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五大战役名称是什么?
抗美援朝五大战役,一般是特指第一阶段(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951年6月转入持久作战)里面进行的五次大战役。
其战役名称十分好记,就是按照一二三四五序号来命名,其中:
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志愿军以1个军的主力配合朝鲜人民军在东线进行阻击,另外集中5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首战告捷,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军队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西线志愿军以六个军主力设伏在清川江地区。东线则以3个军在长津湖地区反击,给“联合国军”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致使“联合国军”兵败于清川江两岸和长津湖畔,被迫放弃平壤、元山,一直退到了“三八线”以南。(著名的松骨峰阻击战、38军万岁军、长津湖冰雕连,都发生在这一战役当中,此战之后,战地记者巍巍写的通讯稿《 谁是最可爱的人》为志愿军赢得了赞誉)
第三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一举占领韩国首都汉城(今首尔),并适时停止了战役追击。(著名的攻克汉城,就发生在这一战役中)
第四次战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军队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本次战役因美军开始逐渐熟悉和掌握志愿军战法和后勤弱点,使志愿军出现了较大损失。(著名的砥平里战斗就发生在这一战役中)
第五次战役:于1951年4月22日发起,至6月10日前后结束,历时50天,战役的结果是志愿军和人民军将“联合国军”从三八线附近地区打退到汉江南岸地区,但又被“联合国军”推回到三八线南北地区。志愿军和人民军共歼灭“联合国军”8.2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也高达8.5万余人。(著名的铁原阻击战就发生在这一战役的后期阶段)。
经历了上述残酷的五次大战之后,双方都基本认识了对手,对本次战争的高度困难和复杂性也有了切身体会。于是不约而同地各自提出了由运动战为主转变为阵地战为主,由军事斗争为主转变为军事和政治(外交)斗争结合,从而为最终和谈开创了条件。战争双方也就此正式开启朝鲜战争的第二阶段,持续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局面。(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发生在这一阶段后期)。
抗美援朝三大战役
【第1次战役】时间: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 战役经过:1950年10月,“联合国军”调集13万兵力,分多路向中朝边境进犯,并叫嚣于感恩节(11月23日)前饮马鸭绿江。10月24日,敌军占领云山。第二天,志愿军总部传达了毛主席对第39军的电报精神,第39军在朝鲜方面配合下,于云山发动突袭,迅速完成对敌方南朝鲜第一师合围。战果:最终,经过12天战斗,志愿军将敌军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歼灭敌方一万五千多人。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同庆祝胜利。 意义:志愿军入朝后取得云山首捷,并通过第一次战役,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2次战役】时间: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战役经过:经过云山战役,“联合国军”虽遭打击,但仍企图占领整个朝鲜半岛。1950年11月下旬,在经过试探性进攻后,“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发表公告,宣布将发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而志愿军总部进一步利用这种骄狂心态,决定诱敌深入再开展第二次战役。为此,志愿军前期且战且退,将东线敌军拉至长津湖畔,西线至清川江沿岸。当年11月25日,西线志愿军6个军在200公里宽的战线上同时发起进攻,突袭“联合国军”薄弱之处。在德川打开缺口后,志愿军第38军和第42军随即从敌右翼实施双层战役迂回,阻敌人撤退和增援。于12月4日攻克平壤。当志愿军西线各军激战的同时,东线第9兵团以高寒的长津湖为中心,与美军展开了一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的鏖战。第9兵团第27军集中力量全歼新兴里美军第7师第31团,俘虏官兵约300 人。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志愿军成团建制歼灭美军的唯一战例。天寒地冻,成为长津湖鏖战不可磨灭的印记。东线作战结束后,第27军总结:“食物和居住设备不足,士兵忍受不住寒冷。这就发生非战斗减员达一万以上,武器不能有效地使用也是原因。战斗中,士兵在积雪地面野营,脚、袜子和手冻得像雪团一样白,连手榴弹的拉环都拉不出来。手部皮肤和炮弹粘在一起。”1950年底,长津湖战役,志愿军在进行战斗部署。纵观第二次战役,无论东西线,志愿军均予以敌方重创。战果:“联合国军”伤亡三万余人,就此被迫退到三八线以南,圣诞节总攻势化为泡影。意义:这场历时29天的战役,彻底扭转战局,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略意义最为重大的一次胜利。 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火炮,中国炮兵扬威朝鲜战场。【第3次战役】时间: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战役经过:经历前两次大型战役失败,“联合国军”再不敢托大,以美国为首的军队在“三八线”以南250公里纵深地部署了两道基础防线,此外还有三道机动防线。麦克阿瑟将此称为“生命线”,并表示“绝不后退一步”。同时,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试图通过“先停火后谈判”的“提议”,延缓志愿军的推进。 而此时的志愿军,在两次战役后,也非常疲劳。但为了不给敌人喘息机会,进一步争取主动,指挥层决定集中九个军的兵力一举突破“三八线”。1950年12月20日,志愿军主力集结在汉城以北75公里的临津江。经过数天侦察,总攻的日期仍未确定。就在新年来临的前一天,一场大雪将江边部队的痕迹全部掩盖。当天下午4时,战果:随着五颗信号弹腾空而起,隐蔽在山峦上的近百门火炮齐声怒吼,敌军阵地瞬间被上万枚炮弹倾泻。3天后,志愿军拿下汉城,6日占领“三七线”附近的水原。意义:这场志愿军的元旦攻势,不仅突破了“三八线”,更令美国政府所谓“先停火后谈判”的计划破灭。抗美援朝纪念馆雕塑。美军又被赶到了三八线。来源: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