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刘庄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汉明帝刘庄是在建武中元二年(57年),光武帝驾崩传位给他,就此登上皇位。东汉明帝刘庄(原名刘阳)确实算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当年刘秀的一句“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由衷的表达了他对于自己前程的向往和对阴丽华的爱慕之情!但是迫于王朗的穷追猛打和咄咄相逼刘秀不得已娶了郭圣通为妻以此来联络她的舅舅真定王刘杨。聪明的刘秀废黜郭氏其实就是想立刘阳(阴丽华所生)为太子,他并没有直接那么作,而是等刘疆自己提出来。虽然闹了一出废后换太子的戏,这还真没有影响刘庄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这不得不说是他们从小受到刘秀的熏陶教导和阴丽华对他们的爱戴,在我看来刘庄的出色证明了他处处以自己父亲为榜样和对父母亲的思念。刘庄的哥哥刘疆曾经向刘秀问起攻战之事,刘秀说了一句: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意思很清楚不想让儿子们再起战事,而是放下弓弩休养生息。有了这样的前提刘庄自然是潜心研究儒家经典,精通《春秋》《尚书》,儒家的礼仪道德成为了他今后的治国理念。纵贯光武、显宗孝明帝两代,东汉政治权力机构之中实现了:功臣不专权,外戚不专势的良好风气。用两个字概括的话还是“和谐”。功臣邓禹等人的名成身退,皇后外戚们的谦恭礼让,兄弟之间的有力辅佐使得汉明帝刘庄心无旁骛一心为民。说实话历朝历代的皇权斗争都少不了权臣、逆臣、反臣们的参与,好像这样才有滋有味,皇帝生活才过的充实饱满。其实不然,要是没有这“三座大山”的阻挠,再加上一个勤俭奋发的皇帝,那老百姓的生活过的会相当滋润。我现在说的明帝朝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盛世,为什么说是“基本”呢?因为其中也有几个不安分的因素,刘庄的三个弟弟刘荆、刘英、刘延也曾经给他们的皇帝哥哥上过眼药搞过事情,但刘庄还是很大度的没有杀害他们,只给予了降职处分。说了反面的当然也有正面的比如刘疆、刘苍,他们兄弟的感情真的很融洽很真挚,在他们身上并未出现兄弟争权相互攻讦的现象。兄弟之间处理的好,治国能力也不差,勤俭节约、多才多艺是他的本色,刚即位不久的刘庄就亲自主持养老礼,为全国的“三老”给予政策扶持(相当于养老金)。每年在元旦之日召开年终官员政绩汇报,评选出优劣者,经常关系全国粮价和人民疾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下诏让所有官员实现不记名检举,查找施政方面的不足。他尊敬师长、引进佛教、修葺水利、开设贵族学校;他也可以在地方学堂上吹奏陶埙,演绎礼仪。这些都可以看出汉明帝刘庄对于儒家文化的无限信仰和热衷之情。吏治清明也是明帝朝的特色,时任九江郡太守的宗均能治理好一个以虎为患的地方,能力使得皇帝对他青睐有加,窥一斑而知全貌,这仅是当时为政者的一个缩影。在他统治期间,基本无战事,北方边疆匈奴的侵扰大大减少,释放囚犯让他们充实军队,以此来减免刑法。最主要的是班超率领的三十六人组出使西域,他们智勇双全,克服困难再加上汉朝的国立鼎盛,使得包括鄯善、于阗国在内的西域诸国再次向汉朝诚服,中断了65年的关系再续前缘。
汉明帝刘庄作为东汉第二任皇帝,他都有哪些成就?
刘庄(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字子丽,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57年~75年在位),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为阴丽华 。建武十九年(43年),册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57年),正式即位。刘庄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命窦固带兵征伐,令班超出使西域各国,设置西域都护府。将佛教引进中国。刘庄及其子汉章帝刘炟在位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永平十八年(75年)八月六日,刘庄驾崩于洛阳东宫前殿,时年四十八岁,在位十八年。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薄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刘庄出生于公元28年,是刘秀的第四子,母亲为阴丽华,从小就非常聪慧,十岁就通晓《春秋》。东汉初年,刘秀命人清查田亩(即度田),陈留地区官员员回禀时,刘秀发现官员牍上写着“河南、南阳不可问”,刘秀问是什么意思,官员推辞是捡来的。在旁12岁的刘庄就插话说,河南、南阳是刘秀的老家,所以这两个地方田亩和宅第肯定逾制但又不能认真核查,这个提示就是上级官员教办事之人核查土地的方法,证实之后果然如刘庄所言。公元前43年,单臣、傅镇等造反,占据原武城,城内粮草重组,众大臣都建议要强攻,只有刘庄建议放开口子让叛军突围,叛军突围后没有多久就分散、瓦解,很快就被平定了。刘秀本来就很喜爱刘庄,在他11岁的时候封为东海公,13岁封东海王,15岁的时候,废除了郭圣通的长子刘彊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庄为太子。公元57年,刘秀去世,29岁的刘庄即位皇帝。外戚参政、专政是自西汉建立以来的传统,刘庄深知其害,他下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一旦犯法必严加惩处。公元60年,刘庄遵从刘秀之意在洛阳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28位大将的画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但是并未将岳父马援录入在内,他在位,皇后的三位兄弟马廖,马光,马防都位不过九卿。大臣阎章才学出众,工作突出,但因妹妹是后宫嫔妃,刘庄为不破坏外戚不封侯参政的规矩,硬是不提拔阎章。窦融是东汉开国的功臣,很的刘秀的重视,经常加以赏赐,他的侄子窦林“欺君罔上、贪赃枉法”之罪被刘庄处死,之后刘庄以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将窦融罢官。刘庄虽然极力打击外戚功臣势力,但也并非一味压制。他的姐姐替儿子求官被刘庄拒绝,但是赏赐给外甥一千万钱。同时,刘庄又委任开国元勋邓禹为太傅,同母弟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光武朝太尉赵憙保留原职,对待生母阴丽华、郭圣通及其家族也非常尊重,恩威并施之下,刘庄获得了各方的支持。 刘庄对待朝臣的严苛也是非常有名的,在两汉之间极其少见。据说一次一个内朝小吏误记了西域属国的供品,亲自查帐发现失误的刘庄派人把犯错的尚书郎招来,并亲自手持木杖责打惩罚,直到尚书台长官说情,请求皇帝惩罚自己管教失职之罪,刘庄才平息愤怒。刘庄对臣下的严苛,有效树立了威信,保证了吏治清明,行政效率大幅提升。他派当时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景和王吴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筑堤后的黄河直至东汉末也未决口,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后世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刘庄统治年间,国力较东汉初年强盛甚多,改变了刘秀时期对匈奴防御为主的政策,派大军进攻匈奴,大获全胜,并重建了西域都护,使西域重归东汉版图。刘庄当了18年的皇帝,在位期间继续奉行刘秀为巩固东汉统治而推行的各项政策。刘庄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严格限制外戚权力,对待臣下要求极严,他本人也非常勤政,史载其“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刘庄御臣严苛,但对百姓很是善待,在位期间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减轻刑罚;令官吏劝督农桑,治理病虫害;并以公田赐与或赋与贫民。此外,刘庄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治理黄河,保障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刘秀末年,全国在人口约2100万,刘庄统治后期就激增至3400多万,刘庄和其子汉章帝刘炟在位期间,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明章之治”。佛教在西汉末年就已经传入中国,一次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人投放白光在宫殿中央,然后向西方飞去,后来刘庄就派人去天竺取经,并在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公元75年,刘庄去世,传位给刘炟,即汉章帝。
汉明帝刘庄是个怎样的皇帝?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说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汉明帝是好皇帝吗,怎么评价?汉明帝刘庄简介
光武帝于公元57年驾崩后,其第四子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刘庄(公元28—公元75),初名阳,后改名庄,12岁封东海公,不久进爵为东海王,16 岁立为皇太子,30岁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平。明帝即位后,勤于政事,在位期间,“遵奉建武之教,有加而无改”,表明他将继续奉行光武健在时为巩固东汉 统治而推行的各项政策。> > 首先是继续加强皇权。明帝继承光武抑制外戚、大臣(包括功臣)权势的政策,对其中依仗权势、作威作福者严加惩 处。护羌校尉窦林系大司空窦融亲属,既是功臣子弟又是外戚之家,永平二年(公元59)以欺君罔上、贪赃枉法罪下狱论死。明帝以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下诏 切责融,融惶恐乞骸骨,诏令就第养疴”,亦被罢官。此后,明帝弟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司徒虞延、司徒邢穆等都以有罪自杀;河东尹薛昭、司隶校尉王康、驸 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坐事论死。可见明帝对外戚、大臣以至宗室诸王控御极严,一旦犯法即从严治罪,决不因其官职高、地位亲近而加以宽贷。其次,继续奉行与 民休息政策。明帝统治时代,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减轻刑罚。明帝还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治理黄河。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 甚,“兖、豫百姓怨叹”。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生卒年不详,字仲通,乐浪人,少学易,好天文术数,深沈多技艺,曾用流法修浚仪渠)和王吴率兵卒数 十万人治水,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十里立一水门,令更桐洄注,无复溃漏之患,从而保障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黄河两岸被淹数十县的土地又 成了良田。因有以上各项政治经济措施,东汉政局更加稳定,社会经济文化也得以发展,故史称永平之世。> > 明帝在文化上继续崇尚儒术、谶纬 神学。明帝少习儒业,从名儒桓荣习经学,“十岁通《春秋》”,“治《尚书》,备师法,兼通九经,略举大义,博观群书,以助求学,无所不照”。即位后仍好学 不倦,极力推崇儒术,提倡尊孔读经,曾多次召集太子、诸王、文武大臣及知名儒生共同讨论经义,有时还亲临参加,亲自在辟雍主讲。对谶纬神学他尤为重 视,亲自主持谶书纬书编写工作,以谶纬解释经义。明帝继承了汉武以来外儒内法的传统,在政治上注意吏治,执法严明,循名责实,信赏必罚,故史称“帝尤任文 法”,又称其“追踪宣帝”,“善刑理,法令分明”。他还笃信佛学,曾遣使往天竺求佛经像,立白马寺于洛阳城郊。> > 永平十八年(公元 75)8月,明帝病逝于洛阳东宫前殿,在位18年,终年48岁。明帝第五子刘(公元58—公元88)继承皇位,是为汉章帝,全名是肃宗孝章皇帝,永平三 年(公元60)立为皇太子时年仅4岁,19岁即位,第二年建年号为建初(公元76—公元84),后来又改元元和(公元84—公元87)、章和(公元87— 公元88),在位13年。期间,继续奉行光武帝、明帝之世所推行的发展社会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执政仁厚宽容著称。章帝还是位书法家,草 书非常有名,被称为“章草”。> > 其一,重视农业生产,提出“王者八政,以食为本”,并亲耕农田以示鼓励。奖励垦荒,以公田赐与或赋与贫 苦农民,并减轻田租徭役,贷与或给与粮种、田器,或为雇人耕种。多次下诏免除百姓田租。建初元年“诏以上林池赋与贫人”;元和元年“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 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赁种饷,贳与田器,勿收租五岁,除算(算赋)三年”;元和三年诏“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以赋与贫 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所过县邑听半入今年田租,以劝农夫之劳”。> > 其二,平徭薄赋,减轻刑罚,招抚流民。史称章帝即位 后,“平徭简赋”,多次下令减免田租徭役。登基之初即下诏“勿收兖、豫、徐三州田租刍稿,以其见谷赈给贫人”;元和二年下诏“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令 诸怀孕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建初八年下诏“减徭费以利饥民”。同时还下诏减轻刑罚:“决狱断刑,多依矜恕,条诸重文可以从轻 者四十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息事宁人,……间敕二千石各尚宽明。”除去以往一人犯谋逆等大罪则亲属皆受牵 连的禁令;命罪人减刑迁到边境地区;禁用酷刑,以尚书陈宠议,除刑罚残酷条文50余条。此外,又下诏招抚流民归还本乡从事生产。建初元年正月,“诏三州郡 国:方春东作,人方受禀,往来烦剧,或妨耕农,其各实核,尤贫者计所贷并与之。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吏亲躬,无使贫 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诏书既下,勿得稽留。”> > 其三,注意整顿吏治,饬令地方官吏勉劝农桑。章帝继续奉行前朝注意整顿吏治的政 策,诏令“有司慎选举,进柔良,退贪冒”,奖励廉吏,严惩贪官;并饬令地方“二千石勉劝农桑,弘致劳来”,“顺时令,理冤狱”。并明确指出“谷食连少,良 由吏教未至”,以“勉劝农桑”、增加农业生产作为地方官吏的首要任务。> > 其他措施还有:禁盐铁私煮私铸;注重选拔官吏,以得廉能之吏为政治清明的保证;打击豪强地主兼并土地,采取优惠政策募民垦荒,鼓励人口增殖;改革历法,始用李梵等所作《四分历》。> > 经过上述各项具体措施,东汉社会生产不断上升。正如《后汉书》所说:“自中兴以后,逮于永元,虽颇有弛张,而俱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由此 政局也持续出现良好局面,大汉朝廷稳定,国家兴盛,社会安宁,达到顶峰阶段。章帝又两度派出使西域,使之重新称藩于汉。在历史上,章帝时代与明帝时代 共称“明章盛世”。> > 在文化上,章帝遵循光武、明帝时代崇尚儒术的政策。史称章帝“少宽容,好儒术”,即位以后,重用儒臣,提倡儒术。 为使儒学与谶纬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诸儒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建初八年(公元83)选高才生受学《左氏春秋》、《谷梁春 秋》、《古文尚书》、《毛诗》。对不同意见,章帝亲自裁决。这样的考详同异,连月始罢。最后由班固总结,写成《白虎通议》(亦称《白虎通德论》)一书。该 书是经学与谶纬学的混合物,中心内容是宣扬三纲六纪,成为今文经学派主要典籍。董仲舒早已提出三纲六纪的伦理观念,《白虎通议》则将其进一步理论化,当作 永恒不变的道德规范和最高的政治准则。它明确提出“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以唯心的天命论为理论基础,并用某些自然现象与封建社会 秩序比附,说明“三纲六纪”的“合理”。它神化皇帝,说皇帝享有天下,是“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天命所定,神圣不可侵犯。又说皇帝和臣民的关系就像太 阳和月亮,臣民要对君主竭尽忠诚,这是天意,进一步从理论上把以皇帝为总头目的封建政权神圣化。白虎观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 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对后世历代王朝的政治法律制度、思想意 识、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由于章帝过分抬高儒教,致使一些官员求虚丢实,开始腐败。且章帝晚年过于放纵外戚、宠幸宦官,一改光 武和明帝严格禁止外戚和宦官参预朝政的政策,宠爱皇后窦氏,重用窦后之兄窦宪;又优待宦官,使这两股腐朽势力从此登上东汉王朝的政治舞台,引起宫廷内部斗 争,导致和帝时期外戚专权、宦官擅权,开明政治从此结束,由光明走向黑暗,由盛世走向衰退,直接性导致东汉的最终覆亡。> > 汉和帝刘肇 (公元79—公元106),章帝次子,公元89—公元105年在位,执政17年,享年27岁。和帝在位时期,科技、文化有很大发展,发明造纸术,班 固、班昭写成《汉书》。和帝还罢盐铁之禁,炼铜和铜器制作、丝织业等都有了发展。另外,和帝初年窦宪灭亡匈奴,扩张疆土数千余里,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件大 事。和帝还曾遣甘英使大秦(古罗马)。明帝、章帝、和帝三代合称“明和之治”。从东汉前期到中期,物质富足,商业发达,首都洛阳是全国物流和商业中心,甚 至是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之一;南方扬州、荆州、益州的手工业和商业也都很兴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 和帝即位时只有10岁,由母后 窦太后执政,从此汉朝由稳转乱,进入外戚、宦官相继掌权时期。窦太后排斥异己,让弟弟窦宪掌权,窦家人一犯法,窦太后就再三庇护。窦氏的专横跋扈引起和帝 不满。永元四年(公元92),和帝联合宦官郑众将窦氏一网打尽,但又由此进入宦官专权时期。顾此失彼,难以两全。元兴元年(公元106),和帝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