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哪个旗地位最高
八旗镶黄旗地位最高。历史上的八旗包括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白、镶白。其中,地位最高的是镶黄。本来八旗本无高低之分。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稍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皇帝统属。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八旗子弟简介:八旗子弟一直让清朝统治者很头疼。一方面,国家对八旗子弟的生老病死大包大揽,财政上越来越吃紧;另一方面,八旗子弟不但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所贡献,还因为长期不事劳作,游手好闲,成为影响社会风气的负面典型。嘉庆皇帝上任后,照样面临着这个棘手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嘉庆皇帝想尽了办法,但都见效甚微。最后,嘉庆皇帝想到了一个办法:京旗移垦,把一批住在北京的八旗子弟,送回东北安家落户,重新过上老祖宗当年的渔猎农耕生活。
八旗排位顺序是什么?
八旗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正蓝旗简介:正蓝旗是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一个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草原东南边缘。地理坐标东经115°00′-116°42′,北纬41°56′-43°11′。东邻多伦县和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接正镶白旗,南连太仆寺旗、河北省沽源县,北靠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和苏尼特左旗。旗南北直线约138千米,东西直线宽约122千米,全旗总面积10182平方千米。距首都北京直线距离260千米,是距离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辖4个苏木、3个镇、2个农牧场,127个行政嘎查村(社区、分场)。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八旗,百度百科-正蓝旗
清朝八旗分别是哪八旗?
八旗之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统辖,属于皇帝的亲兵,待遇条件优厚,称为“上三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由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分领,称为“下五旗”。八旗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旗中地位最高的是镶黄旗。清朝的九大贵族世家,如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叶赫那拉氏,都出自于镶黄旗。在努尔哈赤统治初期,八旗制度只有三旗,即黑旗、白旗、红旗,后来随着后金的不断壮大,人数也成倍增加,逐渐发展为八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并且八旗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扩展资料:演变清兵入关的时候,这些“旗下人”或者说“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骑善射,勇于征战的。入关以后,他们大抵受到了世代的优待。和皇室血缘亲近,地位崇隆的,当了王公大臣,什么亲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之类;地位小的,当什么参领、佐领;最小最小的,也当一名旗兵。由于他们参与“开国”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禄或者受到照顾。特别是满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们大抵是满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随清宗室到处征战的汉人,即归附已久的“旧人”置身其间。清代的制度,规定他们不准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随便离京。凭祖宗的福荫,他们好些人世代有个官衔,领月钱过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当兵,领一份钱粮。但是家族繁衍,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名义上还是参领佐领,但实际上已经并不带兵,有的人名义还是骁骑校,但是已经不会骑马。更甚的,由于子孙大量繁殖的结果,每家每户的“月钱”不可能累进,“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额有限,也不可能随便入营。加上上层人物的贪污腐化,大吃空额,能够入营的旗兵相对来说就更加有限了。这样,世代递嬗,不少“旗下人”就穷困下来。他们之中某些有识之士,也觉得长年累月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坐吃山空不是办法,也有去学习手艺的。但是这样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认为他们没有出息。所以就其压倒的多数而论,“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闲的。
八旗是指哪八旗,最高的是正黄吗?等级如何划分?
八旗指的是两黄(镶黄与正黄)、两白(正白与镶白)、两红(正红与镶红)、两蓝(正蓝与镶蓝),其中镶黄为八旗之首。就等级地位来说,其中两黄与正白被称为“上三旗”,其余五旗则为“下五旗”。清朝的八旗制度始建于1601年,建立者为努尔哈赤。在建立之初,这一制度其实就只设有四旗,分别是黄、白、红、蓝,均为纯色。等到了1615年,努尔哈赤基于势力的壮大而对四旗进行了扩编,四旗制度自此变更为八旗制度。八旗各旗皆设有一名旗主,其中镶黄旗、正黄旗以及正白旗这三旗的旗主为清朝皇帝。介于旗主身份的特殊性,这三旗也被合称为“上三旗”。至于剩下的五旗,则主要由亲王担任旗主,为“下五旗”。从“上三旗”与“下五旗”的称呼中便可看出前者的等级地位要高于后者。实际上,八旗制度在确立初期其实并不存在等级高低之分。但是后来由于皇太极想要借八旗制度来巩固权力,是以这八旗逐渐出现了高低之分。皇太极在位初期,他曾有过一段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三人并坐于殿上接受群臣叩拜的时期。后来为了加强自身皇权,皇太极不仅借故将这三人治罪,同时他还将正黄、镶黄以及正白这三旗全部收归己用。也正是因为这三旗直接受到清朝皇帝的控制,是以这三旗的地位要更高一些。而在“上三旗”之中,等级最高的为镶黄旗,是以镶黄旗被称为八旗之首。其实清朝的八旗制度,还可分为“内八旗”与“外八旗”。所谓“内八旗”简单来说就是清朝皇室内部的八旗制度,可分为内务府与王公府。而“外八旗”则是针对满洲、蒙古、汉族所建立的八旗制度。基于对象不同,内八旗的地位要高于外八旗。
八旗是哪八旗?
清朝八旗是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八旗旗主是每个旗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可以直接掌管各个旗的兵权。其实在刚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八旗的每一个旗都有各自的旗主,但是皇帝担心旗主会威胁皇权,于是就把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都划归自己手下亲自统领。因此,八旗中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一般是皇帝的亲兵,下五旗则是由各自的旗主掌管。因为在清朝初期,旗主有很大的权利,国家的小事皇帝可以直接做主,但遇到大事就必须要和几位旗主一同商议,才能下决定。这就让皇帝感到很憋屈,最后通过几代皇帝不断地努力,终于把旗主的权利削弱了不少。旗主渐渐地变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所以到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旗主权利就很小了。在清朝八旗中,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黄旗,而是镶黄旗。因为早在清朝入关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镶黄旗的旗主,所以镶黄旗也被称为头旗,并在此后一直保持了八旗之首的地位。除此之外,更让人诧异的是,虽然清朝的皇帝是满人,但是八旗的旗人并不都是满人。含有满人、汉人、蒙古人。并且清朝的旗人共有三种,分别为:八旗蒙古、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其中,八旗满洲的旗人都是满人,八旗蒙古的旗人都是蒙古人,八旗汉军的旗人都是汉人。因此,八旗实际上共有二十四旗,比如正黄旗分为满洲正黄旗、蒙古正黄旗、汉军正黄旗。而八旗旗主的下一级就叫做参领,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每一个满洲旗和汉军旗中有五个参领,而蒙古旗只有两位参领。参领的下一级又叫做佐领,是正四品官职。佐领在满语中的意思大家知道吗?其实佐领在满语中被称为牛录章京,也就是牛录领导人的意思。牛录是指八旗刚开始建立时就规定的基本的制度,刚开始一个牛录代表300人,后来嘉庆皇帝将其改为了150人的编制。而佐领不仅只是领导人,在战争时期佐领要当做战争领导人,在和平时期佐领又要掌管民生,掌管所属牛录的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等日常的琐事。历史沿革: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