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蒙求名词解释
蒙求的解释 [initiate] 《易·蒙卦》 :匪我求 童蒙 ,童蒙求我。指 蒙昧 的人求我不断解决疑难。后来用蒙求做启蒙的书名。如唐代李翰有 《蒙求》 ,宋朝周守忠有 《历代名医蒙求》 ,清朝王筠有 《文字蒙求》 词语分解 蒙的解释 蒙 (蒙) ē 欺骗 :蒙骗。蒙哄。蒙事。欺上蒙下。 昏迷,眼发黑:蒙头转向。 胡乱 猜测 :瞎蒙。 受 蒙 (④濛) é 没有 知识 ,愚昧:启蒙。发蒙。蒙昧。 遮盖起来:蒙罩。蒙子。蒙蔽。 受:承蒙。蒙难 求的解释 求 ú 设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求实(讲求 实际 )。 求同存异 。 求全责备 。求贤若渴。 实事求是 。 恳请,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医。求教。求助。 需要:需求。供过于求
诗歌在中国有什么的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国学课堂】蒙求(20)
世纪恒通在线温馨提示: 《蒙(méng)求》是唐朝李翰(hàn)编著的以 介绍 掌故和各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儿童识字课本。全书都用四言韵文,每四个字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上下两句成为对偶,各讲一个掌故,总计2484字。
【原文】贺循儒宗①,孙绰②才冠 。
【注释】①贺循儒宗: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今 浙江 绍兴 )人。少年时期的贺循,就以博览群书而闻名,是当时江南士族的领军人物之一。
儒宗,儒家的宗师,形容学问很大。
②孙绰:字兴公,中都(今山西 平遥 )人。孙绰非常有文学才能,以擅长写作玄言诗而著名。
【译文】贺循学识渊博,是晋朝时一代儒学宗师;孙绰才华出众,冠绝当世。
【典故】贺循儒宗:典故出自《晋书·贺循传》。贺循一肚子学问,尤其对儒家的经典著作,更是有非常精辟的认识和见解。每当人们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时,他都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释,就连当时晋朝的宗庙制度,都是在征求了贺循的意见之后才得以制定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人们称赞贺循是儒家的宗师。
孙绰才冠:典故出自《晋书·孙楚传附孙绰》。孙绰很有文学才能,笔下的文章辞藻优美华丽,文辞精巧典雅,当时每逢国家重臣或文化名人去世时,他们的墓志铭大多都是孙绰亲自撰写,所以当时的人们一致认为,孙绰的才干应该排在第一位。
【赏析】贺循和孙绰都是非常有学问的人,在各自的领域也都作出了很大的成就。我们也应当向他们学习,努力学习,做一个有才能、能够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人。
【原文】太叔辨洽①,挚仲②辞翰。
【注释】①太叔辨洽:太叔,即太叔广,西晋时期著名的文人。
辨洽,比喻一个人拥有高超的辩论技能。
②挚仲:即挚虞,字仲洽,京兆 长安 (今陕西 西安 )人,西晋时期学问家,后因战乱饥饿而死。
辞翰,拥有高超的写作才能。
【译文】太叔广和挚虞在学问才能上各有所长,太叔广的口才非常出众,擅长辩论;挚虞的文笔非常好,以写作见长。
【典故】太叔辨洽,挚仲辞翰: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太叔广和挚虞两个人,都在西晋朝廷做过官,有时两人常常因为一个问题,当面争论不休。但是太叔广的辩才极为高超,每次辩论的时候,挚虞都处于下风。于是在退朝回到家中之后,静下心来的挚虞,会重新将自己有关辩论的见解写成一篇文章,太叔广看了之后,却很难写出同样高水平的文章反驳对方,因此每次都几乎打个平手,各有胜负。
【赏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太叔广和挚虞两人的行为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结果:通过辩论,两人在学术的交流上更深入了一层,从而获得了共同进步。
【国学课堂】蒙求(19)
世纪恒通在线提示: 《蒙(méng)求》是唐朝李翰(hàn)编著的以介绍掌故和各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儿童识字课本。全书都用四言韵文,每四个字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上下两句成为对偶,各讲一个掌故,总计2484字。
【原文】枚皋(gāo)诣阙(quē)①,充国②自赞。
【注释】①枚皋:字少孺,西汉辞赋家 枚乘 的儿子。小时候的枚皋,就非常爱好文学,后来也成为了西汉的辞赋大家。
诣阙,诣,到达。阙,古时皇宫的大门。
②充国,即赵充国。字翁孙, 陇西 上邽(今甘肃天水)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赵充国有胆有识,曾率军沉痛打击了匈奴人和羌族的势力,为西汉边境的和平稳定立下大功。
【译文】枚皋前往宫门举荐自己,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赵充国虽然年纪大了,然而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认为自己依然是解决问题最合适的人选。
【典故】枚皋诣阙:典故出自《汉书·枚皋传》。枚皋非常有才华,年轻的时候曾在梁王手下工作,后来因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不得不来到京师躲避。在京师居住期间,枚皋想到了一个展示自身才华的办法,他直接前往皇宫大门前,给当时的汉武帝上书,信中将自我的人生理想和伟大抱负详细地叙述了一遍。汉武帝看到书信之后也非常高兴,于是就授予枚皋官职,这也让枚皋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充国自赞:典故出自《汉书·赵充国传》。赵充国是西汉时期一员大将,为大汉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汉宣帝在位的时候,国家的边境又发生了动乱,汉宣帝想要让赵充国带兵过去,但又担心赵充国年纪大了,精神体力恐怕不能胜任。汉宣帝想来想去,就派遣使者前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赵充国得知使者的来意之后,当即表明他能胜任这项任务。汉宣帝深为感动,就命他带兵前往,最终赵充国也不负众望,一举平定了叛乱。
【赏析】枚皋有才学,也非常自信,遇到机遇果断地抓住,才使得自身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赵充国虽然一把年纪,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原文】王衍风鉴①,许劭(shào)月旦②。
【注释】①王衍风鉴:王衍,字夷甫, 琅邪郡 临沂县(今 山东 临沂 )人, 西晋 大臣。他为人相貌堂堂,风姿文雅,为时人所敬仰。
风鉴,根据一个人的外貌、谈吐来品评对方优劣以及日后人生发展的一种方式。
②许劭月旦: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县)人。许劭是东汉末年名士,也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人物评论家。 曹操 曾让对方给自己评价一下,许劭毫不客气地说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一评语也千古流传,成为曹操一生功过的重要评判标准。
月旦,古人将每月的初一当作“月旦”。
【译文】王衍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外貌,预测出对方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许劭有知人之明,每月初一的时候,会召集大家开一次人物评价会。
【典故】王衍风鉴:典故出自《晋书·石勒载记》。王衍有高超的识人才能,相传有一次,王衍在京城中遇到了当时还是少年的石勒,他在一番观察后,认为石勒日后必有一番作为,可是会危害到晋朝的统治,为此他立即下令派兵去抓捕石勒,石勒得知消息后逃之夭夭。谁知几十年之后,石勒果然成为了威胁晋朝统治的最大敌人。
许劭月旦:典故出自《后汉书·徐劭列传》。许劭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士,他擅长根据一个人的相貌,推测出对方日后的人生发展。每月初一的时候,他会召集大家聚在一起,对当时的活跃人物进行评价,人们称之为“月旦”。
【赏析】王衍和许劭识人的本领都非常高强,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通过细节观察,从小事看人,就能大致判断出一个人未来发展成就的高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