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凿壁偷光的文言文注释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凿壁偷光的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篇1 原文 匡衡⑴,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识⑹,家富多书,衡乃与⑺其佣作⑻而不求偿⑼。主人怪⑽,问衡,衡曰:“愿⒁得主人书遍⑾读之。”主人感叹,资⒂给以书,遂⑿成大学⒀。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注释 (1) 匡衡:西汉经学家。 (2)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 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 与:帮助。 (8) 佣作:被雇佣劳作。 (9) 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给:资助,供给。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颐,脸颊。 (20)挫服:折服。 (21)《诗》:此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凿壁偷光的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篇2 作品原文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作品注释 1、不逮:烛光照不到 2、逮:到、及 3、乃:就 4、穿壁:在墙上凿洞 5、邑人:同县的人 6、大姓:大户人家。 7、文不识:指不识字。一说,人名。 8、与:帮助 9、佣:雇佣。 10、佣作:做雇工,劳作。 11、偿:报酬。 12、求:要。 13、怪:感到奇怪。 14、愿:希望 15、资给:借,资助。 16、以:用 17、遂:于是。 18、大学:大学问家。 作品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文言文语法现象 文中”怪“字,多做意动用法。意为感到奇怪。 文中最后一句“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中,后俩分句均为省略句,前面省略宾语(匡衡),后面省略主语(匡衡) “资给以书”除了是省略句还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解释为“以书资给(匡衡)”,即把书借给匡衡读 作品含义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作品启示 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我们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什么?
凿壁偷光出自《西京杂记》。原文: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灯烛,只是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寓意:匡衡为了读书替别人打工,在夜晚,即使有一丝的亮光也要抓紧学习。这样的态度,以及努力刻苦的品质使匡衡成为大学者。有时候,外部条件制约着许多人的进步,但是有心人会为自己创造前进的机会。艰辛只是一时的体验,而经历过这些艰难后所收获的知识,才是人生宝贵长久的财富。
凿壁偷光的故事和含义是什么呢?
1、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2、在西汉,有一个非常贫困的小孩,名字叫匡衡,他很热爱学习,但是因为家里贫穷,白天要下地劳动,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看书学习,但到了晚上天黑什么都看不清,家里也买不起油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看到邻居房屋透近的光亮,所以匡衡借光读书。3、但最终还是被邻居发现,邻居不是太友好,恶意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是比较有志气的,所以在邻居墙上凿了个小洞,借光读书,日复一日,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成语“凿壁偷光”的典故,主要是讲述了什么故事?
凿壁偷光讲述的是匡衡的故事,匡衡家里世代务农,但是匡衡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勤奋而又努力。因为家境贫寒,所以他只能帮别人做工来获取读书的费用。他曾经在当时的博士那里学习了《诗经》,由于勤奋好学,所以他对《诗》的理解特别的透彻。虽然他勤奋好学,但是家里面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灯烛,但是无法照到他的家。匡衡就把墙壁上面凿了一个洞,然后引来了光亮,让光照在书上,然后他来读。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可是,他家里很穷,实在没有钱拿出来供他上学堂。于是,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学堂外面,安静地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一位亲戚看见他这么喜欢读书,很受感动,就抽空教他认字。日积月累,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匡衡为了读书替别人打工,在夜晚,即使有一丝的亮光也要抓紧学习。这样的态度,以及努力刻苦的品质使匡衡成为大学者。遇到问题那就解决问题,匡衡发现自己家与邻居相隔的墙脚晚上总是透着光,匡衡想到,如果墙角透光的面积够大,他就有办法借着这个光来看书了,于是匡衡拿着小刀,把墙脚缝隙挖得更大,这样透过来的光也更大了,于是匡衡开始借着墙脚的光看书,后来雇主知道了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深受感动,决定把书资助给匡衡,匡衡每天持之以恒的看书,最终成为了大学问家。当地民众和其他官员都是怒不敢言,因为匡衡是宰相,位高权重,底下的人也只能默默忍受着匡衡的腐败,但纸终究遮不住火,匡衡的腐败最终被皇帝发现了。匡衡的腐败行为被发现后,皇帝将他贬为庶民。匡衡一路被皇帝提拔,最后因为腐败,皇帝把他贬为庶民,赶回了家乡。匡衡这一次也是彻底跌到了谷底,永无翻身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