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做到

时间:2024-12-04 18:42:15编辑:小早

读后感《知道更要做到》

[读后感《知道更要做到》]


卡,读后感《知道更要做到》。布兰佳,熟悉的名字。也许大家差不多都阅读过他其他著作。这本《Knowcando》是他近期所出的一本书,也是关于企业管理领域的。但是当我看完他的著作时候,我想起了我们的周士渊先生,清华学者。他也有一个相似的观点,他也是习惯领域在探讨和研究的我所知道的,比较认知人。



其实书中所讲的,也是我在生活中经常感到苦恼和常常决心不断而目前经常后悔的生活习惯问题。但是如果把它们认认真真地做到,那么我的生活和我的世界将是多么的不同?!哈哈,这个就不好去猜测了,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我最怕的就是猜测和幻想了。我只是想,如果我安心的去按照书里的要求去做,那么起码我不后悔自己的日子和人生。


并不否认,我读书的习惯只是汲取其中的三言两语。而不会沉醉于别人的所有文字和境界中。从这两本书中,我所能获得的就是:


“很简单,“知道”并不等于“做到”,而且远不等于“做到”。这正如人们都“知道”吸烟的害处,但真正“做到”戒烟的人却寥寥无几一样,要从“知道”到“做到”,还有极长的距离,还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然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国人有个极大的误区,仿佛“知道”了,就大功告成了,就万事大吉了。正因为此,如今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弥漫着一种当事者沾沾自喜、而实际上可悲可叹的“知道文化”──什么都知道,说起来一套又一套,谈起来一个比一个头头是道,但就是做不到。因此,如何改变这种只重“知道”、不重“做到”的“知道文化”,如何前进一步,从“知道”变为“做到”,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读后感《读后感《知道更要做到》》。每一个希望从平凡走向卓越的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都不能忽视它。”--摘自《知道更要做到》周士渊


小到个人,大到团体和社会,如果用我们所学和所教育的真善美标准,去一点一点的认真对待生活的点滴和工作的事务,对于我的思想和工作努力方向都会有一个很好的改变!甚而言之,对于这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有很宏伟的帮助!假如我们都这样踏踏实实地从正确的小事做起,改变自我,进而影响周围的人们。。。。。。


不需要豪言壮语,不需要幻想,只需要认真的以好,坏标准去做事,就可以创造一个崭新的令人振奋的氛围。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兴奋之余,我推荐它们给了我所认识的同事和朋友!也希望她他们能和我一样汲取到一点东西,一点可以改变自己生活的东西!


读书,读好的书是一个社会的福音!也希望我们的学者和所谓的文人墨客不要用自己的武器(赚钱的,杀人的),而是用自己的良知和文化底蕴来引导和影响更多的人走向一个更美好的生活!
  〔读后感《知道更要做到》〕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知道做到》读后感

你是不是报了很多课程仍然没有提升多少?你是不是知道了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翻开《知道做到》这本书把我打回原形,让我有了从头再来的决心。


知道和做到本就是两码事,那就需要你用行动和重复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本书的意义。随着如今信息时代从四面八方传递的信息,有一部分人更像是掰了玉米的猴子,看到新的扔掉旧的,有时根本无法顾忌信息的真实含量。信息量掌握的越多越多,到头来越无用。书中告诉我们想要知道没有学以致用的原因有这三个:

一、坚持记笔记

二、24小时之内重读笔记,总结那些让自己恍然大悟的东西。

三、把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别人。

确定问题所在之后,多数人最容易忽略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有知名人士说过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经常也有成功人士被问到,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也包含了坚持重复的做法。


如何知道并且做到?《知道做到》读后感

管理学教授肯·布兰经常给企业做管理培训,在每场培训时都获得听讲者们一致的好评。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也认为这样的培训对他们的帮助是很大的。在给公司做第二次演讲的时候,肯·布兰教授失望地发现,听讲者连上次演讲的内容是什么都记不住,更别谈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了。在分析了大量的事情后,教授发现:“一个人行为的改变总是先从内心想法的转变开始,然后才能逐渐由内而外变化的”,而只是从外部强加给别人知识,这些知识只会变成信息,不会改变人的行为。那么, 从知道到做到之间到底缺少了什么东西呢?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请看下面的内容。




有一位成功的作家,他写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和其他人,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许多人读了他的书后会跟他说:“我非常喜欢你的书”,但是作家却被新的问题环绕着,这些书到底能够对读者的影响有多大呢,能够改变他们的行为吗?在接触了大量的人,他发现许多人每天都在接触着大量的信息,他的今天读完它的书,明天就会开始读下一本书,他们花大量的时间来获取信息,但是并没有去应用这些知识。

作者后面就很少去写书,转而开设研讨班,希望可以让其他人真正应用知识,改变他们的行为。

作者在他的研讨班中主要强调了三件事情,第一:将听到的知识记录下来。第二,在24小时内重新复习笔记。第三,将知识分享给其他人。

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也有许多的学员没有去做,从而没有真正的应用知识。




在当今社会,信息随手可得,人们每天都会获取大量的知识。对比古代,那时候只有许多有钱人才能够上得起学,请教书先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去获取知识,享受获取知识的快感。就跟刷知乎,我们都可以刷一整天,感觉到自己“无所不能”,但其实并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 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如何从让知道像做到迈出一步呢?

第一、我们必须确定自己需要些什么,然后才能更有效率的学习,简单的说,就是带着目的去学习。

第二、目标要少,要专注。泛泛读10本书,不如吃透读1本书。

第三、间隔性重复,在读书与学习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进行重复,隔一段时间后进行复习。

人们应该少而精的进行学习,而不是多而浅地获取知识




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子的经历?

在谈论问题的时候,当有人提出的观点与我们不同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是抗拒与拒绝,进而下意识的反对他们的观点, 而不是去想对方的观点是不是比我们更加有道理。

作者在这里提出了知道做不到的第二个原因:消极思维。

有时候我们明知道积极的思维更加有用, 但是我们为什么就会去拒绝他呢?

作者提到了,大部分人是由于其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小的时候并没有接受到父母无条件、包容的爱。小孩子为了能够让自己得到关爱,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通过做一些事情,通过自己的成就来获取关注。但是,很多父母在小孩子表现得好的时候会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而做错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对孩子进行指责。 小孩子很多积极的行为没有得到鼓励的时候,就会在思维里埋下了消极的根。

知道了消极思维对我们的影响,如何去尽可能消除这种影响呢?

第一个,我们需要了解从拒绝到吸收需要经历多少个环节。

一般来说, 从拒绝到吸收需要经历6个步骤 。

以写作为例子,写作是一件公认比较难的事情,在刚接触写作的时候,大部分的人就会认为自己没有写作的天赋,消极的思维就这样产生了。而当我们认为自己不会写作,拒绝写作的时候, 我们就很难进入第三个环节,从未达到做到的状态。







在第一次接触时,我们一般会理解 拒绝 ,因为这个想法与我们有冲突。在第二次接触的时候,我们会有点 抵制 。在第三次接触时,我们会 部分接受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有所保留。在第四次接触时,我们会 完全接受 ,认为这个想法跟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完全一致。在第五次接触时,我们后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会 部分吸收 。在第六次接触时,我们会将其 占为己有, 完全吸收 。

如何克服这种消极思维呢?

答案是: 建立绿灯思维。

在说绿灯思维时,我们先将一个与绿灯思维对应的, 红灯思维 。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会有类似的场景出现。例如在在一场开会中:“老板提出了一个想法”。而你觉得有点不靠谱,想进一步跟老板进行讨论的时候,这样的老板会说:“你懂啥,你不了解这个业务”。“别拿书本上的东西说教,不接地气”。

这就是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而 绿灯思维 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这个思维听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要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我们会有消极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 比如:在开会的时候,同事与我进行讨论:“Frank,你的项目做得好差”,这个时候我想的很难不是项目哪里有问题,而是我觉得他在针对我,指责我,我就会回击:“胡说,你做的项目才烂”。 这样把对行为/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这个人的质疑,所以让我产生了消极的思维。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看问完一篇文章、一个演讲后,自己好像充满了力量,然后就给自己下了“我要努力学好英语”、“我要好好阅读”这样的目标,但是没过几天后,我们还是照常生活,回到原来那个自己。 这就是缺少跟进的坏处,我们很快会恢复自己的坏习惯。

那如何做到改变自己的行为,得到预期的效果呢?

作者给我们提出了解决方法:指导(structure)、支持(support)、和问责(accountability)。当具备了这三个元素,我们就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份出色的跟进计划,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指导与问责。 作者提到了,要掌握一样知识或者技能,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一个好的指导者,指导者主要有以下的作用:

在正确的指导下,我们不断练习,我们被不断的纠正,从而我们才能将事情做对,并达到完美。

支持 。强调积极面, 帮助人们取得成功。前面我们提到,在缺少爱与支持的家庭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着消极的思维。很多时候我们更容易看到别人做得不好的一面,从而忽略了别人做得好的事情。同样的。当我们自身总是得不到表扬的话,我们就更加放弃。

通过加入支持这个因素,我们将跟进计划进行了修改,如下:

读到这里,我们有着几点的思考:

在我们的生活,这三个因素可能都很难以达到,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从知道到做到呢?

举我自学产品经理的为一个例子,需要如何同时满足这三个因素呢?

目前的大学是没有产品经理这个专业的。所以自学习的方法一般就是2种、看视频、看文章。

通过自我学习视频&文章可以得到指导的作用,不过需要学习的资料进行一定的筛选,这个时候就最好从知乎或者一些专业的论坛上面获取知识了,从而尽可能获得一定的 指导 。

但是 问责 与鼓励这个方面怎么做到呢?

在问责方面,我结合了哈佛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因为单纯的读、看与听只能记住吸收到5%-10%的知识,所以我将我学习到的知识写成了文章,发到几个学习论坛上面,这样子就有很多人看到我写的东西, 从而对我提出批评与指导意见。达到问责的目的,让自己不断进行调整。




第三个因素:鼓励。这方面我是通过给自己设定奖励的。当我们完成了一个小项目的练习后,我会给自己买点小东西,或者奖励自己出去吃一餐好的。也会把平时很少喝的饮料当做奖励,让自己的能够放松,因为一直不断的学习会让自己整个人变得很累,会导致自己很难坚持下去。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好书分享《知道做到》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被「知道但做不到」的问题困扰过。明明道理都懂,但就是用不起来;明明方法都学过,但过不了多久还是会用回原来的方法。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在每一个并没有把所学应用到实际的场景过后,会感慨一句“知道并不意味着做到”、“知道和做到之间相隔十万八千里”......相信你我都大体差不多。现在想请你回想一下,在那个当下,除去感慨,你有没有做点什么其他的?可能有,你会告诉自己,“我要通过持续的行动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那我再接着问一句,你有具体的行动方法吗?或者更进一步,你的方法是具体且有效的吗?哈哈,答案且留在自己心里,听我接着往下说...... 当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很多人可能下意识地想去找方法,也就是直奔「how」的部分,通过我们自己多年的“失败经验”,你可能也意识到了,这样找到的方法通常并不怎么奏效。试想,当我们了解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是「why」的部分,那方法是不是自然而然就浮出了水面? 《知道做到》就是这样一本条理清晰的书,它以故事的形式,帮你剖析了「知道但做不到」的三个关键原因,然后据此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让读者以较小的认知负担就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值得分享。 在作者看来,我们之所以「知道做不到」,有下面三个原因, 知行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已经清楚了,如何克服这个差距?作者就每一个原因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们逐一来看, 至此,三个解决方案就说完了,发现了吗,它们其实有个共性: 重复 。重复地学习少量关键知识、重复地使用开放式思维、重复地执行跟进计划。如若能在这几件关键的事物上投入我们的精力,相信知道和做到之间的差距可以被有效消除。 彼得•德鲁克说,没有什么好事是偶然发生的。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

上一篇:炉甘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