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 张瑞敏

时间:2024-12-02 06:44:14编辑:小早

海尔与格力相比,张瑞敏与董明珠相比,你更看好哪一个?

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产名我的观点,从我接触冰箱空调开始到电视己有廿十八个年头了,那时我修地都是日本货东芝牌,天津产的叫长岭阿里斯顿利泊海尔。多数进口的多,新飞冰箱、空调有春兰的、松日、松下。后来岀现了青岛海尔的冰箱、冰柜、再到电视空调等。我是搞家电维修出身,海尔是国企,海尔的电视与冰箱空调维修率挺高的。从张瑞敏的战略来讲他的眼光可算是世界首选,从管理到服务质量模式是同行业的先祖。格力的出现名声在后,走出国门不是我们常人所能看懂的,从产品的传统化再到创新各有风骚。在国内囝际的舞台上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从无到有走出国门,让世界知道中国的产品不比任何国家质量差。海尔与格力比较,都有各自的优势。海尔建厂早,打出了服务售后的先机与典范。是后来更多的中国企业竞争的对象与榜样,势比争雄无人能比。我警重海尔,也喜欢格力都是我学习创新的祖师爷,祝福祖国有象海尔、格力这样更多的企业为国争光,祝福中国更强大!!! 海尔在15年前 有过和现在董明珠一样的想法 就是做中国人的芯片。可是最后失败告终。今天格力又重新拾起当年的梦想实在是惊人壮举。 海尔空调 体验 过 可能运气不好,新买的三次维修 还是数字符号会出现,董明珠的大松产品体验下来也不怎么理想。最后选奥克斯了。空调 冰箱 其实技术早就过关了。春兰 没有了吧,几十年还在用的也有。 董明珠太把自己的产品夸大,什么都是自己的,芯片不是自己的。所以想搞芯片。 我很佩服海尔和格力,至少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现在格力有钱了希望芯片能搞出来。 只要芯片搞出来就可以用在其他领域,国产家电将赶超一切家电产品。 支持海尔 支持 格力。至少他们是做了该做的事 和正在做该做的事。 希望海尔格力这样的企业能多些,不光是赚中国人的钱更重要的是赚世界的钱。 没得比,海尔质量差是公开的秘密,无论是电器还是房子,都不咋地,海尔走的是服务,出现问题去你家修,顺便帮你修一修其他问题家电,海尔就是,虽然咱产品不行,但坏了就修,让你不怕产品坏。 格力是正八经工科优等生,自己研发自己生产,自己追求品质,从发展上,一定是格力牛逼。 海尔是过去式,不要指望海尔,海尔靠的是青岛政府,电器才能赚几个钱?政府优先把潜力地皮卖给海尔海信,真正赚钱的,还是房地产 我在这里只讲两公司的售后服务各有不同。 五年前我买了一台全自动海尓洗衣机。 买机后送货; 海尔公司共回访电话三次: 1、问: 货送到未?送货人员服务态度如 何?交接工作做得怎样? 2、问: 拆解包装工作怎样?安装、调试 满意否? 3、问: 洗衣机经使用后你满意否? 我都一一作答,并讲很满意。 去年,我买了部格力1匹分体空调。 经三催四催才安排人员帮我安装。 安装空调基上是免费安装。但,如主机挂外墙的要收高空作业费1OO元;主机架80元(不锈钢);雪种管穿墙孔,靓孔要价50元,差的免费。 刚好我家安装空调不用挂外墙和使用主机架,也不用要靓孔。所以本客户装空调不用出一分钱,基本免费安装(其实购机单价已包括安装费在内)。 安装完毕经使用后,发现有几个问题: 1、当时室外温度为35℃,室内机设定温 度为26℃,经1、5小时制冷运行,室 内机显示26℃,而主机都不能自动停 机状态。(整个夏天都是这样) 2、主机几扇叶转向是程逆时针转向。这 这个转向是否正确? 由于来我家安装空调的师傅收取吾到我一分钱,我就上述问题电话联系过,这些师傅无心解答。机台安装后能制冷就oK。 宗上所述: 本客户认为海尓售后服务比格力好好多!! 我不知大家怎样理解,我的理解的题目所指的海尔应是海尔集团,现在在A股上市的青岛海尔(600690)只是海尔集团的一个子公司,现任董事长、总经理为梁海山,海尔集团还有许多资产没装入青岛海尔;而格力应是格力电器(000651),现任董事长和总栽是董明珠,不是指格力集团。格力集团是格力电器的大股东,格力集团下面另有一家上市公司格力地产(600185),格力电器其实与格力地产没有隶属关系的。 如果我们弄清楚了以上概念,格力电器与海尔集团是值得一比的,二者都是以生产白色家电为主的公司,都是行业的领军企业。2018年海尔集团全球营收为2661亿元,其中生态收入达到151亿元,同比增长75%;而格力电器营收为2000亿左右,二者相差约660亿元。海尔的主力产品: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居国内销售前三名;反观格力除了空调,其余产品基本没啥影响力,而空调特别受房地产景气的影响,因此格力的抗风险能力远不如海尔。海尔的海外营收占比40%在右,格力17%左右。 海尔已是一家比较成功的跨国企业,海尔的海外营收100%来源于自主品牌;而格力一部分的营收为替别人贴牌代工的,尚欠火候。 2018年,在品牌战略、全球化战略等的协同下,海尔的品牌效应不断放大。据世界品牌实验室12月18日在美国纽约揭晓的2018年度(第十五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显示,海尔在世界品牌500强中排名第41位。此前揭晓的2018(第24届)中国品牌价值100强中, 海尔蝉联榜首,品牌价值达到2092.08亿元,稳居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海尔的好些产品已进入德国、美国等高端市场,从两张图标中看出,海尔品牌渗透力和影响力遥遥领先于美的和格力。 (图标来自 :北悦浊酒 百家号) 中国家电的出货量已占到世界的70%,绝对是家电生产大国。对于当前的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全球化是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关键取决于中国家电企业是否具备在全球化扩张的能力?又如何实现成功的全球化品牌运营和引爆? 企业家的格局、眼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境界;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生死存亡。这点,海尔已经走在中国家电业的最前列! 张瑞敏先生现在是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和CEO,在中国的企业界特别在家电行业是“教父”级的存在,他还是中共十五~十七大候补中央委员,作为非央企的企业负责人是极其少见的,充分证明国家对他的工作和成就的肯定。张瑞敏先生还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受表彰的100人之一,可见他的贡献和影响力。 张瑞敏从狠抓产品质量入手,将一家频临死亡的集体企业,发展壮大为今天的海尔集团,居功至伟。 他被企业界誉为质量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思想家”,这绝对不是“网红”思维所能比拟的,真所谓孔孟之乡出思想者。按我理解,“网红”现象兴也快,败也快,不能作为企业管理和产品营销根基,只能是一种手段或者是补充。 海尔集团主要业务已从传统的“家用电器”转型为“物联网生态”。 今年是海尔创业进入第35个年头, 海尔在贡献了一个世界级品牌后,新的目标是再贡献一个世界级“人单合一”物联网模式。 海尔大幅增长的“生态收入”体现了人单合一模式在不断实践和演变进化过程中显现出的成效,是衡量物联网时代生态圈效果和和生态品牌价值的重要标志。 在近日举行的海尔集团2019年创新年会上,张瑞敏提出,海尔要“为人单合一成为世界级物联网模式而努力”。美的集团“五十重生”年度经营管理大会上对"只有改变,才能重生"表达强烈的渴望,看来我国家电业的思想家已开始在行动了。 作为白家电行业的两个典型,海尔在白家电领域的品种更全、影响力也更大、地位也更高,如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格力则主要在空调,在空调领域的地位高于海尔。 那么,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为什么海尔的声音似乎没有格力大,地位好像也没有格力高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张瑞敏属于低调做事者,不大喜欢抛头露面,更不会讲一些高调的话吸引眼球。相反,董明珠则一贯高调,自然受到的关注更多。 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表彰名单中,张瑞敏赫然在列,而董明珠却没有上榜,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能够看出谁的真正地位更高,谁更能代表中国白家电行业,谁更能够在民族企业中具有作用和影响。 所以,企业家有没有地位,不在声音,而在影响,在于人们以上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次格力空调售后,供大家参考。 格力柜机,3年内,实际开的很少,也就夏天周末的白天偶尔开开,坏了,不制冷,显示通讯故障。 打电话给售后,来了人,连检测都没检测,就给换了外机主板。当时开机未显示故障,师傅就离开了。原主板有贴空调的一系列参数及如何接线等,换的新主板什么没有,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过了一会,发现还是不制冷,于是给师傅打电话。回答:还不制冷的话可能就是内外机连接线坏了,你是自己买线还是用我们的,我们的需要收费。 我当然不同意:是不是先检测一下,看看到底什么原因,是不是线的原因。另外,现在保质期内,本来就没修好,怎么还要收费? 维修师傅:你需要再给售后客服打维修电话,我可以带线,但是我的单子还是换主板,你需要给我签字,我也不能赔钱给你干是吧,这个你不能跟客服说。 第二天,师傅带来了一根线。原来的线是三股,有接地线的,新线只有两股,没接地线,就这样凑合接好了。 说心里话,对格力的质量和售后非常的不满意。家里的空调,4个品牌,海尔、海信、格力、格兰仕。格力是在“格力专卖店(旗舰店)”买的,其余三个都是京东买的。其余3个品牌,从来没坏过,号称质量最好的格力却坏了,而售后更让人失望! 青岛海尔1984年创立,格力电器1991年成立。海尔比格力早出生7年。在一个行业,先入局的企业往往占有更大的优势。况且青岛海尔优张瑞敏这个全国红极一时的企业家掌舵,在上世纪90年代,海尔就已经成为为知名的白色家电品牌。 格力电器的出名要比海尔软的多。在上世纪90年代海尔已经闻名全国的时候,很多人都还没有听过格力这家企业。格力的出名是在本世纪初期,在“格力掌握核心 科技 ”这句广告词的轰炸之后,格力的名气才逐渐大了起来。再加上进入本世纪以来,海尔掌门人张瑞敏改革锐气不再,而格力的掌门人董明珠则频频出现在公众场合不遗余力的推销自家产品。所以两者的差距在不断的拉近。 2018年,是格力电器发展史中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格力电器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时,这个营业规模首次超过青岛海尔。去年青岛海尔的营业收入是1833亿元,比格力低了167亿。在2017年,青岛海尔还比格力电器多了110亿。 近十几年来,曾经作为中国第一白色家电的青岛海尔,先后被美的和格力超越。这其中原因有很多,个人认为,和张瑞敏长期掌舵青岛还有很大的关系。的确,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张瑞敏是一位锐意进取的改革者。那是在进入本世纪之后,张瑞敏改革的力度和以前相比小的多。但格力就不一样了,有董明珠这个劳模。 总结一下,在青岛海尔和格力电器之间,我更看好后者。原因是,我对董明珠的看好。 说说我个人的观点 张瑞敏是海尔的创始人,喜欢 财经 新闻的我是听着海尔的故事,看着海尔的一个个案例学习成长的,当年这毕竟是第一民族品牌,作为山东人地域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董小姐则应该算是后起之秀了和张瑞敏比起来,朱江洪之后接的班,看过她独身一人闯市场的故事,同样是做业务出身的我深知其中艰辛,尤其是一个女人更有很多困难。 说实话在海尔处于瓶颈期增长乏力的那些年,我也替海尔着急过,看海尔,电视做的不是很成功,手机慢慢也看不见了,电脑也很快消失,药业,保险,也都没做大,房地产相比同城兄弟海信入行晚,而且也做得一般,从心底里替海尔着急。 今天在一个跟贴里说了一段话“老张是不是该早一点退了,越老越神道了,成仙了,现在他似乎更像一个哲学家,而且他一试图以哲学的思维去看待企业遇到的问题,虽然鲁商的儒雅可敬,但总感觉一直浮在表面,不要接地气。从砸冰箱这个标志性的事件开始,留个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呢?质量好,服务好,管理严格,这在品牌初创期是很成功的。但之后大家都赶上来了,海尔这时干了什么呢?记得很清楚的一个案例是大肆宣传的海尔发明洗地瓜的洗衣机,这种为宣传而创造的案例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无法持久的,压缩机,模组,电机,屏幕.....,在核心竞争力上海尔一直只合作不深入,其实就是一直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空壳公司,在现在核心技术决定产品力带动市场变化的年代,光靠卖概念的老张已经跟不上了,虽然近几年通过并购销售额赶上来了,但并不看好。还有老张最近几年一直搞得创客,把企业组织架构整个打乱重来,按老张的说法就是一个个的小微企业直接面对市场,中层干部没了,但纵观成熟的国际大公司哪一个不是靠严谨的组织,没有稳定的架构就没有过硬的产品的质量,没有激励就不会有创造力,一个企业经常的推倒重来,中层干部都消失了,哪来的企业文化,哪来的集中力量搞科研,哪来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个的小微企业不就是一个个挂靠在海尔的个体户吗?产品质量如何保证?售后服务如何保证?大家都像钱看了... 另外,说到海尔就不得不提产权问题,希望政府对这种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家是不是可以宽松一些,一个小集体企业而已,没有老张哪来的海尔?赶紧明晰了产权,让老张放心的退休吧,这样退而不休,对企业并不好.. 再说说董小姐,原来对格力并不是很关注,应该是近七八年吧,才注意到格力的主页利润如此之高,市占率也如此之高,不由的对这位泼辣的南京大姐刮目相看。看过她的案例,看过更多是她的新闻,感觉董小姐给人的感觉就是,雷厉风行,敢想敢干,绝不退缩,但这样的性格是把双刃剑,能成事也能败事,成功的人不少,但成功后能保持清醒的不多。董小姐近年的一系列举动让人感觉正趋于浮躁,从给自己的品牌做形象代言人做广告开始,做手机,和雷军十亿赌约,不顾众人反对要入股银隆搞新能源 汽车 ....,结果如何,赢了和雷军的网红赌约,但手机....,银隆更是搞成了狗血...,过于自负,会让你的判断力丧失,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但前一段手里钱多的银行装不下的董小姐又要进军芯片业了...,手机,新能源对格力和董小姐来说顶多算交个学费,伤不着胫骨,但芯片是可以要了格力的命的,并不是有钱就一定可以砸出来的,需要技术的积累,希望董小姐审慎决策,隔行如隔山,教训不少了.... 常言道:货比三家,人比人气死人。我觉得拿张瑞敏和董明珠做对比那不太合适,因为一个是白手起家,一个是守城之将,可以说是张瑞敏把海尔从那个濒临死亡的集体企业,发展壮大为今天的海尔集团,而董明珠接手格力的时候,格力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所以两者也没什么好比的。拿海尔和格力的市值、品牌、产品等方面比一比我觉得还更靠谱一些。 首先 ,从两家企业的市值上来看,海尔电器现在的市值为582亿港币,而格力电器的市值为2357.56亿元人民币,二者从体量上就有所不同,很明显,海尔电器的市值是要远低于格力电器。所以,单从市值方面,我更看好格力。 其次 ,从两家企业的名声来看,董明珠以“网红”著称,由于董明珠的性格使得格力电器名气一直很大。而张瑞敏更喜欢少说话多做事,埋头做事或许是他的经营风格,这点两者差异较大。所以,单从企业名声方面,我更看好海尔。 另外 ,从两家企业的业务扩展上来看,格力的业务扩张并不顺利,其在物联网上的布局是“声音大、雨点小”,而海尔物联网平台已经有所建树,海尔U+智能家居也在逐渐前行。所以,单从业务扩展方面,我更看好海尔。 最后 ,从两家企业的产品结构上来看,海尔在家电领域的品种更全、影响力也更大、地位也更高;而格力则主要在空调领域地位高于海尔。所以,单从产品结构方面,我更看好海尔。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企业家、不同的企业还是要从根本上去剖析对比,不能片面武断的判别。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伟大企业家,不同的企业成就了不同的伟大企业家。如果真要问,海尔和格力更看好哪个?个人觉得更看好海尔一些。

海尔公司的创始人是谁

海尔公司的创始人是张瑞敏。张瑞敏,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于1984年12月,出任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1988年12月,带领海尔获得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1991年12月,成立海尔集团,任总裁。扩展资料:诞生于1984年的海尔,是海尔集团家电主品牌。全球设有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产品涵盖冰箱冷柜、洗衣机、热水器、空调、电视、厨电、智慧家电和定制产品八大品类。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创业初期,只有一个产品,全厂职工不到800人,现在海尔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职工2万多人。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并实现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瑞敏

海尔张瑞敏的“人单合一”怎么理解?

“人单合一”的字面释义:“人”,指员工;“单”,指用户价值;“合一”,指员工的价值实现与所创造的用户价值合一。“人单合一”的基本含义是:每个员工都应直接面对用户,创造用户价值,并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分享。“人单合一”双赢的本质是: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也就是说,员工有权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决策,员工有权根据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自己决定收入。简单来说,人单合一就是员工的收入由自己的绩效决定。扩展资料意义:“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使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并组成直面市场的自组织,每个员工通过为用户创造价值来实现自身价值。在管理指导思想层面,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以用户为中心、以战略创新为导向,开创性地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往纵深发展,更加突出个人和自主经营团队的主体地位,推动企业经营活动持续动态升级,实现企业、员工、顾客的互利共赢。在管理实践层面,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彻底抛弃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科层制,让员工从原来被动的命令执行者转变为平台上的自驱动创新者;创业员工并非局限于企业员工,而是生态圈的概念。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单合一

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提出的"人单合一"的模式是以什么为中心?

“人单合一”全称“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即为员工,“单”即是市场目标,并不仅是狭义的订单,而是广义的用户需求。“人单合一”即让员工与用户融为一体。而“双赢”则体现为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员工成为了自主创新的主体,由此形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的一个新格局。即由原来员工听企业的,现在变成员工听用户的、企业听员工的为用户创新的方案。人单合一双赢的本质是: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也就是说,员工有权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决策,员工有权根据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自己决定收入。以人为核心啦,既以员工为核心也以消费者为核心。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海尔创业于1984年,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30年来,海尔始终以创造用户价值为目标,一路创业创新,历经名牌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四个发展阶段,2012年进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海尔目前已发展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的愿景和使命是致力于成为行业主导,用户首选的第一竞争力的美好住居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海尔通过建立人单合一双赢的自主经营体模式,对内,打造节点闭环的动态网状组织,对外,构筑开放的平台,成为全球白电行业领先者和规则制定者,全流程用户体验驱动的虚实网融合领先者,创造互联网时代的世界级品牌。“海尔之道”即创新之道,其内涵是:打造产生一流人才的机制和平台,由此持续不断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进而形成人单合一的双赢文化。同时,海尔以“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的观念,致力于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取决于适合企业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企业战略落地,抵御诱惑的基石。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是:是非观——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发展观——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利益观——人单合一双赢“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是非观是海尔创造用户的动力。海尔人永远以用户为是,不但要满足用户需求,还要创造用户需求;海尔人永远自以为非,只有自以为非才能不断否定自我,挑战自我,重塑自我——实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这两者形成海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特征:不因世界改变而改变,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这一基因加上每个海尔人的“两创”(创业和创新)精神,形成海尔在永远变化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特征:世界变化愈烈,用户变化愈快,传承愈久。创业创新的两创精神是海尔文化不变的基因。海尔不变的观念基因既是对员工个人发展观的指引,也是对员工价值观的约束。“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观念基因要求员工个人具备两创精神。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海尔鼓励每个员工都应具有企业家精神,从被经营变为自主经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成为自己的CEO;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化的价值。差异化价值的创造来源于创造新的用户资源。两创精神的核心是强调锁定第一竞争力目标。目标坚持不变,但为实现目标应该以开放的视野,有效整合、运用各方资源。人单合一双赢的利益观是海尔永续经营的保障。海尔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海尔,主要包括员工、用户、股东。网络化时代,海尔和分供方、合作方共同组成网络化的组织,形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共赢共享共创价值。只有所有利益相关方持续共赢,海尔才有可能实现永续经营。为实现这一目标,海尔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逐渐形成和完善具有海尔特色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即具有两创精神的员工;“单”即用户价值。每个员工都在不同的自主经营体中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企业价值和股东价值自然得到体现。每个员工通过加入自主经营体与用户建立契约,从被管理到自主管理,从被经营到自主经营,实现“自主,自治,自推动”,这是对人性的充分释放。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为员工提供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的机制平台,为每个员工发挥两创精神提供资源和机制的保障,使每个员工都能以自组织的形式主动创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上一篇:go 桌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