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霁天青

时间:2024-12-08 16:37:10编辑:小早

学习文学的好处有哪些?

1、提高素养,提升自身的品位
2、是感知社会的触角,各个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嘛
3、学习文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文学中所含括的智慧、人文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
4、学习本国文学,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更是渊源流长,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文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隐而不现但真真实实的责任


求解《屈子》——雨霁天青这首词里的典故和出处。

看懂这个 你需要了解屈原的作品特点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离骚)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
从这几句摘选的句子可以看出 屈原喜爱以香草美人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他的文体风格多以兮,结尾,一吟三唱,十分具有韵律感。
以下是我的注解:
送美人兮春极浦 芳芷皋兰滋百亩
【美人,喻指君主。“送美人兮春极浦”, 我送君王您到这遥远的水滨。此句出自屈原《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极浦,遥远的水滨。《楚辞?九歌?湘君》:“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王逸注:“极,远也;浦,水涯也。”芷、皋兰,草名。笔者认为这里代指贤才,暗指屈原自己。古汉语字典中“芳”有代指“贤德之人”的意思。表面上此句是说:那清香的花草会滋润上百亩的农田,实际上是说贤才会“滋润”楚国的土地。】
后皇惠兮生嘉树 受命不迁 南国之土
【全句取自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后皇,皇天后土。受命,指天性。不迁,不能移植。传说橘树只能长在南方,一过淮河就变成了枳。屈原用橘树的形象激励自己坚守节操。】
东 十日烈迭代出 南虺九首 千里走封狐
【“南虺九首”, 雄的虺蛇有九个头颅。虺,毒蛇。出自屈原《天问》:“雄虺九首 倏忽焉在。”封狐,大狐。《楚辞?离骚》:“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王逸 注:“封狐,大狐也。”笔者认为“南虺”、“封狐” 喻奸恶小人,即向王谗言的靳尚、子南、郑袖等人。】
(雄黄辟毒 蒲艾烧清苦 粽叶软糯细煮)
【雄黄,中药名。浦艾,菖蒲与艾草。】
北飞雪 增冰严霜酷 西流沙 求无水旷宇不生五谷
【增冰,层冰。亦指冰山。《楚辞?招魂》:“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王逸 注:“言北方常寒,其冰重累,峨峨如山。”流沙,随风或水移动的沙。旷宇,广大的原野;广阔的天地。《楚辞?招魂》:“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 王逸 注:“旷,大也;宇,野也。”】
(尽尚飨 鱼龙无伤我兄三闾大夫)
【“无伤我兄三闾大夫”来自秭归人民祭祀屈原唱的现代版招魂,第一句就是“我哥回哟”,它来自秭归当地一种鸟的叫声,据说它是屈原的妹妹化成的。“我哥回”呼唤了千年,这种拉近辈分的称呼体现出家乡人民至今对他真诚的爱和怀念吧。】
皆不若 旧居绮席布 伤春心 魂兮归来江南暮
【“伤春心 魂兮归来江南暮”, 春色多么引人伤心,长江南面(笔者查的注释上“江南”貌似即现在江南,但是笔者认为“江”应该特指“长江”。)日暮的时候,魂啊回来吧!取自屈原《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餐菊英兮饮坠露 予带长铗好奇服
【“餐菊英兮饮坠露”取自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早晨我吮饮木兰花的清露,晚上食秋菊的落瓣。显示出屈原长久的饥饿与憔悴。“予带长铗好奇服”,取自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奇服,比喻高洁的志行。《楚辞?九章?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王夫之 通释:“奇,珍异也。奇服,喻其志行之美,即所谓修能也。”长铗,铗,剑柄。长铗指长剑】
岂折节兮从时俗 人莫知我 何怀故都
【“人莫知我 何怀故都”, 楚国无贤不知我心啊,又何必怀恋故都?此句出自屈原《离骚》:“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援玉枹兮击鸣鼓 身弃原野威灵怒
【“援玉枹兮击鸣鼓 身弃原野威灵怒”,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威灵:威严的神灵。出自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日月行兮出汤谷 骖龙远游 千载不复
【“日月行兮出汤谷”出自屈原《天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于汤谷,次于蒙汜。”汤谷,“汤”同“旸”,旸谷,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我国东方太阳文化的发源地。】


学习文学的意义有哪些

学习文学能使人陶冶情操,更明白事理。学习文学也是打发时光的好途径,文学将人带到通往理想,智慧的深渊。文学是一个广概的说法,我认为像哲学,逻辑学等等都与文学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不同的学理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文学可以说罗列齐全,博大精深。文学教导我们怎么用文字说话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文学就是一个人对生活观、人生价值观的总体显现,一个文学素养很好的人,他的生活情趣生活素养都一定不会很差。文学是需要培养的,从自身的体验来感受它。你会发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是多么明朗舒畅!当别人赞叹你的文采多么好时,你一定会很高兴。这就需要平时的培育,不断的锻炼。像小时侯,我们用字词造句一样,这是初步的为我们将来对文学的功底造诣、兴趣爱好打下伏笔。每个人都应该有文学兴趣,文学方面的涉及,但是不同的是所涉及的深度内涵不一样,一些人只能了解一个皮毛而已,而一些人则成为专业的语言大师,这是一部分人将它学通学活,得心应手的表现。


在中国这样一个应试国家,文学的培养我觉得似乎也只是为了考试而准备。一些其它的科目如物理化学在生活中碰到实用的几率几乎很少,除非搞专业化的东西。文学是一种囊括的概念,你提到的比如: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等我觉得是个对比。但是文学是一个大包裹,里面装的几乎都和它有关。我们来看看社会学---社会学是书本上所没有的一门学问,它要靠我们长期的社会积累经验才能感受到,但它不作为我们求职的主要功能,但当你是踏上工作岗位时,一定的交际学还是必要的(即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哲学) 社会学只有当人涉身于社会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社会。文学是什么概念???文学是改造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举止的对照者 看看我们的社会,媒介信息的传播靠的也是文学,只不过它也许更简略,平俗化,文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不是故作高深),的确我很有体会 文学修养这个词你也经常能听到,它是反映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看法,而且是很上进一流的。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学科基本的核心都是文学(语文)但后来发展为一门学系 红学会探讨红楼梦就是文学的探究,作为中国封建史上具有高度反映资产阶级生活状态的百科全书,红无疑首先从文学上得到高度肯定,但是它不仅这样,还蕴涵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风俗,人文地理等综合性的各方面情况--所以说是百科全书。像比如散文,如果光只有文字性的抒情赞叹而没有历史性的东西和其它方面的说明,就谈不上一部“百科全书”。再比如:《史记》众所周知,它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对司马迁《史记》的一个定性----它又是史书(描写转述历史的一本书),又是文学功底颇好的一个证明!!所以说文学作品不一定有史学的内涵;而史学未必具有文学性的风采,这很少有二者兼得的。所以像《红楼梦》、《史记》在中国文学论坛上才可称谓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因为少所以才绝!



再说说辩论学(我比较欣赏的一门学问)它就暗含了文学的价值,要求辩论者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而且应该还是比较高的,如果辩论者没有文学观的话,也很难辩论的成功,因为辩论是必须有理有据,论者丝丝环扣,抓住对方的“把柄”进行反驳,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说话语无伦次,吞吞吐吐,咬字不清又怎么能行呢???文学是辩论的基础:没有文学常识的人不可能舌战群雄,只不过辩论学又加以训练更加专业化,精致化---这使我想到历史上有名的三国人物诸葛亮,他舌战群儒的事迹很是让人敬佩、赞叹。而三国中诸葛亮的才识就仅仅限于此吗???会“吵吵架”--辩论,与人较真???非也,我觉得诸葛亮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天才,而且军事上也很了得,他的军事修养无可厚非来自他基本的文学修养,诸葛亮的《出事表》也正说明于此,人们欣赏他也不过于此,这种人可谓是全才啊

像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为什么享有所有书籍所不及的荣誉呢???想想,这些书不光反映了一个时期作者特有的思想,而且还有很深的文学主旨。作者的水准可见一斑~~《资治通鉴》也是这样的例子

最后总之我要说一句,无论什么学科什么行业,都或多或少与文学打交道
如法律、政治、历史、地理,它们不也靠文字叙述???只要靠文字叙述的东西,它们的始祖都是语文(文学),说文学很笼统,各行个业哪个不涉及于文学方面?而我觉得很多更涉及的是“杂交类”,比如说物理化学,它们就靠我们的理科思维和文学思维去完成----我们先用逻辑专业的思维去分析探究解决出来,接着就得用文字去写出来呀~这时就需要组织语言,怎么说才合乎逻辑性,才让人看得懂?此时就交给文学啦


上一篇:vidi vici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