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地图

时间:2024-12-12 00:44:30编辑:小早

商朝的国土面积有多少

约320万平方公里
殷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由商汤建立。

殷商国都频繁迁移,至盘庚迁殷后才稳定下来,分为“先商”“早商”“晚商”三阶段。其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拥有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中文名称
殷商

国家领袖
商汤、武丁、盘庚、商纣

国土面积
约320万平方公里

简称


所属洲
亚洲【摘要】
商朝的国土面积有多少【提问】
约320万平方公里
殷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由商汤建立。

殷商国都频繁迁移,至盘庚迁殷后才稳定下来,分为“先商”“早商”“晚商”三阶段。其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拥有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中文名称
殷商

国家领袖
商汤、武丁、盘庚、商纣

国土面积
约320万平方公里

简称


所属洲
亚洲【回答】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回答】
❤️❤️❤️【回答】


古代商朝的国土面积有多大?

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我们都知道商朝,商超作为我国历史上比较早的朝代,关于其朝代的诗歌与传说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商朝的青铜器锻造技术,可谓登峰造极。那么商朝国家究竟位于哪里?商朝的领土究竟有多大呢?我们接下来谈一谈。第一、早商时期,一期,商人的统治地区主要经略有夏之居,统治中心在以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为核心伊落、郑州一线。晚段可到晋南地区,与夏文化的分布大体重合。在早商时期的时候,文化经济等发展初具规模,为了商后期的繁盛奠定了基础。第二、商朝地二期,商王朝势力大规模扩展,北到冀南的磁县,南到湖北黄陂盘龙城,东到豫东的鹿邑等地。三期,商族势力进一步扩张。往西到耀县铜川一线,往东,整个豫东地区。商文化开始替代的原有的岳石文化。晚商时期,商文化分布范围与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商文化在西南两面大大收缩。湖北,陕西,山西,江苏境内的许多原早商和中商文化分布区至晚商时期不复为商文化势力范围,而为性质不同的其他考古学文化所取代,只有山东境内商文化保持微弱的进取势头发展到淄河附近。第三、商文化的影响范围并不等于商人势力的实际控制范围,按照典籍中的各种说法,疆域就是成面成片的完整地域。从五帝传说时至明清,都是这样。由于民族意识方面的原因,一向喜欢从地域辽阔的方面去强调。商人还关注外服区的军事据点以及其他属地的农业生产,不仅表现在大量的求年辞例,还包括军事据点的农业。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哪位皇帝算起的?

上下五千年是从上古时期开始记算的 因为前2000多年的历史没有人记录,只有传说。所以详细的是从夏商周开始并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但这个只是传统的说法,事实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来说这个五千年是从大禹治水那时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时间根据目前的考证应在公元前2200多年。一共有三十个朝代。结束于清朝。扩展资料:夏商周,是即中国夏朝、商朝、周朝三个朝代的简称。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春秋战国历史时期是一个大动荡的年代,诸侯争霸战乱不休最后被秦统一。历史上产生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历史上人们习惯将秦始皇嬴政与汉武帝刘彻相提并论,其中原因就是秦皇和汉武所做的事都具有开创性,是前所未有的,都对后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参考资料:中国百科网-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是谁?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即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1908年-1911年),另称清末帝。满洲国在位时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 袁世凯也是皇帝,尽管时间短 满洲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事,无论你认为他是日本傀儡不傀儡的,正统不正统的,这类似宋金西夏西辽蒙古五国并存时代,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都是中国的历史。麻烦采纳,谢谢!


历史上的商朝为何频繁的迁都呢?

导致商朝一度频繁迁都主要是由商朝内部矛盾所致。商朝的起源与建立商朝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帝舜时期。古时候黄河总是泛滥成灾,为此帝舜派出了禹前去治水,当时与禹一同进行治水的还有契。后来经过长达十三年的治理,黄河水患终于得到消除,所以禹与契都得到了封赏。其中契受封于商邑(今商丘),故而之后由他所创建的部落便以“商”为名。而禹则在得到帝舜的禅位之后建立了夏朝,这之后商便一直作为夏朝的方国存在。身为契六世孙的王亥在继位之后成功驯服了牛,从而使得商国的农业得到快速发展。此外,王亥在位期间商国还开始了以物换物的商贸往来,商国的商业水平也因此得到提高。经由这一时期的发展,商国实力大增。待发展至夏朝末年,商国已经演变为实力强盛的一个方国。与之相反的是,夏朝的统治却时间的推移而日渐混乱。商汤即位之后他所施行的轻赋薄敛、布德施惠等举措则进一步促进了商国的发展。商国的蓬勃发展很快便引起了夏朝君主夏桀的关注,为阻止商国进一步壮大,夏桀还将商汤给囚禁了起来。然而纵然如此依旧阻挡不了商国的崛起,待商汤脱困之后他开始正式兴兵伐桀。最后夏桀兵败被杀,夏朝被商朝所取代。商朝国都频繁变更商汤灭亡夏朝之后于毫(今商丘)建立商朝,也就是商朝建立初期的都城为商丘。等到了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之后,商朝都城被下令迁移到了嚣(今郑州)。仲丁之所以下令迁都是因为当时生活在东南一带的夷族迅速兴起,给商王朝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而在仲丁之后,商王朝都城又多次变更。先是第十二任君主河亶甲时期,他为缓和王室矛盾而下令将相(今安阳)定为新都城。继河亶甲之后即位的祖乙则是先将都城迁移至耿(今河津),后又迁都至邢(今邢台),接着又迁都至庇(今邢台广宗)。致使祖乙一再更换都城的缘由是黄河水患。身为商朝第十七任君主的南庚即位之后,又将都城自庇迁移至奄(今曲阜)。奄这一都城一直使用到第十九任商朝君主盘庚时期,待盘庚即位之后他便将都城迁回到了毫(今商丘)。盘庚本想借此次迁都改善商朝的衰落之势,但是迁都之后却见效甚微。于是盘庚又一次迁都,此次迁都后的新都城为殷(今安阳小屯村)。迁都至殷之后商朝内部矛盾得到缓解,国力也开始逐渐恢复,都城也因此不再频繁变更。

商朝为什么要多次迁都?

商朝为什么要多次迁都?关于这个问题,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水灾”说;二、“游牧”、“游农”说;三、“去奢行俭”说;四、“王位纷争”说。“水灾”说试图从自然灾祸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但它举不出一条过硬的材料来证明水灾逼迫商人迁都。相反,从汤至中丁,传六代十一王,至少都亳一百五十军,难道这么长一段时间河水就役有闹灾吗?而且从武丁到纣卜辞多次记载洹水泛滥为害殷都,但殷人并未因此迁都。为何盘度之后水灾不能逼人迁都,而盘庚之前水灾却能逼人迁都呢?另外,南朝的几个都城全在黄河两岸,尤其是中丁由亳迁和盘庚由奄迁殷,越迁越向河滨,这种现象用“水灾”说是无法解释的。“游牧”、“游农”说试图从社会生产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游牧”说认为,商人在盘庚迁殷之前还是迁徙无定的游牧民族,到盘庚时才有初步的农业,由游牧经济转入农业经济,因此有了定居倾向。但商代卜辞和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商代前期,农业己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所以,此说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游农”说认为,商代的农业是原始的。其原始性表现为生产工具的笨拙和耕作方法的原始。商人采用“火耕”的方法,即“焚田”,来代替笨拙的生产工具开辟原野,把林莽烧平后,在灰土上播种。他们既不知道灌溉,也不懂得施肥,一旦土地的自然力耗尽,便需改换耕地,不得不经常迁徙。“游农”经济是商人都城屡迁的原因所在。但考古资料证明,郑州和小屯两地商代文化中出土的石镰和石斧都很近似。这两地正好一个代表商代前期,一个代表商代晚期。商代农业生产已使用少量青铜器。目前出土的几件青铜农具,商代前后期的数量也大体相当。这说明商代前后期农业生产工具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同样是“笨拙”的。至于耕作方法,胡厚宣先生在《殷代焚田说》中指出“焚田”是殷人狩猎的一种方法,根本与农业无关,至于说商人“不懂得施肥”,则与史实不符。《汜胜之书》说:“汤有旱灾,伊尹作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甲骨文“尿”字即粪便之“屎”字。卜辞中有大量“尿田”的记载,商代初期已知“粪种”,当是可能的。“游农”说的论据经不住推敲。另外,它跟“水灾”说一样,无法解释中丁之前和盘庚之后,商都稳定的史实。所以,“游农”说也难以令人置信。都是受定都思维的危害,以前没有固定首都的概念,隋朝也是多个首都,辽朝也是多个首都,元朝也是多个首都。说明商朝不是以农耕为经济主体,政权是部落轮流执政的。

上一篇:彼岸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