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的原文是什么?
易筋经 全文 翻译后的易筋经全文总 论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文,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痪虏;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注:①寿,《易筋经》作"圣"。 ②二竖,指病魔。 ③之,《易筋经》"之"后有"为寒为暑者易之"七字。 ④节侯岁月,《易筋经》作 "火候岁月"。 ⑤跻(ji基),登。 ⑥筋,《易筋经》作"经"。
易筋经原文全文
您好,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梦何日足?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摘要】
易筋经原文全文【提问】
您好,易筋经原文全文: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三餐食既意,放风水火讫,抵喜见明星,燃灯照暗室。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肝睡,忘却生与死。【回答】
您好,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梦何日足?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回答】
易筋经好处有哪些呢?
1、周身舒畅 通过对易筋经这种独特的训练方式,只要把动作做得规范,并且保持呼吸正确,那么就会感觉到身体非常的舒畅,这要比徒步走路更加的有保健作用。2、头脑清晰 锻炼易筋经可以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加清晰。练习到一段时间后,在每次收功后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感觉头脑异常的清晰,思维特别敏捷,类似一阵小雨过后,太阳刚出来,碧空如洗的那种清新舒服的感觉,妙不可言。3、毛孔开合 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就会在某一天忽然感觉在起功的时候,毛孔会随着呼吸而一张一合,身体像一个庞大的鼓风机而吐出纳入,身似空壶。不仅能够让机体得到训练,更能够让气血得到流畅。4、高大渺小 当练习到更高一个阶段,会在吸气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身体异常高大,像一座高楼大厦,呼气的时候又感觉身体无比渺小,渺小到和一个小孩子一样高低。5、心生喜悦 坚持不懈行功,就会在某一天忽然心生喜悦,而又不知道喜从何来,身心都感受到一种幸福感之中,这个境界就是周老夫子所说的“行功日久,神妙莫名”。
易筋经是真的吗
问题一:易筋经是真的吗? 当然有效,不过我建议你先练练“熊式易筋经”,姿势简单,功效宏大,很快身体恭会变强壮的。再说明一下,“熊式易筋经”80年代原来发表在“武林”杂志上,现在网上到处都有,可以搜一下,还配图的,非常容易自学。
问题二:世界上真的有易筋经吗? 少林武术经典,为“三经”(易筋经、易骨经、洗髓经)之一,相传为佛教禅宗祖师达摩所著。绘有六十四图,按之修练可使神、体、气-----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结合起来,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认真锻炼的同时,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得到充分调理。
据古本《易筋经》序言所载,后魏明帝太和年间,达摩大师到少林寺面壁修炼,九年后功成坐化。少林僧众弟子于达摩面壁处得到一个铁匣,内藏达摩用天竺文写的经书二本。
“易筋经”的炼法,流传至今的有两种。一种是《易筋经十二势》,见于清代多种刻本,其中有“韦驮献杵一、二、三势”,“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势”,“九鬼拔马刀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共十二势,配有图及口诀,指示运气及动力要旨。这种易筋经功与古本相差较大,据考证可能为清人托名编撰。别一种即为明代天启年间木刻版印古本《易筋经》,所载方法主要以 *** 、捶打等手法配合意守、呼吸来锻炼人体的“筋膜”,属于武术中硬气功一类。古本主要是“守”与“揉”。守为意守,意识集中于胸腹之间,心下脐上一掌之地。“揉”以手推揉胸腹间,自右向左,徐徐往来,轻重适宜。
少林易筋经功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内功,它是古代导引行气与武术相结合的产物,使行气与筋膜锻炼相结合,由内壮而外壮,达到坚实躯体的目的。
问题三:易筋经真假的区别? 易筋经大致可分两种,一个是达摩祖师的。一个是紫凝道人的。
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是武功的根,当然博大精深,立竿见影,非常厉害,拿现在话讲,叫原创正版,传承方式是师徒传授,不立文字,口口相传。
紫凝道人的易筋经出名,是因为他托了达摩祖师的大名,编造了 *** 家房中术,外家拍打,药方洗浴,等,非内功的功法。由于书便宜,人手可得,流传广泛,并移花接木,滋生繁多。
太多人所见即所得,认为易筋经只不过是一套健身操,殊不知,真传易筋经深藏于民间,人品不够格永远无缘。
问题四:真的有用吗? 我感觉类似瑜伽,你认为瑜伽有用吗?瑜伽是印度的,而达摩有时印度人
这里还有我个人观点,只是猜的,大师们不要生气,
我个人观点,根据我看了一些写达摩的资料,可能是因为达摩看到中钉僧人只坐禅不动,很多有了脊椎病几其他不运动的体弱多病,所以创造了坐禅时可做的身体运动,和小学生的眼保健操几肢体活动类似,当身体扭曲时深呼吸你会感到肾脏压迫感,自己调节肌肉力感和肢体运动,可以让膨胀感自我调节,达到内部 *** ,就像你每天早上起来伸懒腰的动作,肢体极限伸展,深呼吸用力压缩内脏的舒适感觉一样。不知道我这么想对不对。后人把这个想象成神乎其神。为了广招人员,来给自己免费工作。
问题五:网上的易筋经是不是真的 假滴,马叔叔的宝宝上还有降龙十八掌呐……
问题六:网上说的易筋经洗髓经是真的吗?这是什么啊? 相信我不会错的
问题七:请问淘宝网上的易筋经是真的吗?练了有什么效果 20分 这种东西是不可以相信的啦,亲,这种只是娱乐的东西哇,你买来玩玩看看,自己笑一笑就算了,别当真哈
问题八:有人试过练习易筋经洗髓经吗?是真的吗? 我老公没有都坚持练习呢
问题九:中国武术中 真的有过“易筋经” “洗髓经”吗 易筋经和洗髓经本是强身健体的导引功夫,易筋经就是锻炼肌肉、筋骨,洗髓经主要是锻炼关节,经常练习友谊与健康。当今传授的易筋经我感觉种类很多,起始动作大多雷同,入少林易筋经,八段锦,甚至杨永的朱砂掌功等等,都有类似易筋经的作用,主要是锻炼筋骨,达到筋骨滕然,为武术、技击打下基础,大道至简,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只要坚持就可以收到效果。
而洗髓经,主要是锻炼大小关节,如马礼堂先生传授的洗髓经、还有南怀瑾先生在禅七上讲的洗髓经也就是密宗金刚拳,过去秘而不授,其实道理简单。不过效果是真实的。对于养生、技击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不过和小说家杜撰的相去甚远。不可信以为真。
问题十:少林易筋经十二大劲功练三个力气大增是真的吗 是的,但是是养生
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功法特点
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功法特点:以放松为主、以身心融合为核心、重视气血的运动、深度舒展全身、以全身轻松舒畅为目的、重视精神层面的锻炼等。1、以放松为主:易筋经不像其他气功那样强调控制呼吸,而是以放松为主。通过身体放松的方式,舒缓自己的躯体和情绪,带来心身愉悦和平衡。2、以身心融合为核心:易筋经的核心理念是“身心融合”,它通过身体和思想相互协调的方式来达到身心统一的目标。3、重视气血的运动:易筋经强调气和血的流通,通过练习各种身体姿势来推动气血的运动,从而改善身体健康。4、深度舒展全身:易筋经练习重视身体的舒展,在动作中带动全身的运动,加强筋骨的弹性及柔软度。5、以全身轻松舒畅为目的:练习易筋经的过程中,重要的目标是让每个人的身体都能获得全身轻松和舒畅的感觉,减少身体上的紧张感和疼痛感,同时还能提升大家的心理健康。6、重视精神层面的锻炼:易筋经不仅注重身体健康,还注重心灵成长,倡导让身体和精神层面都获得平衡,提高个人道德观念和生活品质。7、功法易学易懂:易筋经的功法对学员来说非常容易学习,通过反复的练习,身体使用熟练后,再逐步深化和提升。易筋经功法易筋经由二十四式组成,主要练习包括站、蹲、展、练及吐等动作,使全身肌肉得到支撑和锻炼,实现人体内脏及外部呼吸系统完全的良好协调。通过身体这种复杂变化的训练,在身体通过超出常人的运动需要发生的刺激是,身体对抗压力和病毒的能力会增强,身体健康调整和自我恢复能力也会得到增强。易筋经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提高心理素质,进而改善心理健康的领域。易筋经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并缓解焦虑情绪等不适症状,促进身体健康。
易筋经的基本特点
易筋经传说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易筋经的基本特点。 易筋经 基本特点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基本特点第二势:横担降魔杵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基本特点第三势:掌托天门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基本特点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 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基本特点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 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基本特点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 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基本特点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 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基本特点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 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基本特点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 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基本特点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 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基本特点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基本特点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如何学习易筋经
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势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旱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掉尾势等,古人有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乱,可见基本身形的重要,如果不正确的练习方法可能会适得其反。刚开始练习打完一套感觉非常累,感觉气脉都运到支脉去了,这个可能是元气不足的表现,练习后气脉达到全身而感到疲劳的缘故,打完后会大汗淋漓,大家请注意这个时候不要吹风,还有由于练习把气脉都到了四肢,那么需要立刻你能静坐15分钟,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将气脉自动汇聚,疲劳感就缓解了,这个比较重要的点。
如何学习易筋经?
在具体功法方面,它是以药洗、服食、揉打来配合意守养气。所谓药洗,是用汤药来洗身体,帮助筋骨坚实。服药与揉打则一内一外,所谓“外资于揉,内资于药”。揉,即按摩之法,以揉按心脐之间为主。心脐间的膜,不容易揉按到,则用杵捣搥打。详见其〈膜论〉〈揉法〉诸篇。这种揉法及对筋膜的解说,亦是道教所无的。“般剌密谛”对此亦特加按语解说云:易筋以练膜为先,练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空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这才是《易筋经》独特的功法与见解。在此之前,东晋已传〈天竺国按摩法〉,见《太清道林摄生论》《正一法文修真要旨》《备急千金要方》《云笈七签》《遵生八牋》等书中,共十八势。又有婆罗门导引法,辑入王仲丘《摄生纂录》中,凡十二节。其中都有捶打的方法,但前者仅谈到“以手反捶背上”,后者只说要“两手交捶膊并连臂,反捶背上连腰脚”,没有像《易筋经》这种按揉捣打之法,更没有筋膜说。故也许可以说搥打为天竺按摩导引法之特色,而《易筋经》就是发展了这个特色。按摩搥打,是揉按、杵捣、搥打、渐次加重的。木杆木槌之外,尚要辅以石袋石杵、木杵木槌,用于有肉处。骨缝间,则用石袋石杵。它与道教运气法不同之处,在于道教主要靠存想,以意运气,让气流走于任督二脉。它不是如此。而是在揉打时,意注于揉打之处。所以揉打至何处,意与气也就到了那个地方。先揉于前身心下脐上,“功至二百日,前胸气满,任脉充盈;则宜运入脊后,以充督脉”。共行功十二个月。按月行功,是宋代发展出来的导引法,相传出于陈抟。《四库全书‧道家类存目》称此为“按节行功法”,指它依照着气节时令来行功,明朝颇为流行。《遵生八牋》《三才图会》《保生心鉴》均曾载入,罗洪先《万寿仙书》称为〈四时坐功却病图诀〉。《易筋经》沿用了这种按月行功的观念,所以内中有〈初月行功法〉〈二月行功法〉〈三月行功法〉〈四月行功法〉〈五六七八月行功法〉〈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六篇。经此十二月行功并服药洗药之后,神功已成,气满于内,但还有两事须要补充:一、揉打积气,只在前胸后臂,故气仅充于身体上,还不能把气运到手上,所以接着要练手。怎么练呢?一是仍用揉打之法,用石袋从肩头往下打,直至小指尖再用手搓揉;二、是也用药洗;三、是药洗后加以锻炼。先努气生力,然后用黑豆绿豆拌在斗中,用手去插,以磨砺其筋骨皮肤,类似后世练铁沙掌之法。第二件事,是要学习贾力运力的姿势和方法。全身积气,殆如水库蓄水,水既蓄满,便须学怎么行水用水,此所以又有〈贾力运力势法〉篇。此类势法,其实就是八段锦十二段锦之类导引动功,也有些版本称之为“易筋经十二势”,但它说这是佛家功法:此功昉自禅门,以禅定为主。将欲行持,先须闭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纷扰,澄心调怠。至神气凝定,然后依次如式行之。必以神贯意注,毋得徒具其形。若心君妄动、神散意驰,便为徒劳其形而弗获实效。初练动式,必心力兼到。早先所有动功导引八段锦十二段锦廿四势之类,均只说明动姿势,很少强调心的修养,这则是一个特例。后来徐文弼《寿世传真》及王祖源传出的《内功图说》皆沿袭之,以十二段锦的第一式为“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它把澄心解释为禅定工夫,并认为除了在练八段锦时要用此工夫外,一切行功均以此为基本,是它理论上一大特色。故“般剌密谛”在〈内壮论〉之后又特加识语谓: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去,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台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锁缚矣。……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其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守中,就是“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含其眼光等七句,指闭眼、凝耳、匀鼻、缄口、逸身、锁意、四肢不动、一念冥心。讲的还是澄心静虑的工夫。它以此为禅定,乃是援道以入佛,希望达成一种综合佛理与道术的新架构。后来佛门接受此经,且将之视为佛门武术宗源,亦因它具有这种援道以入佛的型态。《易筋经》就是这一趋势最好的证例。它说练其功法,可使人“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项”(〈内壮神勇〉)。这种效能,非一般之勇力,而是靠气。故非外壮,而是内壮;非一般之勇力,而名为神勇。〈内壮篇〉说: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凡练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驰、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守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与神俱注于是。……二曰勿他驰想。……三曰持其充周。……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唯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内壮,是靠守中积气,以达到积力之效的。其法则有三,而实仅专意守中一法(此法有操作上的下手处,也就是揉,所谓“其下手之要,妙用于揉”,详下文)。守中,以及匀鼻息、缄口气、镇意驰、一念冥心等,谁都看得出来这乃是道家工夫。所以此处讲精气神,〈总论〉更申言易道与阴阳二气之运,把“易筋”之“易”推原其义到《易经》上去: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有存乎人。……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躯,而易为金石之体。这是教人要掌握阴阳(所谓“阴阳为人握也”)。掌握之法,除了上文所说的守中积气之外,还有采咽阴阳与配合阴阳之法。采咽阴阳,见〈采精华法〉,云:“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这是道教服气之法,亦甚显然。配合阴阳,则见〈配合阴阳法〉。说人身为小阴阳,“凡人身中其阳衰者,多患痿弱虚惫之疾,宜用童子少妇,依法揉之。盖以女子外阴而内阳,借取其阳,以助我之衰”,反之亦然。此乃阴阳调济之义。《易筋经》主张内壮、追求神勇,提出来的方法则是守中积气、吸日月之气、借别人之气等。整个拳术的理论完全没有谈到搏击的招式技法,而是内向化地教人掌握阴阳气运,涵养精气神,以转弱为强、变靡为壮。这与戚继光《纪效新书》、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任伯言《白打要谱》等嘉靖万历间武术书实有完全不同的论述取向。而这种路向跟道家道教的关系,则是相当明显的。除了讲《易经》、讲阴阳气运、讲修炼、讲炼气、讲守中、讲采咽、讲阴阳配补之外,它还有《外壮神功八段锦》,是直接采用道教导引术的。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龚鹏程:练成易筋经就可以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