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洞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地球上的臭氧层出现了空洞,来自外部空间的紫外线照射进来,这使人增加了患皮肤癌和其它疾病的机会。现在新的研究显示,过高的紫外线辐射也会损害植物和庄稼。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但它们也依赖臭氧层以及自身遗传下来的遮蔽阳光的能力,来保护自己不会被阳光灼伤。美国斯坦福大学佛吉尼亚·沃尔波特博士发现,过分的紫外线照射会损坏玉米的遗传物质,也就是DNA。植物本身所具有的遮蔽阳光的能力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紫外线照射不会使它受到生理性的损害,也不会产生基因突变的效果。但当技术人员用比通常阳光更多的紫外线去对玉米加以辐射时,玉米的基因就可能发生突变,也就是改变DNA的排列顺序。沃尔波特博士说,过多的紫外线照射使玉米叶子上和颗粒上出现红点,这表明玉米的基因可能出现了问题,发生了突变。其中一种突变意味着植物的后代会失去基因自我遮蔽阳光的能力,这些后代一旦受到紫外线辐射就会死亡。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仅仅有足够的遮蔽阳光的色素,但一旦它们受到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可能就无法应付了。沃尔波特博士认为,从短期来看农民还不必担心,因为受到紫外线照射的较弱的植物会在地里死去,适应力更强的植物会生存下来。到底紫外线对玉米的辐射从长远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现在还不清楚。作为生物学家我们可以推断生物体对它们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力。但环境的迅速变化,从南美及澳大利亚农业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会给生物体带来点点滴滴积累性的破坏。这种破坏所造成的后果比我们在实验室里预测的要严重得多。植物的培育者和农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农作物受到紫外线破坏的影响。比如,在种植时只用那些健壮的颗粒作为种子。联合国食品及农业组织库尼曼认为,现在就应该着手研究臭氧层受到破坏给农作物带来的长久性影响。他说,这种影响是难预测的,由于人类的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地球的环境,而我们又无法阻止它的变化。需要加强研究工作,进一步搞清楚,臭氧层的破坏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我养了情侣蟹!我不怎么了解他的习性= =
大钳子长在右边的是雌蟹,长在左边的是雄蟹,刚好男左女右,只是商家为了更好地把“情侣蟹”卖出去。市面上是买的都是公蟹。“情侣蟹” 男左女右的情侣蟹
的雌雄区别比简单,有大钳的是公的,母的没有大钳。 蟹公母的肚脐是不一样的,公的是三角形的,母的是圆的。可喂其碎鱼肉、蚬肉或小虾肉等,食物应放置在水上砂面,每天喂一次就行了,吃不完的食物要及时清理,以免污染水质。蟹钳掉了没问题,只要经常一段时间饲养,经过蜕壳后,就能长出新的,只是新的蟹钳很小,要再蜕几次壳才能长大。 情侣蟹需要有陆地或其他物件儿来攀爬出水面换气。 建议整个养巴西龟的缸,放水养。或者整个40-80公分的缸,里面放上10-15公分的沙子另以边5公分的沙子形成坡壮,低凹处放水5-8公分。 水里可以放点草什么的,在整个自过滤的小泵(大概3W)足够。 陆地上你可以种你想中的低矮植物在摆点石块贝壳什么的点缀。 建议15公分厚的沙体占缸体的2/3就可以了,不要少于1/2就成。 情侣蟹喜欢抛坑的说,当心别一不小心给他埋了。
黑洞周围可能存在行星吗?黑洞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
黑洞是物质的禁区吗?是的,在黑洞附近一定范围内,一切物质都会被吞噬,哪怕是光。但是,黑洞的引力也是有范围的。在某个合适的范围内,黑洞周围的一片区域也是可以非常繁荣的。去年的时候,有一组科学家对外宣布:即使是在超大质量黑洞周围,也可以有一片相对安静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可能会存在着绕黑洞公转的上千颗行星。在描述这些行星的时候,日本鹿儿岛大学的Keiichi Wada和他所带领的一支科研团队专门为它们起了个名字——blanets。说起来这个起名字,我们还是要提一句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人对天文学家们命名的思维都十分困惑。尤其是欧洲科学家,他们建立起望远镜后,起的名字也非常随意:甚大望远镜,极大望远镜。说起来,这也是中国人在翻译时给他们圆转了一下,如果直译的话,其实名字就是“特别大的望远镜”,“极其巨大的望远镜”。有的时候,天文学家给天体命名时还会“卖萌”。比如ploonets,指的是那些大得可以和行星媲美的卫星,它们在运行过程中跳出行星的控制,转而直接绕恒星公转;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moonmoons,也就是所谓的子卫星,即绕着卫星公转的自然天体。总之,天文学家起的这些名字,创新性不足,不过的确是一目了然,让人能够顾名思义。当然,这一次的命名,也未见得就多么创新。说起来也简单,这个词不过是把普通行星的英文名planets的字母p翻转了一下,就变成了blanets。毕竟,名字起得再好,也只能去做一个起名的“大师”。Keiichi Wada等人起这个名字,只是为了方便对它进行描述。对这种天体的分析和计算,才是论文的重点。同样为了便于描述,我在本文中称之为黑洞行星,这个名字仅在本文中适用。他们在投递给《天体物理学杂志》并且预印在arXiv上的论文中,详细地分析了黑洞周围尘埃的凝聚过程,以及黑洞行星形成的一些先决条件。“我们的结果表明,黑洞行星更有可能在相对比较暗的活跃星系核周围形成。”他们在论文中这样说。众所周知,黑洞无与伦比的引力,可以连巨大如恒星的物质都吞噬得一干二净。比如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也在持续不断地吞噬着周围的恒星。科学家们指出:和这些恒星一同被吞噬的,还有它们的行星,以及一些不属于任何恒星的流浪行星。Keiichi Wada等人相信,除了这些被吞噬的行星之外,黑洞周围还有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行星,那就是黑洞行星。我们知道,物质在向黑洞下落的过程中,会在黑洞周围形成一个巨大的吸积盘。其中,有一些物质会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凝聚在一起,导致引力的失衡。由于这里的引力相对更大一点,就是其他物质开始聚集在这里,然后坍缩,最终形成行星。这是传统的行星形成理论,也同样适用于黑洞周围的空间。他们指出,黑洞周围行星的形成过程,一般需要几百万年。不仅如此,Keiichi Wada团队在去年发表的论文中还指出:虽然黑洞的引力十分恐怖,但如果距离合适的话,其行星的形成速度要远比普通恒星更快,效率更高。这是因为吸积盘的速度足以将物质束缚起来,防止它们逃逸到更远的地方。在距离超大质量黑洞10光年之远的地方,甚至可以形成数万颗质量达到地球10倍的行星!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考虑。比如说:如果这些星际尘埃或气体的速度太快了,它们会在撞到一起后炸得四分五裂,而不是聚集在一起;另外,他们推测的过程中气体团块的成长速度过高,也超出了自然出现的尘埃密度模型。因此,在这一篇最新的论文中,他们考虑到了这些限制因素,重新分析了超大质量黑洞周围行星形成的机制。我们知道,在黑洞、恒星等天体的周围有一个临界区域,这里恰好是挥发性化合物能够凝结成冰的分界线,因此被称为雪线。Keiichi Wada等人指出:如果他们的行星形成模型是正确的,那么在超大质量黑洞的雪线以外,的确会有大量的黑洞行星可以形成。结果显示:如果吸积盘的粘度低于某个临界值,那么组成行星的尘埃或者颗粒就不会撞得四分五裂。而且,这些黑洞行星的形成过程不会像普通行星那样受到过多的限制,所以它们的确可以成长得非常巨大。接下来,他们给出了一组数据来形容黑洞周围行星形成的可能性:在质量达到太阳100万倍的超大质量黑洞的雪线处,黑洞行星的形成时间需要7000-8000万年。而且,随着形成的距离越远,黑洞行星可以长得更大。在距离这个黑洞13光年的位置上,黑洞行星的质量甚至可以成长到地球质量的20-3000倍。而3000倍的地球质量,也恰好是目前理论上行星的质量上限。如果黑洞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比如达到太阳质量的1000万倍,那么事情也会变得更加疯狂。它周围的黑洞行星质量甚至可以突破地球的3000倍,也就是会形成所谓的褐矮星。褐矮星核心处可以进行氘的聚变,但是无法支持氢聚变,它们是失败的恒星。当然,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想要对这些天体进行观测还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不论如何,这项研究都向我们表明:黑洞虽然恐怖,但其周围也同样存在着相对宁静的区域。或者说,黑洞周围的空间与我们想象的大不相同。如果更多的科学家投入到对黑洞周围区域的研究,或许会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发现。黑洞不仅仅意味着死亡,它周围的世界可能更加丰富多彩,只是我们暂时还不了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