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龙椅历经五百年,仍旧闪闪发光,是用纯金打造的吗?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1916年3月袁世凯下台,原本可以成为美国华盛顿一样的人,最终自己变得声名狼藉,做了89天皇帝的袁世凯,在登基前,把金銮殿里面的一些东西拆除了,包括皇帝坐的龙椅,自己用西方的高背靠椅代替,非常的滑稽不伦不类。而龙椅被丢弃在皇宫的杂货房里面,1947年袁世凯的那张西方椅子被移除了金銮殿,后来文物工作者想要恢复紫禁城主殿的原貌,于是多方寻找,在皇宫库房杂货堆里面找到了龙椅,由于是随意丢弃的,时间又特别长,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坏,最终通过一些相关资料记载,经过研究后请了以为高手花了900多天的时间才修复了龙椅。龙椅其实只有皇帝可以坐,龙椅也是皇权的象征,金銮殿的招牌,龙椅到底是什么做的呢,其实龙椅并不是单一的木材做出来的,而是使用了三种名贵的木材拼装做成的,其中有紫檀木,还有桦木以及金丝楠木,这个龙椅还有一个霸气的名字,叫做髹金雕龙木椅,金光闪闪的颜色非常耀眼。这个椅子外框架是用紫檀木做的,因为这种木质韧性好不容易变形,木质生长缓慢,木质非常的结实坚硬,不容易因为外部环境而变形,所以用来制作了龙椅的外框架,这样不但结实可靠,同时又不失威严,因为紫檀木是非常名贵的木材,所以并不会掉了龙椅的价。板心用了桦木,而且龙椅其实还用了大量的昂贵的金丝楠木制作,由三种树木拼接起来,加上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然后对龙椅的颜色进行了抛光打油上清漆等处理,最后在表面刷上一层金光闪闪的黄金色的油漆,就成为了现在皇宫里面的龙椅,500多年来一直没有损坏变形。
故宫太和殿的龙椅可以传世500多年,它究竟是什么材质做的?
太和殿原名奉天殿,所谓奉天,就是遵从天意,受命于天,继承气运,行驶老天给予的权利。
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派大将出征远方等事件,皇帝都会在太和殿接受群臣祝贺,这样的仪式叫“朝会”。朝会会用到大量的陈设、乐器等的设备,规模极大。皇帝会在大殿上接受大臣的叩礼,有时还会在太和殿设宴款待群臣。平时,太和殿空无一人。
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为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该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仪式都在此进行。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之不同。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原名奉天殿。“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即长95米,宽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三层汉白玉石建成的基台上,合称“三大殿”。“三大殿”和东面的文华殿、西面的武英殿合称“外朝”。三大殿建立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太和殿的皇帝宝座正好就在这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正是明朝时北京城的中轴线。
永乐十九年(1421年)遭雷击焚毁,正统元年至正统六年重建。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遭雷击焚毁。四十一年,完成重建,改名为皇极殿。
万历二十五年大火,天启七年重建。
清顺治二年改名为太和殿。
顺治三年和康熙八年各重修一次。
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于太监失误,太和殿西边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次被焚毁。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重建。现存的太和殿即是这一次重建之后的成果,仅为原奉天殿的一半大小,所以相对原来建筑的基座较小。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仍居后宫。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字移至中间。
太和殿长64米,宽37米,面积2368平方米,殿高26.92米,加上下面的须弥座和高达8.13米的三层台基,共高35.05米。台基上有大量的龙凤石雕。太和殿殿顶用的是重檐庑殿顶设计,只有宫内最尊贵的建筑才能使用这样的设计。殿顶正脊两端的螭吻是宫内最大的,垂脊上共有琉璃制成的仙人走兽11个,也是宫内所有宫殿中最多的。太和殿共有楠木立柱72根,最高的12.7米,最粗的直径1.06米。原楠木巨柱早已毁于大火,今太和殿的柱子乃是清朝重建时用松木拼接而成。其中包括宝座旁的6根沥粉蟠龙金柱,是宫内其它建筑物没有的。殿内的天花、藻井等的设计,也是所有宫殿中等级最高的。
太和殿前的露台,也就是“丹陛”上,摆放着一些陈设品。比如说东西两侧有铜制龟、鹤一对,里面中空,有重大典礼时用作燃放檀香。此外还有计时用的日晷、象征性的衡量仪器嘉量、铸造于乾隆年间的香炉等。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