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金匮之盟”之谜?
公元976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驾崩,出人意料的是继承皇位的不是赵匡胤已经成年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而是由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继位,视为宋太宗。封建皇朝一般都是父死子继,因此赵光义的继位就传出了很多说法,“烛影斧声” 弑兄夺位和“金匮之盟”兄终弟及就是最流行的两条。先说说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合理性问题,公元973年,也就是赵匡胤去世的三年前,赵光义被加封为“晋王”,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位列宰相之上。在五代十国时期,亲王+京尹就是皇储的身份象征,后晋少帝石重贵、后周世宗柴荣登基之前都是这样的,而且赵光义一直大权在握,参与各种朝中事务。而赵匡胤自己的亲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根本只有爵位没有实权,从未参与过国家政务,这应该是赵匡胤故意安排的,可见赵光义才是赵匡胤培养的接班人。另外不要用后世的眼光看当时,咱们看历史知道北宋国祚绵长,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王朝更替是很寻常的事情,而北宋初期内忧外患,并不是太平盛世。在北宋内部首先赵匡胤是篡夺的后周江山,心念柴氏统治的朝臣还大有人在;其次赵匡胤虽然杯酒释兵权,但是这帮大将在军中的影响力还没有消除,赵匡胤去世,谁压制这帮人的野心。在北宋外部,南边有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王钱俶,北边有北汉和如日中天的大辽国。在国家尚未统一、政权尚不稳固的时候,赵匡胤只能让威望、资历、权力最大的弟弟赵光义继位。赵匡胤50岁去世也是后人质疑其死因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咱们回看整个赵宋王朝,15个成年皇帝只有宋高宗赵构活到了80岁,剩下其他人没有超过60岁的,可见赵匡胤家族本身就都不长寿。另外赵匡胤是从军队底层一路打拼上来的,养成了酗酒的毛病,喝酒伤身英年早逝很正常。而且在赵匡胤去世前不久,打破五代以来帝王生前不选陵墓的规则,亲自为自己选了墓地,可见赵匡胤已经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了,因此赵匡胤应该是正常死亡。至于“金匮之盟”应该是赵普的一次政治投机。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功臣,长年担任宰相,协助赵匡胤制定国策、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改革官制等要事,但是公元973年8月,赵普因为贪财恋权遭到赵匡胤厌弃被赶出京师。最重要的是赵普当年是坚定的反对赵光义继位的,是赵光义的政敌,也就是说没有惊天变故,赵光义登基后,赵普的政治生命也就完了,这对于贪恋权势的赵普来说太可怕了。赵光义登基后面对的困局给了赵普东山再起的机会。首先是秦王赵廷美、赵光义的弟弟权势日重,威胁到了赵光义的地位;其次赵光义的登基出乎常人意料,因此给了别人制造谣言的机会,赵光义继位合法性遭到质疑。就是在这个时候赵普弄出了“金匮之盟”,解决了赵光义的难题,称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终时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确定由赵光义继位,而赵普就是记录人。此后赵普受到赵光义重用,再次担任宰相。
金匮之盟的真相是什么?
在以前,大多数皇帝的登顶之路都可以称得上离奇曲折亦或尸山血海。宋朝的时候,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但是自他继位以后,民间议论纷纷,什么“烛光斧影”,大家对此猜测不断。后面,又出现了所谓的“金匮之盟”,道出了赵光义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的另一番缘由,真要是依照这里面所说,那么赵光义可以算是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了,然后事实的真相是否真的如此呢?首先,大家可能对“金匮之盟”的故事不了解,小编先给各位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记载大体是这样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九五之尊,他的母亲赵氏被尊为皇太后。赵氏可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建隆二年六月,赵氏自知自己活不了多少时间了,于是就把赵匡胤和大臣赵普叫来,对赵匡胤说:“儿啊,你能得到天下,坐上皇位,那是因为柴氏让小孩子当皇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你死后应该传位给光义,光义传给光美,光美再传给德昭。一代代传下去,立成年人为皇帝,才能永保江山,社稷长治久安。”赵匡胤认为母亲说得很有道理,就答应了,于是,就让大臣赵普记下他说的话,盛放在金匮中,交给一位可靠宫人秘密保管,这就是“金匮之盟”。看到这,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看起来合情合理,没有破绽。其实细细想来,假如赵匡胤遵从了母亲的话,就意味着他这一脉子孙可能永远不会再拥有国君的权力,赵匡胤会做出如此大牺牲吗?以前把,那些把皇帝之位让出去的都是迫不得已的,要么没有儿子,要么昏庸无能被逼退。赵匡胤可不一样,他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有两个,赵匡胤此时才35岁,他儿子已经10岁了,假定赵匡胤能活55岁,德昭也都30了,还能算是孩子吗?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赵普真的知道实情,如果真的有一个保管金匮的宫人,你想,赵氏子孙哪怕有一个想要坐上皇帝之位的人,都会对赵普以及宫人除之而后快,这样朝不保夕的所谓“金匮之盟”,能有真正效力吗?太后赵氏若真有远见,怎么没考虑到这些?所谓的金匮之盟其实很值得怀疑!历史的发展总是离奇曲折的。在赵光义的子孙后代看来,他们更相信“杀兄篡位”的说法。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偏安东南,形势不稳。后来宋高宗赵构在召集群臣商议继承人的时候,大臣们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宋太祖赵匡胤是开国之君,他这一脉才是正统,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赵构不乐意了,对这种议论严加贬斥。忽然有一天,赵构梦见太祖赵匡胤带他看了当日的“烛光斧影”的全部情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子孙后代,国势才可能有一线生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第七世孙赵慎,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候离传说中的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一百八十七年了。也许,很多时候,历史书就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他们可以随意更改,使之成为对自己有利的历史,证明自己掌权的合理合法,或许这就是人类另一面的悲哀吧。
“金匮之盟”是怎么回事?为何至今是个谜?
“金匮之盟”说得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之前,叮嘱宋太祖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并且将传位盟约放在金匮之中。后来赵光义继位,就是宋太宗。按理说有这么一个兄终弟及继位的盟约,宋太宗的帝位绝对是毫无疑问,但要知道赵光义继位前,可是有过烛光斧影的传闻,以及不能够深推的金匮之盟,所以反而让这个金匮之盟疑点重重。杜太后的临终嘱咐杜太后绝对不是历史上第一位希望兄终弟及的皇太后,早在西汉时期,汉景帝的生母,窦太后就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可以将帝位传给自己的亲兄弟梁王刘武。为此窦太后不惜几次三番要求汉景帝立弟弟为储君,甚至不惜与汉景帝母子失和,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汉景帝立下了自己的长子为储君,窦太后就算满心不乐意,也不得不不了了之。有种说法窦太后这么费心扶持自己幼子上位,是因为窦氏外戚在前朝掌权多年,要是景帝去世,孙子上位,那么窦氏就得把权力交给新太后的家族,可幼子上位,窦氏外戚的权力就不会变。也就是说窦太后费心提拔幼子,有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权力。可杜太后要赵匡胤兄终弟及,传位给弟弟赵光义难道也是为了权力?与窦太后不一样的是,杜太后可没有临朝听政过,甚至她都没有干涉过前朝政事,赵匡胤又是个开国帝王,就算杜太后想要荫护杜氏外戚,估计开国功臣们也不答应,很显然杜太后想要为了权力扶幼子上位似乎不太可能。而且金匮之盟发生时,杜太后已经濒临死亡,临终前希望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只是因为赵匡胤是将士哗变黄袍加身才登上帝位,杜太后怕赵匡胤死后,儿子幼小又会发生此类事件,所以才希望赵匡胤传位给成年的弟弟。不过这个说法不能仔细推敲,没有哪个母亲盼着儿子早逝的,赵匡胤当时正值壮年,且膝下已经有了皇子,虽说皇子们都年幼,但如果赵匡胤有意回避御驾亲征,那么绝对能够活到儿子成年才挂。也就是说杜太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有更好的办法规避。烛光斧影的传闻如果说金匮之盟的疑点不足以让人怀疑这个盟约的真实性,那么赵匡胤死前,他寝宫中发生了一出离奇传闻,就让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脆弱不堪。据说赵匡胤死前并没有什么身体异样,而且头一天晚上还邀约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酒席间赵匡胤遣走了所有的宫人,他与赵光义似乎发生摩擦,宫人们在殿外看见有人拿斧头的烛影,随后赵匡胤就暴毙身亡。从这个传闻上来看,赵匡胤死得不正常,至少与赵光义脱不了关系,所以按照这个传闻,有种说法就是赵光义弑兄上位。烛光斧影也是北宋时期一大谜案,历史的真相如何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正是因为有了烛光斧影,再加上不能仔细推敲的金匮之盟,于是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就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因此才会说至今这都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