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华山的传说
1、华山西麓有一个很大的山沟,传说这里即为当年晋郤克追齐顷公处——回车涧。
据传,当时齐顷公被郤克一直追到华山,围着华山转了三圈,眼看快要追上,情急之下逄丑父使车进入山涧中,借山石遮掩与齐顷公易服换位,并佯令齐顷公“华泉取饮”,演出了一幕“三周华不注”的忠君故事。
2、仙峪 邢家姑姑祠
相传古时在仙峪山外不远的王道村有一户姓邢的人家,姑娘为了重病的父亲,张榜求医,不惜以身相许。
后有一少年揭榜登门,医好了沉疾,与邢氏女结为良缘。
迎娶之日,少年只让送至仙峪,说是自然有人来迎。
当送亲队伍来到仙峪后,
一阵旋风,即将邢姑娘卷入车箱潭中。
当晚,姑娘托梦家人,称自己所嫁为车箱潭龙君太子,今后若遇旱祈雨,只需将石头烧烤,掷入潭中为信,即可降雨。
村中父老乡亲遇旱如法相试,果然应验。
为感念邢姑娘恩德,乡人遂于斜岭凿洞立祠纪念,称为邢家姑姑祠。
3、五龙潭
五龙潭在今华山门北五龙桥下。
由谷中涧水冲积而成。
潭深约2米,水面面积约20余平方米,水色清澈碧亮,味道甘甜清凉。
民间传说潭中潜居着五条五色巨龙,五龙常化为五位老人到武当山听陈抟讲解易学。
因为陈抟才华横溢,气度不凡,五龙便有意指点迷津,言武当山不是陈抟的栖居之地,陈抟修成正果的地方是华山。
陈抟接受了五位老人的指点,收拾行装,准备随五位老人到华山来,其中一位老人让陈抟闭上眼睛,负在自己背上,陈抟便有了腾云驾雾的感觉,待睁开眼睛,已到了华山,民间传说陈抟一觉能睡上八百年的蜇伏法,就是得于五龙真传。
4、公主修道隐蔽尘乱
汉元帝刘爽的女儿南阳公主嫁王咸为妻,时外戚王莽执掌朝政大权,公主见国危势乱,劝王咸独善其身,远离尘嚣,以避离乱之苦,王咸执意不肯,公主便独自离开宫廷,来到华山白云峰隐居修行,一年后修炼成真,便驾鹤乘云而去。
王咸在明争暗斗的朝廷里吃尽苦头,这才想起公主的忠告,便来华山寻找公主,在樵夫的指点下,于白云峰北岭头上找到公主绣花鞋,俯身去捡,鞋已化为石,于是人们就把公主遗鞋的地方叫驾鹤岭,把白云峰称公主峰。
5、苍龙岭
以龙命名的峰峦险道有,苍龙岭,盘龙岭,飞龙梯,青龙背等,其中以苍龙岭最为险要且著名。
苍龙岭为一青色山梁,中突旁出,宛若一条巨龙横在空中。
传说当年唐朝的韩愈登至岭顶,看见一条青龙在弥漫的云雾中摇头摆尾,加之山风呼啸,不禁眼花缭乱,两腿发软,进退两难,失声大哭,便写书求救。
关于华山的传说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华山的传说,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华山的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华山的传说篇一 华山西麓,有一个很大的山沟,沟里的野草,牵连缠绕,状如螺旋,相传是齐顷公“三周华不注”时,兵车碾压造成的,故山民称之为“回车涧”。 当年“鞍之战”初,晋国元帅郤克率领晋鲁卫联军,大败齐军,追齐军于华不注。齐顷公为摆脱追赶,绕山转了三圈。眼看就要追上,齐顷公的车右将军逄丑父,驾着载有齐顷公的战车,跑进了这条山涧。趁追兵未到,逄丑父对顷公说:“事情紧急,主公快将锦袍绣甲脱下让臣穿上,臣假作主公,主公假作臣,如有不测,臣代主公去死,主公想法逃脱。” 顷公依了他的话,借山石的遮掩,换上了逄丑父的服装。这时,郤克的手下大将韩厥领兵追到车前,见车内之人,锦袍绣甲,以为是齐顷公,遂用手拉住马的缰绳,对逄丑父说:“我国国君不好推辞鲁卫的请求,派我们到贵国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身为军人,只好带君侯到敝国走一趟了。”逄丑父见状,轻轻松了口气,假称口渴,说不出话来,示意齐顷公“华泉取饮!”齐顷公立马下车,跑到路旁的水沟里,妥了一瓢水,逄丑父嫌水脏,让他到华泉取水,齐顷公借此机会,绕山跑了。 齐顷公跑了,逄丑父被押到晋营。郤克一看,说:“这人不是齐侯!”韩厥大怒,问:“你是何人?”逄丑父说:“我乃齐侯账前的车右将军逄丑父!”“齐侯哪去了?”“打水去了!”韩厥一听,更是大怒:“你假冒齐侯,欺我三军,罪当斩首。”遂喝令刀斧手:“拉出去,斩了!”逄丑父大叫:“晋军的将士们听着,丑父代国君受难,今天被杀了。以后你们的国君有难,就都不要管了。”郤克一听逄丑父说得有道理,赶忙叫人为他松了绑,说:“为国君尽忠的人,杀了不祥。”于是,把他关在营中。 关于华山的传说篇二 华山有泉,名“华泉”,也叫“华水”。华泉有多大?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称“方圆百步”。元代的赵孟頫称:“泉声振响暗林壑,山色翠滴落莓苔。”明代诗人边贡诗称赞华泉说:“圃园环高柳,渊泉抱古墟。”民初的《续修历城县志》称:“华不注山下,泉源灌注陂地,交属荷稻之利,村民赖之。” 相传,华泉漫漶成湖,人们称“莲子湖”,又因湖水在太阳照射下,银光闪闪,又称“银光湖”。有一年,风沙侵蚀,华泉淤塞,又加上天下大旱,湖底裸露,村民便种上了庄稼。当时的税赋是一亩水田,顶二亩半的旱地。虽然湖水退去,水田变成了旱地,但官家依然按水田收取税赋。当地官员把灾情层层上报,等到朝庭命官下来检查灾情时,已是第二年。正巧那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钦差大臣一看庄稼长的这么好,说这哪是“银光湖”,简直就是“金光湖”,结果不但没减赋,反而又多收了粮,弄得百姓怨声载道,说:“我们这里哪是什么金光湖,简直是‘净光湖’。” 再后来,官府知道了,认为这是对官府的侮辱,硬加制止,并以“金”之谐音,改“净光湖”为“景光湖”。 关于华山的传说篇三 华山,即华不注。史上又称金舆山、华跗山。位于济南市郊东北部,黄河之南,小清河之北。海拔高度197米,以“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而著称,以“孤峰凌宵”而列明人齐敕《历乘》之“济南十六景”之一,为济南“齐烟九点”之首。 华不主之名,取自于《诗经?小雅?常棣》之“常(棠)棣之华,鄂不??”。古之“华”通假“花”,而“鄂不”即“萼跗”,谓之“花蒂”“花骨朵”。其意为如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注入于水中。 旧时华不注,“山下泉源灌注,陂池交属,荷稻之利,村民赖之。”唐代诗人李白说它“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元代文学家王恽游华不注时,“遂自历下亭登舟,乱大明湖,经会波楼下……约里余,运肘而北,水渐弥漫,北际黄台,东连叠径,悉为稻畦莲荡,水村渔舍,间错烟际,真画帧也。”成就书画大家赵孟頫的传世的《鹊华秋色图》。而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学者全祖望游华不注时,则要“向罗学使竹园借骑”,才能来到华不注。 据《历城县志(正续合编)》记载:“华不注山,独立平楚中,秀削孤清,苍翠湿人眉宇。”《济南市志》描述:“山上藤攀蔓连,盘根错节。草中乱石横亘,蹊径芜塞。山体陡峭,由鸟道而上,多憩方能登其巅。顶峰倚天卓立,长风啸啸作声,紫烟缭绕,白云卷纾。极目远眺,泰岱连绵,云气苍茫;黄河逶迤,大桥飞架;“齐烟九点”,远近点缀,曾为春秋古战场。”如今的华山,山上有风月云水的真武庙遗迹,山腰有道心诗意的吕祖庙,山下有宏伟壮观的华阳宫……因而被人们誉为“历下绝胜之处”“济南山水之冠”。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