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节对联

时间:2024-12-13 22:31:44编辑:小早

对联一十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关于这副对联,有几个版本的传说:
  一、吕蒙正版本:
  相传此联为宋朝吕蒙正所作。吕少时家境贫寒,生活窘迫。有一年春节,家中缺衣少食,过得冷冷清清,吕蒙于是写下此联。这幅对联巧用“隐字”修辞,上联隐“一(谐衣)”,下联隐“十(谐食)”,配上横批“南北”,隐“无东西”,含蓄地表达早年“缺衣少食没东西”的困境。

  二、张秀才版本:
  很久以前,有一个贪得无厌的县官,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但是这个坏县官却利用权势压制百姓,不许他们上报对他不利的实际民生。但是,消息还是传到了京城,皇帝于是派钦差大臣去查个究竟。
  县官得到这个消息,派爪牙四处威吓百姓,要他们在钦差问话时,一定要说丰衣足食、国泰民安之类的话。他还特地派人给老百姓发些鱼肉,要他们在钦差来的那天挂在门口。
  有一位张秀才决心要让钦差知道真实情况,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主意。
  他找到县官说:“钦差大臣到来,小民想在自家门前贴上一副对联,让他知道我们这里丰衣足食的景象。”
  县官问:“你怎么写?”
  张秀才说:“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额是南北两字。”接着,他又解释说:“大人不是要我们告诉钦差丰衣足食吗?我的上联就是说穿的有二三四五套,下联说吃的有六七八九样,横额指住房坐北朝南好地方。”
  县官一听,非常高兴,连连点头说好。
  钦差到的那天,张秀才家门上贴出了这副对联。写法很别致:上联“二三四五”的上面空了一个字的位置,下联“六七八九”下面又空了一个字的位置,横额“南北”两字的前面后面也各空了一个字的位置。
  当钦差大臣路过秀才家,看到了这副对联,略一琢磨,便明白了它的意思,又用心暗访了一番,查明了县官的恶行,将他撤职查办了。

  三、青年版本:
  姑苏知府凶狠残暴,害得百姓衣食无看着,叫苦连天。
  有一次,听说皇上要驾临姑苏城了。有个青年就在皇上驾到之前一天早晨,于南门牌楼上贴出一付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匾是“南北”两字。牌楼下人山人海,却无人能解其意。
  第二天早晨,皇上驾到,看了对子后也不解其意。
  皇上便下昭书了,谁能解此联,皇上将加倍重赏。
  这时,那个青年上前说:“左联二三四五,缺一,取个一字的谐音,是衣服的衣,就是缺衣;右联六七八九,少十,取个十字的谐音,是粮食的食,就是少食;横匾上只有南北两字,东西南北方,没有了东和西,意思是百姓再无东西可言了。整付对联意思是:缺衣少食无东西。这就是知府老爷给百姓带来的好处,请皇上为黎民百姓说话吧!”
  知府一听,吓得跪在皇上脚前直喊饶命,而皇上呢?虽然佩服对联的精妙,但想到这副对联是公开骂知府和影射自己的,也就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把火气全发在知府身上,命人把欺压鱼肉百姓的知府给斩啦。

  四、教学版本:
  六年级毕业抽测中有道题:郑板桥任县令时,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某年年关将近,郑板桥带随从私访,走到一农家门口,只见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郑板桥看后,让差役回去取些衣服、粮食和银两来。差役取来后,郑板桥把这些交与这一农家,农户的主人感激不尽,连连磕头。
  问:郑板桥为什么要给农户主人送东西呢?
  批阅试卷时,老师们被学生写的答案逗得前仰后合,怎么说的都有,还多半搭不上边。当然,也不乏聪明者或知道这对联的学生答得准确无疑,缺衣(一)少食(十)没东西嘛!


一幅对联:上联:一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十,横批是什么

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对联故事:吕蒙正是北宋初期的宰相,官至三公,为人宽厚,对上直言不讳,对下宽容大度,虽位极人臣,但谁能想到他早年是一位连饭都吃不起的穷书生?对于他的了解,我们更多的可能是来自那一篇《寒窑赋》,开头便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样流传千古的语句,此篇后来被世人称为“四大奇文”之一,可见吕蒙正的才学冠绝古今。从家室上来看,吕蒙正的出身其实并不穷,这点从他的父亲吕龟图妻妾成群上就能看出来,也正是由于此点,才造就了他早年穷困潦倒的命运。吕蒙正的母亲虽然为正室,但性情刚烈,因此遭到其他小妾的嫉妒,小妾们时长在吕龟图的耳边吹风,最终吕蒙正母子被赶出了家门,流落街头,据说为了生活,吕蒙正要过饭,一间破窑洞便是栖身之所。为了能有口吃的,他甚至候着脸皮到寺庙中混斋饭吃,后来更是毫不客气的被和尚说破,无地自容。有这种经历,也难怪他能写出千古奇文《寒窑赋》,其生平事迹颇多,奇闻趣事也不在少数,民间传闻更是数不胜数,多是表现其才华的事迹。就拿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来说,过年的时候贴对联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古时候识字的人不多,逢年过节的时候多会叫识字的人代写对联,而那些个揭不开锅的穷书生便可在此时施展拳脚,或者赚些碎钱补贴家用。吕蒙正虽然没有记载给别人写过对联,但相传他在一次过年的时候为自家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为:六七八九,引得许多人前来围观,纷纷猜测对联中的用意。相信这副对联许多人都听说过,乃是一副“漏字联”,上联中缺了一个“一”,下联中少了一个“十”,按照同音字来看,就是“缺衣少食”的意思。既然是对联,又怎么能缺少横批呢?个人觉得此联的横批才是点睛之笔,许多人将“缺衣少食”当做是此联的横批,其实是大大的谬误,对联最重要的就是其中隐藏至深的含义,本来好好的一副寓意对联,结果在横批中直截了当的说出了“谜底”,岂不是扫兴?而此联横批只有两个字“南北”,意思是他不仅缺衣少食,家中还空空如也,没有东西啊。而有关此联的出处也颇有争议,一说是吕蒙正所作,另一说是郑板桥外出办事,路过一穷苦人家的门前所见,当时他给对方家送去了粮食救急,但到底哪种才是事实,至今还没有定论。对联是汉字文学上的一大特色,往往最简单的语句中含有非常深刻地含义,使人不禁拍手称快,大呼:妙哉!

上一篇:体脂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