韩信、黥布、彭越,唐之薛万彻、侯君集、盛彦师,才将也。
曾国藩对他的评价:有为者不宜复以资地限之。卫青人奴,拜将封侯,身尚贵主。此何等时,又可以寻常行墨困奇倔男子乎。卫青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西门安于矫性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