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三国时期战争规模
盘点三国时期战争规模第五名,官渡之战,参战总兵力10万+。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之间爆发了官渡之战,这是当时北方两大巨头的战略大决战,谁赢了谁就能够拿下整个中国北方。在此战中,曹操投入了3-4万兵力,袁绍则投入了10-11万兵力,双方参战总兵力在14万人左右。官渡之战最终以曹操以少胜多而告终,此后袁绍如流星般坠落,曹操则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剿灭了袁绍残余势力,正式成为了北方一哥乃至全国一哥!第四名,赤壁之战,参战总兵力20万+。这是一场知名度极高的战役,后人以此为背景创作出了无数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说曹军有83万,孙刘联军有20万,双方总兵力达到百万之巨。实际上,综合各类史料来看,公元208年爆发的赤壁之战,曹军兵力在20万左右,孙刘联军兵力在5万左右,双方参战总兵力在25万人左右。赤壁之战以曹操惨败而告终,曹操失去了一统全国的最佳机会,孙刘联军大获全胜,曹孙刘三方鼎立的格局就此形成。第三名,汉中之战,参战总兵力30万+。这场战争爆发于公元217年,是三国时期男一号曹操和男二号刘备之间的一场天王山战役,“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在这场战争中,锐气正盛的刘备投入了除关羽之外的全部家底,总计兵力为12-13万人,曹操虽然已经过了鼎盛期,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投入的兵力仍然达到了20万人,这样算来,在这场名将云集、耗时两年的鏖战中,双方参战总兵力达到了32-33万人。战争以刘备胜利而告终,战后,刘备手握荆州、益州和汉中三个战略根据地,达到了他的人生巅峰。第二名,第六次合肥之战参战总兵力40万+。张八百大破孙十万,一战威震逍遥津,小儿不敢夜哭,这个事件的发生背景是规模有限的第二次合肥之战。此后,魏吴双方围绕合肥地区又开展了多次攻防,其中,尤以第六次合肥之战规模最为宏大。公元253年,吴国太傅诸葛恪率军20万围攻合肥,久攻不克,不久魏国太尉司马孚率军20万前来解围,在这场参战总兵力超过40万人的战争中,疲惫之师吴军惨败而归。在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绝世双骄去世之后,司马懿的弟弟打败了诸葛亮的侄子。第一名,寿春之战,参战总兵力50万+。这场爆发于公元257年的魏军VS吴准联军的战役,是三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魏国一方,司马昭投入了26万兵力,准南一方,诸葛诞投入了20万兵力,东吴一方,孙琳投入了10万兵力,三方参战总兵力达到了56万人之巨。最终诸葛诞战死,吴军惨败,魏军大获全胜。于是,继司马懿畏惧诸葛亮、司马孚战胜诸葛恪之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战胜了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这场司马家族和诸葛家族的三番棋决赛,最终以司马家族惊险逆转而告终。
在真实的历史中,三国时期的兵力情况和战争规模究竟如何?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三国时期「 ”十万大军”是各方兵力投入的标配,像官渡、赤壁、夷陵之战更是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 其实在正史中,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受战乱、灾荒、瘟疫等影响,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损失非常严重。据历史学家葛剑雄估计,三国初年的总人口在2000万左右,而汉桓帝时期东 *** 口接近6000多万,人口数量相比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另据《三国志》记载,蜀汉灭亡时,有士兵10万、东吴灭亡时有士兵23万、曹魏极盛时有士兵70多万,三方加起来的总兵力在100万左右。 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看,十个百姓养一个人兵是临界点,小于这个比例百姓将无法承受,军民比例维持在1:10,这基本符合蜀汉和东吴的情况。曹魏因为国力强盛、户口众多,所以军民比例大致为1:20。 魏蜀吴三国加起来一共100多万军队,这就基本决定了当时战争的规模。因为除去常备军外,三方能投入实战的兵力要远远小于100万。 就拿曹魏灭蜀之战举例。 当时曹魏共出兵18万,兵分三路进军,这已经是曹魏当时能动员兵力的极限了。而蜀汉除守备南中的兵力没有调动外,基本是举倾国之力防御。最终的结果是蜀汉在还剩10万兵力的时候投降了,如果蜀汉阵亡将士以3万估算,那么曹魏灭蜀之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在30万左右。 不过此战并不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要论规模最大,当属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一战,此战波及曹魏、诸葛诞和东吴三方,共投入兵力50万左右。 这是动员力较强的三国时期的状况。以此为参照,可以大致衡量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时期的兵力情况和战斗规模是个什么样子了。 我们先从黄巾之乱说起。 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派皇甫嵩和朱儁率军前去镇压。东汉 *** 军主要由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也就是中央常备军和三河骑兵(河南、河东、河内)组成,再加上临时招募的精壮青年,总人数为四万多人。 黄巾军与之相比虽然声势浩大,人数众多,但绝大多数都是随军的家属,真正用于作战的士兵比东汉 *** 军多不了多少。 其中双方交战规模较大的战役为广宗之战和下曲阳之战。广宗之战,黄巾军阵亡三万余人,另有五万多人投河而死,损失共计八万人,其中妇幼家属估计占到八成。下曲阳之战,皇甫嵩将俘虏的十余万黄巾军全数斩杀,用其头颅筑城京观。 至此,黄巾起义宣告失败,但其残部仍然在各地活动。而当时东汉 *** 能拿出这四万多人可以说是倾尽全力了,因为还有不少人布置在西北防御羌族叛乱,比如董卓等人。 再看军阀混战时期 这段时期以官渡之战为例。 关于官渡之战的交战兵力,据《三国志》记载,袁绍方面投入了十一万人,其中步兵十万,骑兵一万,「 ”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 这点是没有争议的。因为当时袁绍占据的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四地户口充实,能凑出这11万人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过这已经是袁绍的极限了。 而曹操投入了多少兵马,这就有争议了。以《武帝纪》记载,曹操是「 ”兵不满万”,但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俘虏了七万多袁军。如果曹操手里只有几千人,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控制,甚至于最终坑杀这7万多袁军是不符合常理的。 这几千人应该是曹操直接指挥参战的兵力,加上其余战线的军队,如驻守白马的刘延、于禁所率的援军,再加上曹操一直缺粮,所以曹操的兵力投入不会太多,但也至少在两万人以上。 受到人口基数的影响,真实历史中的三国兵力和战争规模要比《三国演义》中小很多。不过以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战和曹魏灭蜀汉之战的规模来看,三国时期也不乏兵力投入数十万这样的大规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