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宫殿火神庙会的文化特色
湘剧、花鼓戏、皮影戏、罗汉舞、蚌壳舞、扇子舞、威风锣鼓汇集一堂,一个曲调,一种舞姿,仿佛在诉说一个个美妙的民间传说,引起人们思绪连篇,就好像置身于旧时火宫殿庙会之中。极早的救火会 陈列在火神庙里的“火宫殿救火会”的救火车、火斧、火钩等消防器材,让不少“火宫殿救火会”的老救火队员激动不已,沉浸在旧时火宫殿救火队推着手摇的救火车,后面跟着近百人的担水队伍奔向火场的情景之中。但很少人知道,正是这个创建于晚清时期的“火宫殿救火会”,为长沙城的商家百姓减轻了火害之苦。 摆放在火宫殿古牌坊前古香古色的“火宫薪火宝鼎”高1.3米,宽1.4米,能腾升1.5米高的“火焰”,每天夜晚光芒四射,蔚为壮观。游客免不了伸出一双手,烤一烤这盆吉祥的“福火”,并摄影留念。一位来自上海的张姓客人介绍说,因外埠业务需要经常在大中城市跑,像这样创意提升火文化品位的薪火宝鼎是第一次看到,妙极了。著名的风味小吃 有位自名“洞庭归客”的台胞重游火宫殿在品尝臭豆腐、姊妹米团子时,追忆往年田汉在火宫殿小吃时的情景,情不自禁欣然提笔:油炸豆腐臭中香,有客追忆在台湾。青年田汉回湘日,姊妹团子当早餐。火宫殿的小吃享誉国内外,真可以这样说:小吃延续数百年,火宫烹艺有真传。
火宫殿火神庙会的文化发展
基于对火宫殿发展史的了解和对湖湘文化的分析再来看火宫殿文化的符号系统。火宫殿文化的核心就是火宫殿这三个字。可以说这三个字是湖湘饮食文化的代表,即其符号。它包含了南方对火神崇拜的楚巫文化,包含了湖南的地理文化,也包含着湖湘独特的饮食文化。清末大书法家何绍基为火宫殿题写了火宫殿的店名并撰写了象以虚成,具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的楹联,挂在戏台两侧。横匾为一曲薰风。著名书法家、字圣、实业家黄自元为火宫殿书写乾元宫三字。乾元宫取自《周易》乾元亨利贞之句。这块牌坊一直保留到新中国建立,后由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题重新写了火宫殿店名。其笔法沉稳苍劲,将火宫殿悠久的历史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店名和标志,它具备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
火宫殿历史简介
火宫殿历史简介如下:1、火宫殿,又名“乾元宫”,曾是清初藩长沙的祭祀火神的庙宇,简称“火宫”。火宫殿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古城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是长沙古城中最大的庙宇。火宫殿于1944年毁于日寇,2007年重建。2、火宫殿的建筑风格为传统的中国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金碧辉煌。火宫殿内部主要由前殿、正殿、后殿、左右厢房等组成,前殿为供奉火神祝融的地方,正殿为祭祀大典及日常事务的场所,后殿则为供奉诸神像的地方。3、火宫殿不仅是长沙古城中最大的庙宇,也是长沙城的文化中心和宗教活动中心。每年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火宫殿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此外,火宫殿还是长沙美食的聚集地,这里汇集了各种湖南特色小吃,被誉为“长沙美食文化的代表”。火宫殿的介绍如下:1、火宫殿是湖南长沙集传统民俗文化、火庙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场所,特别是火宫殿的风味小吃享誉三湘。作为湖南省长沙市的著名特色景点,位于长沙市坡子街。2、火宫殿同时也是一家驰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在这里可以吃到各种长沙和湖南小吃,比如长沙臭豆腐、正宗红烧肉、糍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