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与人观后感

时间:2024-12-17 23:26:53编辑:小早

宇宙与人的观后感

  浩茫宇宙,包容了一切事物,包括可能的,不可能的;现在的,未来的;而人,一个小小的生物,落足于一个宇宙中的小小的尘埃――地球上,二者根本没有可以比较的余地。然而,人的思想却比宇宙还大,比宇宙还广,于是便比起来了:宇宙,人,孰为主宰?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存在大约200万年了,而200万年之前,甚至更久远――以至于地球形成之初的情形,我们都无法具体了解,就更不用说不知道年龄的宇宙了。据说存在宇宙大爆炸的历史,但宇宙为什么爆炸,爆炸之后的物质何去何从,如何形成宇宙的各个部分,至今仍无确切说法。宇宙的空间之大,其物质之多,也许真和人类的思想有得比。在太阳系之外,存在着银河系,而银河系之外还存在着河外星系,而河外星系之外呢?也许,一个没有概念的空间。

  宇宙中发生的事很多都出于我们的知识范畴,或是我们无法做到的、看似不可能的事。如《宇宙与人》影片中所介绍的太阳与木柴燃烧的原理:在本质上,木头的燃烧只是原子们互换位置放出一些化学能,燃烧后,原子核的质量一点没有减少。而太阳的燃烧和篝火原理完全不同,它在让原子核燃烧。爱因斯坦用著名的质能转换的公式计算出,核能量能达到普通化学能量的2000万倍。宇宙中最高效的核能是氢聚变成氦,也就是4个氢原子聚变成一个氦原子,这个过程可以有千分之七的物质转换成能量,虽然只有千分之七,但物质的能量太大,如果把1000克氢原子中千分之七的物质转换成能量,就相当于4000吨石油和6000吨煤。在一节只能烧几分钟的树枝中所蕴藏的核能,足以把一盏100瓦的灯泡点亮100万年。

  我们一直以为太阳会一直“照顾”我们,永远没有消亡,然而这错了,大错特错。影片中提到,太阳终究不是永恒的能源。太阳只有2次核聚变,90亿年的氢聚变和大约10亿年的氦聚变。当氦燃烧完的时候,太阳的引力会继续塌缩而且将没有抵抗,此时,它的力结构将会出现一些不稳定而喷出一些外围的物质,然后这些物质会形成艳丽的光环。在宇宙中有许多这样的气体光环,这些都是类似我们的太阳这样的恒星的死亡符号。如果它们之中有被孕育过的生命,不知它们有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化到智能,并且在它死亡之前寻找到新的居住地,幸运的是,人类有至少40亿年的时间来做准备。

  星系并不是宇宙最大的物质集团,它们有更大的组织,我们的银河系就同大约20多个星系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星系团。在这个星系团中,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是其中的最大的两个星系,它们各有几千亿颗恒星,相距3000万光年,就是说每秒30万公里的光,在它们之间旅行一趟都要3000万年。

  在星系之外,似乎有无穷的星系,目前观测到最远的星系离我们有130多亿光年。

  人类看到到的宇宙是有限的,然而,人类惊异地发现,即便不看到整个宇宙,也能判断宇宙究竟有多大,在干什么。而在这个如此大的空间里,人类及地球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角色,甚至于可以忽略不计,而宇宙是一个群体,一个物质的群体,在银河的彼岸,是否还有另一种“人类”呢?

  答案是肯定的。宇宙中千千万万个尘埃,千千万万个星系,遥遥之外,也有千千万万种生物在它们的“地球”上生存。不同的环境肯定会有不同的生物形态,也许它并没有四肢、五官,而是以别的形态呈现出来。但是,也许在它们之中,有比我们生存年代更久远的,有比我们具有更高的文明的,也有可能和传言中的一样,能够驾驶着高速宇宙飞船,自由来往于宇宙各个星球之间的,甚至有能够在它们的星球之间用某种感应电波来自由交流的,等等。我们并不是宇宙中的唯一存在者,但却好像被冷落在宇宙的某个角落里,闭关发展,在浩浩宇宙空间中寻找一些填补自己的失落感的安慰。

  人类的失落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加重的`。在21世纪的文明里,人类已经能够摆脱这种失落感的尝试了,比如无人宇宙飞船远航太空探访,人类登上航天飞机到太空与地球周边的“邻居”打交道,等等。在地球上,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已陆续成功地把人类送上了外太空,作科学研究,并能成功返回家园。最近中国已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宇宙飞船,把两名宇宙员送上了外太空,宇宙又多了两位地球的访客。随着物理科学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眼光也在宇宙中越看越远,越看越广。这些对于人类来说,意义是非凡的,宇宙就是这以一步一步地,坦露在各种生物眼中,完成宇宙群体沟通这一最终大任。

  正如影片最后慷慨的:“从人类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简单的图形记录自己的生活,到创造辉煌的史前文明,最后穿越宗教的黑暗,迎来科学的曙光,只用了几万年。今天,人类更加强大,这种强大连人类自己都为之振奋。的确,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我们相信,一个还拥有40亿年太阳光辉的智能生命,将不会辜负如此厚爱我们的宇宙”。

  宇宙,一个伟大物质演化的史诗,它一个没有知觉的物质系统,创造了一个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它的生物。


《人类与宇宙》观后感

      昨天看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生命科学与医学院研究院院长(头衔有点长,反正牛逼就对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院士在《未来论坛》所作的关于生命科学的演讲,有些激动、兴奋,更有一些迷茫。

视频中的内容多,数据多,总之令人脑洞大开!

首先施一公教授说到这个演讲的初衷是通过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让大家了解人类将要面临什么,从而启发思维,找到更多关于探索宇宙奥秘的钥匙!

一、宇宙与我们的存在




宇宙的年龄是138亿年,而宇宙的半径却有465亿光年,宇宙半径扩散大于宇宙年龄的2倍以上,相当于是光速度的2倍以上。这个只有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可以解释。

而太阳系只存在了46亿年,是宇宙存在时间的三分之一。地球上的生命存在了35亿年,而恐龙却称霸了地球整整2亿年,人类从直立行走的猿到现在总共4~5十万年,人类文明却只有短暂的5000多年。如果把宇宙存在的时间是看作一个月,太阳系占了十天,恐龙有8个小时,人类有1分钟,而人类文明却只有1秒钟。




1977年美国发射的Voyager1和2两颗宇宙探测飞船,用了整整36年才到太阳系边缘,探测器以光速发回的电磁信号至少也需要18.5小时到达地球。当信号到达之时,飞船又向深空旅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它带着人类的文明以各种形式记载的资料,大约在2万年之后会到达远外星系的第一颗行星。这是真正的星级穿越。




2010年欧洲公布的宇宙全景图,中间有个白点,就是所谓的银河系。宇宙有多浩渺?宇宙有大约2千多亿个银河星系,银河系有大约2千多亿个太阳星系,而地球微不足道,只有太阳系的不到0.05%的质量。在这个星球上我们试图理解这个宇宙的秘密。

太阳的表面的光热达到了100万摄氏度,内部却有-273.15度的绝对零度,如何解释,目前无法解释?这都需要未来去解决的。

去年人类研制的卫星探测器第一次登上彗星,很了不起!




阿波罗8号从月球表面拍到地球的升起,叫地出(EARTH  RISE)。

二、细胞和蛋白质的微观也很美!

大家看到美丽的夏威夷海滩图,居然是由各种颜色的荧光蛋白传染了大肠杆菌后用细菌画出的美景。




果蝇身上的绿色荧光蛋白构成的空间三位结构。构成了第一个非外源性有机发光基团,我们可以预测一下,我觉得地球上应该有不少于100万种这样的有机发光基团,我们只知道其中的不到10种。我们人类的创意能力,很难发掘出来。

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已知世界用已知的手段去探索未知,我们所谓的未知都是已知世界里所没有看到的东西,在我们的已知世界之外有很多东西我们都不知道。

三、原子、电子之外是什么?时间的尺度是什么?

我们了解的世界是客观的吗?我们能够了解已知手段探究范围之外的世界吗?

不能,为什么?

第一:大家用眼睛看和身体感知的信息和能量存在形式,只不过是我们宇宙中存在的形式的4%而已,而剩余的96%中有23%,是叫暗物质。当我在这儿演讲,大量成吨的暗物质从你的身上穿过。暗物质和我们人体没有强相互作用,只有弱相互作用而且是预测的,它没有电磁力,它只有万有引力。当我们失去了电磁力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所有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你没听错,包括你看见我的时候,这也是电磁力的作用。我们的所谓五种感官,包括视、听、嗅、味、触觉,从生物角度嗅觉只能感知差不多400多种蛋白,触觉100多种蛋白,味觉几十种离子通道和蛋白,这三种差不多600多种蛋白就照顾不过来了。听觉需要空气传动声波,宇宙的平均质量没四立方米一个氢原子,宇宙中的存在形式,人类听不到。我们只能感受地球上的声波。我们感知世界主要靠视觉,视觉很简单是视网膜细胞对电磁波的感受,而且很窄的波段,390~700纳米,窄的不能再窄。你意识到了吗,X射线也是电磁波,只不过波段太短人类看不到。




比如说蜜蜂,蜜蜂很了不起,它可以看到近紫外,远紫外,它看不到鲜花它只能看到鲜花的紫外。别小看金鱼,金鱼可以看到近紫外,远红外。其实这些生物与我们人类的感知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能肯定的说,两个人对同一个红色的感知是一样的吗?不能。所以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主观世界,没有所谓的客观世界。我们用这个只能感知不到1000种蛋白的生命体,去理解这个世界,哪来的客观世界!

用已知世界之内的手段去探索已知世界之外的未知世界,应该怎么去做,这个是我们需要讨论的。

你觉得我现在演讲所发生的这些事情,这些信息已经消失了吗?

如果你以超光速的速度追踪,你甚至能追踪到我10年之前的影像。一定能追踪到这些信息,但是是以哪种形式存在,我们不知道。我们需要探讨,这是未来!




我们有时间吗?对不起,时间是没有的。时间从来都不存在,时间就是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就是一年,它是运动。地球自转一圈,就是一天。地球上本来没有时间,时间就是空间。我觉得爱因斯坦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研究的很精深了,我还在试图理解他的思维和思想。




以上是施一公院士的主要内容(不包括英文部分),看完之后只想说,人类太渺小,认知有限,在过去的这5000多年人类虽然已经带给地球世界巨大的变化,但留给人类需要探索的领域还无穷无尽!

地球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星球具有高智慧的生命体?

人类的感知蛋白的种类能否从不到1000种左右进一步提高?

人类的先祖如何做到具有那么强大的智慧,是否具有今人所不具备的感知的能力?




想到最近在研究的易经,易经的智慧无法想象!圣人伏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五行八卦阴阳理论的,难道他们感知世界万物能量的形式与我们今人是完全不同的吗?

仰观星象,俯察地理,就能通古今、测未来,那是多么强大的一种感知能力啊!

今天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越发的多样,知识储备也越来越广,但大多数人可以说是多识少智。虽然天天滔滔不绝,说的都是别人的传递的知识,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内容,对于宇宙和世界的思考还很浅薄。

当然人类是高级智慧的物种,当我们遇见一些超出尝试的事情,意识到某些超自然的事情,比如某位得道高僧只要某人站在他的面前,就能感知到对方的前世今生。又比如说一个老道从你家门前过,告诉你家,你们家人今年有可能发生什么大的灾祸,家里人会得什么病,如果后面真的应验了,也不要觉得有什么稀奇!这个世界就是有很多我们常人所无法理解和感知的事物。

那是否对于物质和能量的感知,可以通过某种修炼方式获取?也许有!我们中华文明5000多年,奇人异士举不胜举,如果有机缘可以遇到,并参悟得到,那将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


看科普电影的观后感

  关于看科普电影的观后感篇一   星期五,我看了《宇宙与人》这部电影。电影中详细的介绍了人类的起源:人类是从宇宙中的核子结合产生核聚变,形成了基因,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们人类就是由基因组成的。既然是宇宙给了我们生命,是小小核子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感谢它们,应该让它们继续去创造比我们更伟大的生命。   也许保护宇宙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护地球是我们应该做的,是我们能够做的,更是我们必须做的。科学家已经证实: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所谓白色垃圾就是泡沫,塑料制品等。而这些白色垃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经常看到的,比如:在某个巷子里,几个人推着车子买盒饭,那些饭盒就是白色垃圾。再比如:在商场里买东西,或在菜市场买菜他们总会给你一个塑料袋,塑料袋也是白色垃圾。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保护措施呢?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的环保为什么还远没有一些比我们小得多的国家做的好呢?真让我搞不懂。   在芬兰,商场买东西不会给你塑料袋,为了环保。在意大利,铝和塑料的再造可以节省能源90%;钢和纸的再加工可节省能源50%;玻璃的再生产可节省能源30%;回收利用1吨钢可节省水约25吨,可减少空气污染物90公斤;可减少水污染物45公斤。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处理车,收集各大商场,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在车内处理,他们把橘子汁烧到200度,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铁一样的东西,再经过特殊的处理,变成了纤维,又把纤维经过纺织,织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场上去买,这样废品再利用了,并且没有给大自然带来一点污染。这些方法,不是都很好吗?这些方法,极大的保护了环境,甚至,有的还可以赢利。   而中国呢?目前国内城市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法,约占70%-80%;堆肥法,约占10%-20%;焚烧法极少,仅占1%。由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较晚,全国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只有少数城市借助国际援助建成一些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国内自行设计的卫生填埋场,大多因资金不足,设计、施工标准不高,加之无害化处理技术不完善,设施简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监测手段,距无害化处理标准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不力,填埋气体和渗沥液引排不畅,难以保证长期安全性,成为远期的污染源。   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世界的环境。我希望在新世纪里,人们的观念能改一改。不要只顾眼前的发展,忘了长远的目标。不要让加拿大工厂排出的废气,飘到印度,造成印度下酸雨之类的事情在中国发生!   关于看科普电影的观后感篇二   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就充满好奇和幻想,宇宙也不断向人类昭示其魅力,于是便有了星象,有了望远镜,有了宇宙飞船,有了人类现在对宇宙所拥有的一切认识……   幼时,我认为地球是长方体的,太阳比地球小,因为它在天空中只占那么一小块位置,我还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事实证明,自古以来,这么认为人不止我一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认识到我犯下的幼稚错误,也学习到了更多的有关宇宙的知识,比如地球是圆的,太阳比地球大,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等。在我以为自己对宇宙认识够多的时候,《旅行到宇宙边缘》这部影片打破了我的观念,让我认识到我,乃至全人类、全世界在这个宇宙中是多么渺小,正如影片中说的`:如果哪天地球消失于太阳的吞噬之中,也没什么不同。   看到无尽的宇宙,我终于明白为何要说知识是无尽的,因为宇宙无边无际,人类对它的探索也就无穷无尽,知识也就源源不断了。就打个比方,人们知道宇宙的最初形成是源于一次大爆炸,可大爆炸之前就真的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存在了吗?再打个比方,那令人畏惧的黑洞,恶魔的化身,究竟是存在于宇宙的内部,还是诞生了宇宙,谁才是创世神,这些我们还无从知晓,可是人类会不断不断探索下去,直到我们的世界枯竭的那一天。这也是人类迷恋科学、崇尚科学的最大动力。   地球很渺小,很脆弱,我们人类同地球终会走到尽头,如恐龙一般悲哀的灭绝,或许在人类灭绝的那一天,宇宙的奥秘还未被探索至尽,我们应该悲哀绝望吗?不,我们应该欣喜,应该感恩,欣喜我们   至今所发现的一切,感恩宇宙给予我们生存、发展的机会,我们已经经历了宇宙的奇观,就应该庆祝我们的成就,去享受阳光下的每一刻。   关于看科普电影的观后感篇三   地球这部电影是由阿拉斯泰尔·福斯基尔(Alastair Forthergill)和他的团队穿越7大洲、62个国家、用45部摄像机耗费5年时间通过对地球生命的神秘实录,通过表现大自然美丽景象与野生动物纯粹的生死之搏的真实纪录,再配合柏林爱乐乐团的美妙配乐,向我们展现了全球变暖时代动物的迁徙和生活的改变,大自然的宏伟壮观、生命的脆弱和坚强、变迁的无常。整部影片的场面和音乐从头至尾都让我们深深震撼。   影片空间上从地球的北极开始,以一个北极熊家庭为开端,逐步南移,直到地球南极,最后回到北极,以北极熊家庭告终。时间上从年初北极的极夜开始,一直到岁末南极的极光。   看到北极熊母子在薄薄的浮冰上努力求生存,一大一小的鲸鱼为了填饱肚子而进行数千公里的长途跋涉,鹤群在万米高空拼命穿越喜马拉雅的风暴,落单后被饿了很久的狮群咬死的大象,被猎豹优雅扑倒的羚羊,因浮冰溶化找不到落脚地、在海里游了几天没体力捕到海象最后饿死的母北极熊,又让人感叹自然的残酷、生存的不易——和为了活下去而捕食其他生物的动物相比,人类的滥杀和破坏环境显然要自私多了。   北极,气温回转,冰雪消融,冰层是如此的薄,以至于无法承受北极熊爸爸的身躯,熊爸爸必须迅速返回陆地,否则将会深陷浩瀚的海洋。几天之后,精疲力竭的熊爸爸最终还是到达了一片陆地,一片有成千只海象的陆地。不过熊爸爸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雄风,在这片庞大海象栖居之地,它显得如此渺小,数次捕杀均以失败告终。它竭尽全力与饥饿搏斗,与自然抗争,但最终还是倒在了大自然面前,夕阳西下,它孤独的死去。   动物们哺育和保护下一代的行为很感人,比如北极熊妈妈五个月不吃不喝喂养小宝宝,体重减轻一半;比如驼背鲸妈妈在鲜有天敌的热带水域哺育刚出生的小鲸鱼,自己甘受没有食物之苦;比如大象群集体对付狮子和海象群集体对付北极熊。不禁想起父母对我从小到大无微不至的呵护了,绝对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心里软软的,想哭。   正是这个巨大的星球,孕育了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华丽的乐章。它们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但它们却能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星球增光添彩!人类应该开着飞机和坦克去营救迁徙过程中迷路的大象,应该去北极救就快饿死的熊妈妈和熊爸爸,去研究水循环和兽医神马的,去给非洲通水种树遏制沙漠的扩张,往北极撒鱼种和制冷剂往南极撒磷虾……我们好自私自然赋予了我们智能,而我们却对自然都做了些什么? ——破坏、无休止的杀戮和霸占,不停地浪费和挥霍。   看了这部影片,唯一的感慨是,不要再抱怨做人有多辛苦了,动物们可是每天都要面对死亡的威胁啊!以前顶多只是被其他动物吃掉,跑得快一点也就免了,现在威胁它们生命的还有人为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关于环境问题,人如果不改变对待自然对待环境的态度,不理清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无法改善环境恶化的状况的。


科普电影观后感

[科普电影观后感]今天,我与郑杨铭一同前往绍兴科技馆参加防震减灾科普展,科普电影观后感。走进大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以磁做成的浮空地球仪,貌似是自动转动的。在二厅,科普版上举了几个我国大地震的资料例子,其中印象深刻的是汶川的和青海的还有唐山。资料墙上所举例的内容看了哪一个不让人伤心不已?千千万万个我国同胞因大自然无情的地震,被房屋被群众压得惨不忍睹。接着往里面走,唐山地区的老百姓,没有工具只能靠自己无力的双手进行挖掘。我们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那么渺小、脆弱,何尝不一起来保护它呢?在闷心沉思的过程中,刺耳的喇叭声打破了集中的思想:3D电影就要开始了!学生免费!我运气还是不错的,来一次就有电影看— —3D电影果然与众电影而不同,电影里的画面好像要冲出来一样。这部电影讲述了由海地地震诱发的灾难到大陆,影片中一辆法拉利,在灾难中疯狂飚车,最终撞破。参加了这次科普展我很有感触。-------------我在一楼观看了神奇的立体电影,戴上眼镜,电影里的一切好像就在我面前,显得十分刺激,观后感《科普电影观后感》。电影讲述一只小海龟的成长经历:在海岛上,这只海龟一出生就被鸟儿抓走了,后又因两只鸟儿的互相争抢侥幸逃脱掉入了海里。在海里经过一番曲折,最终带着它的伴侣回到了海岛,产卵,孵化出新生命。我上了二楼央走廊边上看见了许多同学的美工作品,它们的材料各不相同,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彩泥……他们的作品丰富多彩,格外美观,有的用陶泥做出了一架缆车,有的用橡皮泥捏出了烟囱和木桩,提醒人们保护树木,……这些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别有一番风趣啊!走进机器人展厅,那真是大开眼界啊!有会走迷宫的机器人,有会弹钢琴的机器人,等等,这些机器人会帮人类干许多事,人们办不到的,它能。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魅力,使人留恋往返。这真是一场一应俱全,别开生面的科普展。


上一篇:福庆板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