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荀攸的生平介绍
三国荀攸的生平介绍 三国荀攸,出生于公元前157到214年,他是现如今的河南许昌人士。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荀攸跟随曹操,是曹操手下的一名谋士,也是曹操另一个谋士——荀彧的侄子。荀攸被曹操成为了“谋主”,擅长克敌战术和军师的策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荀攸的能力。 荀攸图片 荀攸掌权时期曾任命为黄门侍郎,因为暗杀董卓失败后被抓入监狱。荀攸出狱后便弃官回家。但是在曹操迎接天子入京城的时候,荀攸的机会来了,他被曹操任命为军师。荀攸非常聪明的把握了这次机会。随后帮曹操出谋划策,在曹操讨伐吕布的时候,荀攸见情况不对,便叫曹操退兵。随后曹操讨伐袁绍的之时,荀攸想到的就是断绝袁绍的粮草,便派徐晃烧了袁绍的粮草,随后曹操一举拿下了袁绍,立下了大功。荀攸帮助曹操打赢了好多场战争,并帮助了曹操建立了魏国。曹操成王之后,便封了荀攸为尚书令。在公元214年,荀攸在跟曹操讨伐的路上去世。可见荀攸的生平跟随着曹操立下了无数次汉马功劳,被曹操十分的赞赏和喜爱,也被曹操任命很多官职,一步一步的升了上去,荀攸病死之后,被追封了敬候。 三国荀攸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的智谋非常高 荀攸简介 ,多次帮助曹操化险为夷,也难怪曹操如此的重视他了。三国荀攸的一生都是在戎马中度过,他是魏国的功臣,所以即使是逝世后,曹操依旧尊敬他。 新三国荀攸是个怎样的人 荀攸是历史很出名的人物,三国时期的重要人才,荀攸故乡是河南许昌,曾任黄门侍郎,后因刺杀董卓坐牢辞官回故乡。在曹操辅佐天子上位时,荀攸担任曹操的军师,就连曹丕都称之为尊师。历史上很出名的吕布,最后被活捉就是荀攸和郭嘉向曹操现的计策。荀攸做军师期间,思维紧密,策略层出不穷,曹操对其称赞有加。 荀攸图片 但是在新三国里,导演竟然合了荀攸 荀攸简介 ,就是把郭嘉和荀彧三个人都合成为了荀攸,先不说这三个人是何方人物,就荀攸历史这么重要的人物,曹操的军师,俨然很受大家期待,但这新三国荀攸就是被他的叔叔荀彧给替代了,荀彧主要偏重内政战略方面,类似萧何,真的是让热爱历史的人太失望了,就此大家脑中的新三国荀攸人物形象已不复存在,新三国既不是《三国演义》也不是《三国志》,结果有点让人啼笑皆非。 为什么新三国里没有荀攸?其实在历史上,荀攸所服侍的主子曹操,简单来说就是是个诗人,极其细心敏感。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家,对于干扰执政的人来说曹操肯定是采用政治手段来处理。而荀攸当时卧病在床,曾受到曹丕的床边问候,这种礼遇显然挡了曹操的风头,所以说荀攸在三国里面的死定不是因为政治手段而死,而是受了历史本身的影响,也是观众的主观意愿,最后新三国荀攸自然是不会存在的。 荀攸二字怎么读 荀攸是三国时期一位出名的策略家,主要擅长军事方面的谋划。那么提到荀攸这个名字,起初可能许多人对这个名字的读音都比较模糊,不知道正确的读法。那么荀攸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读呢? 荀攸图片 荀攸的拼音读作xun you,第一个字是二声,第二个是一声。在了解了荀攸这个名字的具体读法后,再了解一下字的结构及其含义。荀字是上下结构,攸字是左右结构。荀字在三国时期是一个大姓,有尊贵的象征。因为攸字的组成有流水的含义,而且十分平稳,通过这个含义可以体现出来他一生在官场上的状况,虽然有过小的波折但总体上还是十分平稳的。荀攸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使自己有了提升。除此之外攸字有一个意思就是安宁闲适的意思,这个含义也很符合荀攸的生活状况,因为荀攸虽然在军事上很有才能也得到了曹操的欣赏,但他却没有因此而十分骄傲反而依旧过着十分低调的生活从不张扬。所以通过对荀攸名字含义的一番解释后,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了荀攸的一生,他的名字也十分符合他的生活状况。 所以说关于荀攸怎么读这个问题其实是不难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名字中每个字的结构及其含义就会对他的一生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因为名字就是一个人的象征性的代表。
荀攸荀彧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在《三国演义》中,荀攸与荀彧是从叔侄关系,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荀攸比荀彧年长5岁。但是叔侄俩很明显俩人的政治观念不同。荀彧是保皇派的,荀攸为实务派的,和华歆、王朗一样。在曹营众谋臣中,荀攸和荀彧、钟繇三颍川同乡不仅同时出道,又相互举荐,实为名副其实的曹魏开国三大肱股。公元212年,曹操打算晋位国公并加封九锡,这一行为已经超越了荀彧的底线,因此他出言劝阻曹操,两人之间的关系彻底决裂。在此之后,曹操赐给荀彧一个空的食盒,荀彧深知曹操心意已决,于是以死明志。而作为荀彧侄子的荀攸,在荀彧去世后却并没有为荀彧发声求情。扩展资料:《三国演义》里的荀彧和荀攸的发迹也是靠着各自的努力,而不是互相的帮衬,不过有一件事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在建安十二年时,曹操曾一度希望荀彧出任三公,由于当时曹操并不在许都,因此身在许都的荀彧就派荀攸来帮他自己向曹操辞让,表明他坚决不受三公之职。而这次辞让先后进行了十数次,曹操才不得不放弃授予荀彧三公之职位。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谋士荀彧和荀攸是怎么死的?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生于公元157年,卒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出任济南太守,又任尚书令,并为曹操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与郭嘉献计活捉吕布。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出任中军师,魏国建立之后出任尚书令。荀攸行事周密谨慎,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于曹操伐吴路上。正始年间追封谥号敬侯。
建安十八年,荀攸以中军师的身份在董昭的策动下领导群臣上表劝进曹操尊魏公、加九锡。七月,魏国正式建立,十一月,初置尚书、侍中、六卿的官职,荀攸受封首任尚书令。在曹营众谋臣中,荀攸和荀彧、钟繇三颖川同乡不仅同时出道,又相互举荐,实为名副其实的曹魏开国三大宏股,其中荀彧为汉尚书令镇守许都达十七年,打理国家后勤事宜,全尽萧何之能,并多有战略性建议;钟繇任司隶校尉亦长达十余年,督关中古二都,确保曹操身后平安,后又为大理、相国;荀攸则在前线为军师(包括中军师)供职十八年,期间除了参与军事谋议,还负责军中典选举、刑狱及监军的任务 [4],其功和能虽不及荀彧,但绝对是要高于钟繇、程郭,有曹操评价二荀言:“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于是有了荀令君、荀军师一说,荀攸也为尚书令,曹操又言:“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6],二荀令君便成了时人的一段佳话。由中军师荀攸、前军师钟繇、左军师凉茂和右军师毛玠组成的军师团体很好的完成了丞相府中的行政任务,于是在魏国建立后此军师团体顺利过渡为魏尚书台,荀、凉、毛分任尚书台最重要的尚书令、尚书仆射、吏部尚书三职 [5],组成魏初的政府机构总理内阁,镇抚新都。
建安十九年秋七月,荀攸在尚书令位置上不到一年便去世在征孙权的路上,时年五十八岁。以历史学者马植杰为代表的荀攸之死与荀彧一样都直接干系到曹操的观点似乎颇为流行,其实这完全是一种毫无依据的揣测。荀攸本传记载曹操曾让曹丕以尊师之礼敬荀攸,在其亡后曹操更是“言则流涕”,曹操是诗人,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细胞,因此对于他身边亲近之人如典韦、郭嘉、夏侯渊、荀攸、于禁等人的生死离别必有感情的流露,而他却又是政治家,对于不顺其心之人哪怕功臣也是残酷镇压甚至于不折手段,像荀彧和崔琰。又荀攸生病时曾受到世子曹丕独拜床下的问候,礼遇如此,魏史上并无第二人,可知荀攸之死断然不会是由于政治上有违“原则”而引发的非正常死亡,把荀彧连在一起的看法应是受了演义影响而产生的主观意愿。
在官场之下,荀攸和钟繇的私人关系非常要好,而他们又与相面奇人朱建平友善,朱曾经给荀、钟二人相面说:“荀君虽少,然当以后事付钟君。”钟繇却笑着对荀攸说:“惟当嫁卿阿骛耳。”不想此事却成真了,荀攸死后,其子荀缉年幼,钟繇于是负责管理荀攸家务,嫁出荀攸遗孀阿骛 [7]。 荀攸身前出过十二条奇策,唯有钟繇知道,当钟繇为他撰写文集尚未完成便去世,实乃可惜!荀攸生前在尚书台百忙之中也著史书《魏官仪》流传于世[8],正始五年冬十一月癸卯,魏帝曹芳下诏祭祀荀攸于太祖庙庭 [9],追加谥号敬侯。
被称为谋主的荀攸,都为曹操出过哪些谋划?
荀攸是曹操一生当中五大谋士之一,而且荀攸在曹操实力还很弱小时投奔到曹操跟前。荀攸在曹操所有谋士当中话并不是很多,但总能在关键时刻通过几句话,为曹操献上计策从而改变战局。官渡大战时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曹操一度想要撤军。荀攸知道后马上为曹操分析两军优劣势在哪里,并且让曹操抓住袁绍弱点狠狠攻击最终取得胜利。与吕布作战时虽然吕布多次战败,但一直不能彻底打败。荀攸对曹操说吕布军队士气很差,我们必须急攻猛攻才能取得胜利,与此同时建议曹操引城外河水灌城,最终将吕布打败。南征张绣时曹操命令大军全面进攻,荀攸意见正好相反,认为只有暂缓进军,张绣与刘表援军反倒会离心离德,于是曹操改变策略取得成功。1、官渡大战为曹操分析了两军优劣官渡大战时曹操只有两万军队,而袁绍却有十万大军而且粮草充足。曹操想要撤军时,荀攸马上为曹操分析了目前两军优劣势在哪里,以及袁绍本人性格方面有什么缺点。于是曹操从袁绍及袁军弱点方面入手,最终将袁绍彻底打败。2、助曹操打败吕布吕布是一员猛将,但只是有勇无谋,身边虽然有个陈宫但吕布总是不听他的意见。曹操与吕布三次大战都将吕布打败,于是吕布退入城中不肯出战,曹操原本也想让大军撤回休息。但荀攸认为吕布军队士气低落必须继续猛攻,并且让曹操引城外河水灌城,最终吕布兵败投降。3、南征张绣献计曹操讨伐张绣时,张绣马上与刘表结为同盟,而且刘表为他提供粮草。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命令军队进行猛攻,荀攸意见正好相反。认为如果进行猛攻则张绣与刘表两军会同心同德,如果暂缓进攻两军必然会出现矛盾。曹操采纳意见并且打败张绣。
荀攸是谁?身为曹操的谋主却十分低调
三国时,曹操身边的能人可谓是众多,文臣武将数不胜数,而说到谋士,很多人会想到郭嘉、荀彧、贾诩等人,却很容易忽略掉最厉害的一个人,那就是荀攸。他不仅十分厉害,许多著名的策略都是他为曹操出的,而且为人十分低调,不仅在当时,而且还低调到我们现在很多人知道郭嘉却不知道他,就算知道荀彧也不一定知道荀攸。那么,为什么荀攸会如此低调呢?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
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途中去世。
曹操的五大谋士个个都很厉害,比如荀彧郭嘉贾诩程昱。其实最厉害的还是荀攸,此人很有智慧,不仅后来参与曹操军事斗争,就是早年也很睿智,堪称少年英雄,这里有一则小故事:荀攸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荀昙去世,过去荀昙手下一个叫张权的官吏,主动找来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叔父荀衢说:“这个人脸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么奸猾的事情!”荀衢趁着晚上睡觉的时候趁机盘问,果然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隐藏自身。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
俗话说: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但荀攸却并非如此,后期更猛,有点像除暴安良的大侠:董卓之乱,关东兵起,董卓迁都长安。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说:“董卓无道,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聚集了不少精兵,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勇夫而已。我们应该刺杀他以谢百姓,然后借皇帝的诏令来号令天下,这是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王之举。”事未成就被人发觉,收何颙、荀攸入狱,何颙忧惧自杀,荀攸言语饮食自若,恰好碰上董卓被杀而得以免罪。敢做敢为,确实是大丈夫。
荀攸如此著名,曹操早就知道,建安元年,曹操挟天子迁都的时候,给荀攸写了一封信,劝他出山:“现今天下大乱,正是有谋之士费心劳神的时候,而先生却在蜀汉静观时局变化,不是太保守了吗?”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曹操久闻荀攸之名,与语大悦,对荀彧、钟繇说:“公达不是平常的人,我能够和他一同商议大事,怎么还会忧虑得不到天下呢?”自此,荀攸成为了曹操的军师。
战绩如何:斩颜良诛文丑,此非关公之功,和法正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同理。史书记载:后从救刘延于白马,攸画策斩颜良。语在《武纪》。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阵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
这是小战,大战役也如此。曹操于是和袁绍在官渡形成对峙局势。双方军粮将尽,荀攸对曹操进言说:“袁绍运粮车一天之内将要到达,押车将领韩猛精干但轻敌,攻击他可以获胜。”曹操说:“谁可以派遣?”荀攸说:“徐晃。”于是派徐晃及史涣半路截击,打败了韩猛,烧了他押送的军用物资。
曹操的评价:冀州平定,曹操上奏汉献帝为荀攸请求封爵说:“军师荀攸,从开始就辅佐臣下,没有哪次出兵没有跟从,前后多次战胜敌人,都是靠荀攸的谋划。”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后面这一段很厉害,曹操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曹丕在东宫做太子时,曹操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之表率,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荀攸曾经生病,曹丕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礼拜,他受到特别尊敬就是这样。能做到这一点,曹操手下只有贾诩和他一样,但贾诩是投降的谋士,而且还杀死了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之子曹安民,大将典韦,这在曹操心里应该有所不同。
曹操手下,有本领的人很多,比如许攸,可惜锋芒外露,死得早;不听话的,也多比如荀彧。至于荀攸,善于保全自己。
后人评价甚高,都把他和刘邦手下谋士陈平相比。也有人认为他就是张良。三国志作者陈寿说: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王俭说:子房之遇汉后,公达之逢魏君,史籍以为美谈,君子称其高义。范浚也说:汉高祖以陈平为腹心,或计秘,世莫得闻。荀攸从魏武攻讨,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古之君臣,于机事慎密;如此其至,是以决策举亊,鲜不有成。
荀攸或许是最会做人的了。三国时期的能人不少,但能安然无恙的活着的不多。荀攸是其中一个,他低调沉稳,他同样极具才华,谋略心机不见得会比其他人少,但他审时度势,懂得避其锋芒的道理。这样的人在现代这个社会也是很受欢迎的。
公达是谁的字
公达是荀攸的字。
荀攸(157年-214年),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三国时期历史人物,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
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路上去世。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