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仲明

时间:2024-12-07 05:09:41编辑:小早

孔有德和耿仲明,以及尚可喜为什么投降清朝?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关键是他们“主动”投降的原因,不像洪承畴和祖大寿是在被俘后投降的,也不像吴三桂是在明朝灭亡后投降的。

解析:

明末军中派系斗争的结果。

孔有德曾是辽东海盗,后投效毛文龙,与尚可喜被称为“山东三矿徒”,毛文龙后为袁崇焕所杀,其旧部由副将陈继盛统辖,不久,参将刘兴治在皮岛叛乱,杀陈继盛等十余人,总兵黄龙随即赴皮岛镇压。天聪七年(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不服黄龙统辖,率部来投登莱巡抚孙元化。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率清兵攻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祖大寿围于城内。孙元化急令孔有德以八百骑赶赴前线增援,然登州辽东兵与山东兵素不和,孔有德抵达吴桥时,因遇大雨春雪,部队给养不足,士兵抢劫哗变。孔有德在登州发动吴桥兵变,自号都元帅,孙元化忠于朝廷不愿称王,孔有德放他逃离登州。明朝派兵镇压后,投降后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1629年夏,辽东经略袁崇焕杀毛文龙时,以为自己能够制服毛文龙的健校悍卒。有些人还比较顺从。例如,陈继就同意编入明朝正规部队。尚可喜也属此类,并随总兵黄龙对在皮岛发动叛乱的毛文龙旧部进行过镇压。其他人则不那么容易驯服。曾在1621年的鸭绿江战役中随毛文龙立下大功的孔有德和耿仲明,拒绝服从黄龙的指挥,遂叛离皮岛,渡海至登州,投奔了登莱巡抚孙元化。孙元化能将这些逃亡兵将收在自己麾下,正是当时军权分散的一种表现。例如,孔有德被任命为骑兵参将,耿仲明则被派往登州要塞。该要塞正是孙元化在特谢拉·科雷亚所率葡萄牙士兵的帮助下铸成欧式大炮的地方。

其实,孙元化和祖大寿在东北的艰难经历也有密切关系。1630年他督师抗金,祖大寿就是在那时收复了永平。后来他又下令修缮大凌河城,祖大寿就是在前往巡察修缮情况时,突然被困在城中的。孙元化得知大凌河被围后,令孔有德率800骑兵同锦州驻军一道前往救援。北上途中并不轻松。北方已经下了第一场冬雪,而这支部队虽是奉命北上,沿途却得不到官府的给养。尽管孔有德有令在先,部队纪律仍日益松懈,劫掠之事时有发生。孔有德同手下一名部将商议后,决定折返山东半岛,并将士兵的随意劫掠,变为对该地城镇的有组织的袭击。1632年2月22日,在耿仲明的协助下,孔有德率众占领了登州。特谢拉·科雷亚及其葡萄牙炮手除三人幸存外,全部战死。巡抚孙元化被叛军放还,后以玩忽职守罪被劾,下狱弃市。孔有德很快将这座登州城变成了他的“都元军”和其他来投奔入伙的辽东海盗的基地。他们由此出发,去抢劫周围乡村,并攻打当地另一明朝要塞莱州。

虽然莱州足以坚守六个月之久,但朝廷仍然担心这支割据势力会迅速控制整个山东东部地区。兵部立即从保定和天津调集大军,令祖大寿的姻兄弟总兵吴襄率领,前往讨伐。吴襄之子武举人吴三桂也随其父参加了这次战役。孔有德在同这支仍然忠于明朝的辽东人军队的交战中损失了几员部将,遂决定放弃登州,渡海逃往辽东。途中他与黄龙的巡海舰队及朝鲜水师发生了多次激烈 的海战,又损失了许多人马。然而当他最后抵达辽东沿海的运河岸时,他和耿仲明仍然拥有近1.4万人,其中包括军中家属。登陆时,他们得到了奉皇太极之命驻扎于海岸等待他们到来的后金使臣的接应。金军帮助他们击退追兵后,又赐以黄金和酒食,并答应他们,若归顺后金便可在辽阳附近定居。1633年5月24日,孔、耿二人向皇太极宣誓效忠;皇太极在沈阳亲自欢迎他们,他们又向皇太极献上了大炮,然后他们获准率其“天佑兵”驻扎辽阳以北的新建城市东京


同样是藩王,吴三桂、耿精忠与尚可喜谁的官最大?

我们分别来说说这三位吴三桂吴三桂投降清廷十几年间,从山海关,打到云贵,缅甸,消灭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清廷给予他极大的权力,吴三桂不仅独承方面之任,而且在一切军事活动中也"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吴三桂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总管军民事务,也就是说有军事管理和人事任免的权力。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晋爵亲王,兼辖贵州。其世子吴应熊也选尚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直到这时吴三桂的权力和地位达到顶峰,吴三桂最厉害的地方是他手下还有十几万能征善战的军队。耿精忠耿精忠为耿仲明之孙、耿继茂的长子,世袭靖南王爵位,是第三代靖南王。顺治十二年(1655年),耿精忠与肃亲王豪格女成婚,封和硕额附。耿精忠藩地在福建,自此割据一方。当时在福州,建有"耿王庄",王府非常奢华,并在王府的附近豢养几只印度象,至今留下“象园”。当时福建有总督范承谟,台湾还有郑氏父子,故耿精忠也有军政大权,但所部和所辖,没有吴三桂多。尚可喜顺治六年(1649年)封"平南王"。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破广州城,斩首六千余级,并将余下的人逐到海边,溺死者非常多, 尽歼广州少壮男子 ,死者七十万人,史称"庚寅之劫" 。尚可喜在广州开府建第,故址为今广州市越秀区的人民公园。尚可喜驻粤26年,是藩王中统治时间最长。垄断了盐、矿及一切贸易,是三藩中最富有的。时至吴三桂反叛,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康熙帝下旨,晋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尚可喜未曾反叛,还帮助朝廷镇压反贼,只是后来被其子尚之信夺取最高指挥权。故吴三桂在当时官当的最大了,实力最强,尚可喜最富有,耿精忠生活最奢靡。

为什么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在明朝不受重用,在清朝都得以重用被封王呢?

明朝是文官治国,一切的政令出自这里,制度渐渐僵化;而皇太极正在崛起阶段,急需用人,不分族群、不计过去、积极拥抱技术,孔尚耿自然深受重用。1、建制派官僚体制的弊端明代的文官政治取代的是开国军官勋贵掌权,是有进步意义的,对社会发展是起了作用。不过法久则弊,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天启、崇祯时期已经渐渐僵化。(明代文官)当时到了什么地步呢?谁都知道重文轻武带来很多问题。但怎么解决呢?臣子上完奏议,提出方案,然后下发公文,要注重武将权威。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变动,制定战略、战役部署都是文官的事,甚至在战场上,后勤归随军道,战斗部署也要监军参与。(东江诸将在明朝没有存在感)武官权限很小,努力没有希望,出了事担责任,很难有空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在明朝是武官中的中级军官,而且是东江系统,自然就更没希望了。2、朝气蓬勃的皇太极政权相对于努尔哈赤晚年的封闭、偏激,皇太极在处理族群问题上非常开明,可以说沈阳是当时族群融合的窗口。(皇太极)皇太极既要积极整顿八旗,提升汗权与军队战斗力;也积极招收汉人技术人员;对于曾经的东江镇敌人到来,也非常欢迎。清朝最终终于醒悟,于是清朝重修了《大清律》,开始在各方面认真学习效法明朝,依法治国。清随明制,所以清朝才打破了胡人没有百年国运的论调,国祚将近三百年。依法治国才是根本,德才兼备,也应以德为先。事业兴起时可以不顾小节,但是事业要保得长久却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注重人的德行。

上一篇:卓越之剑官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