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酒文化的比较和区别
酒种的不同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 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是白酒文化。 而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土壤相对贫瘠,谷类作物产量低,仅能满足人们食用,很难有富余的用来酿酒。 而更喜欢沙砾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对地中海式气候的适应性在希腊被广泛种植,因此葡萄酒也满足了西方人对酒类的需求。 饮酒礼仪的不同 从饮酒礼仪上来看,中西方的酒文化大有差异。 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而西方人饮酒重视的是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国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 西方人的饮酒礼仪和饮酒文化都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饮酒的目的不同 酒在中国人眼里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交际的工具,所以在中国的酒文化中缺乏对于酒本身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品评。 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 比较中西方酒文化可以发现,酒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是大写意式的发散思维;西方人则是工笔素描式的直线思维。
中国的酒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我国的酿酒文化渊源久远,在古代文人心中酒是生活艺术来源的重要内容。而在现代社会中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让民族可以更好的团结发展。根据历史记载,我国的酿酒文化最早出现在夏朝时期,不过那个时候还只是小规模的流传。我国的酒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还讲究饮酒的意境,而喝酒的最佳状态就是处在似醉非醉,最快乐最兴奋的阶段。一、酒文化的起源根据历史记载,在夏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以仪狄的官员,将米酿成的酒,用桑叶包着献给了大禹。大禹喝了之后感到非常的甜美,于是便预感到,子孙后代必然会有因为饮酒而误国。所以便下令禁止制造酒。但是因为酒实在太甜美了,所以还是有部分人暗暗流传酿酒的方法。在古代中有很多文人给酒取了风雅的名字,例如琼浆,金浆等。于是酒也成为文人们,高谈阔论,谈诗说唱必不可少的一项物品。二、中国的饮酒文化中国在饮酒这一块是非常讲究的,为此还为了饮酒编了很多行酒令跟饮酒歌。因此从古至今有很多关于用酒作为引子的典故,例如曹操宴请刘备,并在宴席中青梅煮酒论英雄,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而且以酒为例的文学作品也是不胜枚举,这些文学作品为中国的酒文化增添了非常风趣的内容。饮酒文化另一方面的表现,就是喝酒的时候讲究慢慢的品尝,不要一饮而尽,更不要直接喝得不省人事。三、酒品如人品古人也喜欢从喝酒的礼仪研究对方的人品,那些喝的酩酊大醉的人都认为酒品不行,不够君子。所以关于酒的文化,其实也是中国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但是随着外国的酒文化的入侵,我国的酒文化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中西方酒文化之间差异巨大,对比来看十分有趣
酒在我国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象征,就全世界而言也是一种广泛的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贸易和跨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我国酒文化也到了国际化传播和走入国际市场的阶段。但中西方酒文化之间差异巨大,在各方面几乎都存在天壤之别,对比来看也十分有趣。
比如起源方面,中国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杜康造酒说;而西方则把酒解释为神造的产物:古埃及人认为冥王奥西里斯(Osiris)是酒的发明者,古希腊色雷斯人信奉的是葡萄酒之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认为是他把酒带到人间来的。古罗马人眼中的酒神则是巴克斯(Bacchus)。
酿酒原料方面,中国是以谷物为主要原料造酒,而西方则以水果为主发酵酿酒。对于这个方面有种推理认为,中国古代人们集中居住生活的黄河流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适合高粱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所以选择粮食作物作为酿酒原料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以欧洲大陆为主的西方,特别是地中海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的气候及地形都非常适合葡萄的大面积种植。时间一久,人们对于酒的选择形成了一种偏好。自然地理环境加上社会文化的传承,共同促成了中西方人们对酒的不同选择。
酒器方面,中国的酒器纷繁复杂,主要以青铜器和瓷器为主,如樽、觚、彝、卣、角、觥、杯、壶、盏、盅等,每一种酒器都有自己的功用,形状不一。如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酒具,也能用来盛水”。爵是“专门用来温酒的器物,下有三足,可以架于火上”等等。而西方酒器则多是玻璃制品,透明的高脚杯适宜人们在喝酒的时候品酒,不仅品其味,更做到观其色,闻其香,而且每一种酒都有其固定的杯型。由此可见,东西方国家对于酒器都非常重视,酒器种类的繁多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是由于等级制度的需要,常常通过不同的酒器来代表不同的身份。
饮酒方式上,中国人主张每次只饮一种酒,认为几种酒同时下肚后酒力不易发散,容易喝醉伤身。西方人喝酒则完全相反,讲究吃一道菜换一种酒,什么菜配什么酒。此外饭前要喝开胃酒,餐后还要喝鸡尾酒或威士忌、白兰地一类的蒸馏酒。如此一顿饭吃下来总得喝上五六种酒。
饮酒风格上,台湾学者柏杨先生在《酒的诱惑》中说的好:“因国情不同,喝酒的文化也各异。中国人喝酒崇拜的是浅斟低唱,故叫饮酒而不叫喝酒。饮者,慢慢从牙齿舌尖滑进咽喉,而喝者大口大口往肚子里猛灌之谓。”这段话可谓中西方饮酒方式差别的概括了。
在酒礼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敬酒”“劝酒”等礼仪,时刻体现着对宾客的尊重。西方人则很少劝酒,在饮酒礼仪上显示着对个人意愿的尊重。
解酒方法上,大家的想象力也颇为不同,中国以茶和中药解酒,西方则有鸡尾酒醒酒法、洗桑拿醒酒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酒对于中国人而言,已经与人生与社会交相辉映生生不息了。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一是历史悠久;二是辐射面极广,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学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无不能看见酒的身影。所以对于中西方酒文化交流而言,也容易让西方人在解读酒文化时产生困扰和误解。如今,互联网缩小了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国际间交流的时间,开创了新的传播渠道。这种情况,是求同存异,向国际市场推广中国传统酒文化的一个良机。
首先,应相互了解并学习西方的酒文化。学习并不是完全地效仿对方的酒文化或者摒弃自身的酒文化,而是要避免以民族主义的心态去看待对方,从而造成文化冲突和摩擦。要尽量以一种“协同”的态度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造成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区分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也要多介绍中国酒文化的优点,为走向国际市场作铺垫。
其次,推广中国酒文化并不仅仅是传播出去,更重要的是在传播过程中让对方接受并认可,所以文化的传播往往伴随着价值观的渗透。中国酒文化是扎根于传统的中华文明中,诞生在中国的土壤上,通过数千年的传承和渊源积累而成,酒文化的生命力来源自中国文化,酒文化国际传播也要与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价值观相结合。
最后,产品的国际化。文化传播的差异与磨合,最后还是要落脚于产品。用中国酒文化带动酒品的传播是一种方式,产品自身的国际化也会对文化传播推波助澜。可以尝试在产品标识、广告语、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进行国际化的改变,更加适应国际市场。
总之,我们应着眼于中西方酒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明确酒文化传播对象、传播手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的价值观,避免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摩擦与问题,不遗余力的弘扬我们传统酒文化,尽力发扬中国酒文化,形成彼此包容、相互欣赏的氛围,最终让我们的产品逐步的走向世界。
中西方酒文化
在我们中国,酒的产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原始部落的中国先民们发现采集的野果发酵后流出了一种有着特殊气味的水。人们发现这种水很好喝,于是中国的酿酒文化产生了。那个时候的酒是没有被过滤的,人们通过碗来食用酒。到了夏代,国王杜康亲自造酒。中国人从那个时候开始创造不同的酒并且制作了许多不同的酒杯。西方最重要的酒是葡萄酒,史迹认定葡萄酒在一万年前从埃及流传到希腊,之后又流传至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法国的普罗旺斯以及西班牙沿海地区。在尼罗河出土的陪葬物品表明早在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栽培、采收葡萄并酿制和饮用葡萄酒。
中国的酒种类不算很多,主要分为白酒、黄酒、果酒和药酒。白酒因为原料和生产工艺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香型与风格。白酒酒精含量较多,而质量优良的白酒,在色泽上应是无色透明,瓶内无悬浮物,无沉淀现象。黄酒喝起来润喉舒畅,适合长期贮存,有储藏越久越香醇的特点,酒精度较低。黄酒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有时甚至可以作为中药的成分。在烹饪菜肴的时候,黄酒是一种调料,可以有效的去除鱼肉的腥味。黄酒是我国南方人民以及许多亚洲国家喜爱的酒类。药酒通常用白酒配上各种中药材和糖料经过酿造或浸泡制成。药酒主要分为两类,有一种是用于滋补身体的,还有一种是利用酒精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来提高药物的疗效,这种酒是真正意义上的药酒,大多都是在药店出售。
西方的酒种类很多,其中伏特加和金酒酒精度数较高,伏特加是俄罗斯传统的酒精饮料,通常以谷物和马铃薯作为原料,再经过蒸馏、过滤,使人感到烈焰般的刺激。金酒又被称为杜松子酒或琴酒,原产自荷兰,在英国大量生产后闻名于世,经常被用来制作鸡尾酒。冰酒是在气温较低时,使用葡萄树上自然冰冻的葡萄酿制的葡萄酒。它产生于两百多年前德国发生的一场雪灾。当时的酿酒师为了降低损失,将冰冻的葡萄压榨后按传统的方法发酵酿酒,他们意外的发现酒就像蜂蜜一样甘甜,于是将它命名为冰酒。威士忌原产自苏格兰,由大麦等谷物酿制,本来是作为驱寒用的饮料。威士忌有许多传统产区,比如苏格兰、爱尔兰、美国以及加拿大,它们生产的威士忌酒口感各不相同。啤酒几千年前被现在中东地区的人民酿制而成,啤酒种类繁多,口感也非常多,而酒精度都很低,现在全球许多人都喝啤酒。白兰地以水果为原料,再经过发酵、蒸馏、储藏后酿制而成。我们所喝的白兰地大多是由葡萄酿制而成,而其中又以法国的白兰地最为著名而又优质。葡萄酒是用葡萄为原料酿制的一种果酒,酒精度要比啤酒高,而又远低于白酒。葡萄酒营养丰富,保健作用明显。有的人甚至认为葡萄酒是最健康最卫生的饮料之一。医学研究发现经常饮用葡萄酒可以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液。葡萄酒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酒的颜色、含糖量、酒精含量以及酿造方法等来区分。
在西方因为酒的不同,酒杯的种类也有许多钟。这些酒杯通常是玻璃制品,讲究透明,因为这样更能观察出酒的档次高低。西方酒器轻巧方便,现在被大多数中国家庭所接受。他们有葡萄酒杯、白酒杯、红酒杯、白兰地酒杯等。葡萄酒杯按酒的不同,分为红葡萄酒杯和白葡萄酒杯。它的标准杯型为腹大口小的高脚杯,这样有利于香气聚集于杯子上方。高脚的原因是可以供手握住杯子,以免手碰到杯腹而影响酒温,从而影响酒的口感。白兰地酒杯和葡萄酒杯一样腹大口小,但是白兰地杯是低脚杯。我们在用它喝白兰地时,每次只能倒入大约一盎司在杯子里,然后将杯子托在手掌上,用手掌的体温来温酒。我们在喝白兰地之前应该先轻轻晃动酒杯,再闻一闻酒的香气,最后仔细品尝。威士忌酒杯没有杯脚而且杯口较大,杯身厚实,可以随意加入冰块。啤酒杯通常口大身长,方便人们冷藏之后豪饮,杯身有美丽的图案或花纹,一般可以分为有杯把的和没有杯把的。香槟酒杯有三种,它们的形状不同但是都有杯脚,杯身细长是为了让酒的气泡不易散掉,使香槟更可口。法国的香槟从拿破仑时代起就已经享誉世界。法国的香槟酒庄曾经为欧洲各国皇室供应香槟。
在中国很早之前酒杯是兽角、海螺、竹子这些天然材料制成的。中国的酒杯和西方不同,很多酒杯是用来作为礼器使用的,随之产生的是众多的酒具。这些不同的酒具按用途可以分盛酒器和贮酒器。盛酒器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而贮酒器中有两类很特殊,一个是用来冰酒的冰鉴,另一个则是用来温酒的的樽。事实上从两汉开始很多人就开始用漆器制成的酒杯喝酒了而且因为在两汉以及魏晋时期人们坐在地上喝酒,因此用来盛酒的酒樽就很重要了,在酒樽中人们还会放入一只勺子,用来盛酒。陶瓷酒杯在宋朝十分普遍,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因此发明了注子和注碗。在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用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陶瓷酒器中具有清代特色的有珐琅彩、素三彩和青花玲珑瓷,它们的杯身有十分精美的花纹。中国酒杯从形状上来看除了西方也有的高脚杯、平底杯、圈足杯还有模仿各种动物比如老虎、犀牛、羊和大象制成的杯具。它们的造型精致美丽,用来喝酒是一种享受。
在中国我们很少为了喝酒而喝酒,那些经常为了喝酒而喝酒的人往往被称为酒鬼,我们大多时候都是在集会时为了制造氛围而喝酒。中国人喝酒讲究对人的尊敬,在酒桌上资历低的人要主动给资历高的人敬酒以示尊敬。在西方人们注重的是酒,因此讲究对不同的酒的仔细品味,只顾大口豪饮会被视为对酒的不尊重。中西方人喝酒的方式不一样,但很多时候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会在喝酒后聊起自己的人生追求或说些平常压抑在心里的话语。酒吧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但这种传播并不彻底,因为在中国很多酒吧已经变成了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场所,但是在西方酒吧是很多成年人交际并与自己的好友、爱人放松的地方。尽管中西方的酒的种类和酒具都不一样,人们喝酒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我们中国人在传承自己的酒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去尊重并理解西方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