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豆网

时间:2024-12-14 18:56:33编辑:小早

豆芫菁有哪些习性?

豆芫菁的生活习性:豆芫菁1年发生1代,以五龄幼虫(伪蛹)在土中越冬,第二年春蜕皮发育成六龄幼虫,6月中旬化蛹,6月下旬成虫羽化,至8月中旬为成虫发生与为害期,成虫寿命为30~35天,成虫羽化后4~5天开始交配,交配后的雌虫继续取食一段时间,而后在地面挖一5厘米深、口窄内宽的土穴产卵,卵产于穴底,尖端向下有黏液相连,排成菊花状。然后用土封口离去。卵期18~21天,孵化的幼虫从土穴内爬出,行动敏捷,分散寻找蝗虫卵及土蜂巢内幼虫为食,如未遇食,10天内即死亡,以四龄幼虫食量最大,五至六龄不需取食。8月大豆开花后为害严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转移至蔬菜上为害,发生数量逐渐减少。成虫白天活动,尤以中午最盛,群聚为害,喜食嫩叶、心叶和花。成虫遇惊常迅速逃避或落地藏匿,并从腿节末端分泌含芫菁素的黄色液体,触及皮肤可导致红肿起泡。

芫菁的简介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拟步甲总科 Tenebrionoidea 芫菁科Meloidae芫菁的生活环境芫菁成虫多在中海拔以下,山区林缘植物叶面极为普遍,常成群啃食蕨类植物。芫菁的外型特征1.体长约14~27mm,体背为黑色,头部橙红色,翅鞘末端具灰白色长毛2.成虫上翅特化成硬鞘,叫做『鞘翅』,膜质的下翅摺收在鞘翅下3 .多数触角是鞭状4.翅鞘薄且软,没有光泽5.头圆,颈部较长,身体肥大,尤其是有个大大的肚子,成虫的翅鞘亦颇柔软,雄虫的翅鞘较雌虫稍长

豆野螟怎样防治

豆野螟是豇豆的重要害虫,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尤其为害豆荚后,幼虫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受害豆荚味苦,不堪食用,严重受害区,蛀荚率70%以上,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严重影响其商品性。
豆野螟虫体较小,卵多散产于花蕾上,肉眼很难看到。卵孵化后,初孵幼虫常隐藏于花中取食,并导致落花,幼虫在落花中继续取食为害,虫龄稍大后(一般为2-3龄)爬出,转移至豆荚为害。幼虫一旦钻蛀进入豆荚内部后,再使用药剂防治,防治效果就会大大下降。主要原因一是药剂难以接触虫体,二是虫龄高了以后,其抗药性随之增强。豆野螟在我区一般每年发生5-6代,6月份始发,10月底终见。适宜豆野螟生长发育的最适环境温度为25~29℃,相对湿度85%~100%,在盛发期内完成一个世代的历期仅需18~25天,所以世代重叠十分严重,豇豆开花结荚后常常连续发生,防治比较困难。而种植农户由于没有掌握豆野螟的这些特性,防治时习惯于将药剂喷施于豆荚及叶片上,而忽视了地面上的落花,且经常是在看到豆荚受害后才开始用药,错过了防治适期,导致防效不佳。从而进入乱用药及重复连续用药的恶性循环,甚至使用一些不该使用的高毒农药,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突出,给食用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其实,只要了解豆野螟的发生特点及其生活习性,正确掌握防治技术,豆野螟完全可以得到安全控制。
根据笔者近年来的实践与研究,豆野螟的防治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掌握治花不治荚的原则,从豇豆始花期开始用药,将药液喷施于植株上的花、蕾以及地面或叶片上的落花上,使所有花朵都能均匀受药;二是正确掌握施药时间,豆野螟防治要在豇豆鲜花盛开时施药,即上午7~10点,而不是传统的傍晚或清晨;三是选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一般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20%绿得福微乳剂800倍液、40%新农宝乳油等,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锐劲特为3天,绿得福和新农宝均为7天。一般每隔7~10天施药一次,即可较好地控制豆野螟的为害。


上一篇:运动会入场解说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