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图(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是什么)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图,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是什么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我们把一...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图,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是什么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我们把一个员工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就是员工的显性素质,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 2、而潜在水面之下的东西,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我们称之为隐性素质。 3、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员工所具备的全部职业化素质。 4、例如:应届毕业生在显性素质方面表现还可以,但在隐性素质方面由于没有得到过培训,所以比较欠缺,这就是很多企业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真正原因。 5、 职业化素质既然有大部分潜伏在水底,就如同冰山有八分之七存在于水底一样,正是这八分之七的隐性素质部分支撑了一个员工的显性素质部分! 员工的才能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6、显性的因素包括外在形象、技术能力、各种技能等等,这些因素就像浮于海面上的冰山一角,事实上是非常有限的;冰山水底的隐性因素包括员工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员工的发展。 7、 一名员工就像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则占7/8。 8、对员工来说,外边的1/8是其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下面的7/8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三个方面形成的基石。 9、要培育优秀的职业化素质,就要重视这三个隐性方面的内容,因为它占有员工素质的7/8,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员工1/8的显性素质。 10、 员工素质的“水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显性的,即处在水面以上,随时可以调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们一般比较重视的方面,它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培训起来也比较容易见成效,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综合素质问题。 11、 员工素质的“水下部分”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是隐性的,即处在水面以下,如果不加以激发,它只能潜意识地起作用,这方面处于冰山的最下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被忽视的,也经常被员工被人所忽视。 12、然而,如果员工的隐性素质能够得到足够的培训,那么对员工的提升将是非常巨大的,同时对企业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13、 大部分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显性素质培训,诸如职业技能培训等等,好像这些培训的效果能够立竿见影地凸现出来。 14、很多企业往往忽视员工隐性素质的培训,忽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方面的培训,因此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职业化素质培训的作用就是要“破冰”,要将被培训者头脑中潜藏的意识和态度挖掘出来,将冰山水面上和水面下的部分完全协同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7/8水下部分的核心作用。 15、只有重视员工隐性素质的培训,才能够更大地提高员工的显性素质培训的效果! 企业员工职业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决定了员工自身未来的发展。 16、是否具备职业化的意识、道德、态度和职业化的技能、知识与行为,直接决定了企业和员工自身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 17、具备职业化素质,那么你就拥有了相当的职业竞争力,也就迈出了获得成功的第一步。
弗洛伊德冰山理论
1923年弗洛依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
1、本我: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依据这样的运作方式,本我寻求立即的完全的释放。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行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足——满足幻想与实际的满足一样的好。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本我追求愉悦,超我追求完美,本我论据快乐原则进行运作,
2、自我: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现;而超我,则是社会行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 自我则追求现实。自我的功能就是论据现实来表达和满足本我的愿望与超我的要求。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运作——本能的满足被延迟直到适当的时机,以使多数愉悦包含最小限度的痛苦和否定性的结果。依据现实原则,来自本我的能量可能被阻碍,转移,或者是慢慢地释放,这都得依现实的要求和良知而定。这样的运作方式与快乐原则并不矛盾,而只是代表了满足的暂时中断。用乔治.伯纳.肖的话来说,自我的发挥其功能时要“能够选择最大利益的路线而不是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去”。自我能够把愿望从幻想中分离出来,能够忍受紧张和妥协,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相应地发展出知觉和认知的技巧,知觉更多的事物和思考更为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人们能够从未来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考虑从长远来看什么是最好的。所有这些品质和本我的不切实际,不可改变,过分的品质是截然相反的。
3、超我:本我的对立面是超我,也就是人类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罪恶感)。人格的这部分结构依据社会的标准来控制行为从而发挥其功能,对好的行为给予奖赏(自豪感,自爱),对于坏的行为则给予惩罚(罪恶感,自卑感,意外事故)。超我能够在非常原始的层次上发挥其功能,所以相对来说经不起现实的检验,也就是说,不能够依据不同的情境来改变自己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够分辨思想和行动,就会对某些甚至没有导致行动的想法而感到内疚。此外,个体被非黑即白,全或无的判断所束缚并且追求完美。严格的超我表现为对诸如好、坏、评判、判决等字眼的过度使用。但是超我也能够通情达理和灵活而有弹性。例如:人们也许能够忘记自己或者别人的错,如果是出于意外事故或处于严重压力的情境之下。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将学会这些重要的区别并且学会不仅是以全或无,对或错,黑与白的方式来看待事情。
===================================================================================
比起对无意识和本我工作方式的探究,弗洛依德对于自我功能的研究相对要弱一些。他把自我描述为一个虚弱的结构,一个服从于三个主人——本我,现实和超我——的可怜虫。可怜的自我困难地为这些主人服务并且必须协调三者的主张和要求。当中最有意思的的是自我与独断的本我之间的关系。
人们或许可以把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关系与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作个比较。马提供牵引能量,而骑手有决定目标的权利,并引导这匹有力的马向着目标移动。但是在自我与本我的关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太理想的情况,骑手被迫带着马朝着它想去的地方去。 (骑手:自我;马匹:本我;行进的实际方向:超我)
弗洛依德,1933年,第108页
总而言之,弗洛依德的自我是有逻辑性的,有理性的,能够忍受紧张的,是人格的执行者,但它也是骑在本我这匹迅速的马匹上可怜的骑手,并且还被三个主人所控制。
当弗洛依德开始比较重视自我在人格中的重要性时,已经是在他去世之前了。这种注意后来被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依德),以及一批在自我心理学旗号下进行工作的分析家所发展。
在较早期的观点中,自我本身并没有能量,所以被迫带着本我到它想去的地方去。后来的观点则强调自我在冲突解决和适应中的重要性。这种看法为其它观点留下了空子,即个体不仅只是通过本我能量的释放来体验快感,也可能通过自我的免于冲突功能(conflict-free function)获得快感体验。根据自我心理学的观点,自我具有属于自己的能量来源并且从对环境的控制中获得快感。这一概念与R.W.怀特的能力动机(competence motivation)有关。在对人格的描述中,这种观点越来越重视个体主动参与他们环境的方式和他们思想和知觉的模式。虽然这些模式仍然能被看作是在服务于本我及减少冲突,但现在的看法则认为其具有适应的功能及独立于其它功能的重要性。
了解理论中所使用概念的地位是重要的。"意识,无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等概念是高度抽象的,并且从未进行过明确的定义。例如,无意识有时用于对结构的讨论,而有时代表了推动在意识和行为中进行表达的的力量,有时则以用于描述精神现象的特性。此外,由于随着理论的发展,有些概念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从而造成概念的意义不够清晰,而且这种意义改变的确切性质也从没有被说明过(麦迪逊,1961年)。最后,现象的概念化应该使其清楚明确。虽然语言是生动而具体的,我们也必须避免把概念看作是真实的事情。在我们的内部并没有由一个“小人”控制其动力的能量工厂。我们并不“具有”本我,自我和超我,而是依据理论,人类行为所具有的特性能够以这样的结构观点进行概念化。想要很好地说明人格结构,这与包含于结构中的过程有关。
===========================================================================================
PS: 佛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时也称为「深度心理学」,特别热衷于挖掘低层潜意识。佛洛依德曾在致友人信中说:「我只对人的地下室有兴趣。」如果偏狭地只以低层潜意识来诠释整个人,难免会陷入悲观倾向及化约论的观点。这正是为什么后来即使是精神分析的门人也不断修正佛洛依德的理论。如方东美先生说的,心理学要有深度,也要有高度。
梦的解析:第1章为1900年以前有关梦的研究。第2章为梦的解析方法。第3章为梦是愿望的达成。第4章为梦的改装。第5章为梦的材料与来源。第6章为梦的运作.第7章为梦程序的心理.
本我,作为动物的人的自我,实现自己的欲望,需求.
自我,就是社会中显示的自我,有感情,有理智.
超我,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整合,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人类贡献.
本我、自我、超我及与意识、无意识等的关系:
1、无意识大部分是本我的范畴,也有包括自我和超我的一小部分内容。
2、潜意识大部分是自我的内容,是自我隐藏,但通过注意就能出现的部分。但它也包含超我的一部分内容。
3、意识主要是包括自我表现和超我的可意识层面,包括个人的自我意识、感受等。
4、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做为个体早期的基点,它遵守快乐原则,然后在个体和现实环境的适应发展中出现自我,以开始适应现实原则。快乐原则的即时快乐的方式——初级思维(想得到就立即要得到)——不适合现实环境,因此出现延迟获得快乐的次级思维(想得到但会不要求立即得到)。在六岁以后超我的力量开始崛起,这主要是社会道德等的加入个体内部的竞争,所以超我是社会性的。
在本我和自我的发展来看,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自我的范式与本我同时存在在初生的个体,但自我比较幼小无力,然后在适应现实环境中自我开始吸取本我的力量而发展强大。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以上两种都属于经典精神分析学的概念说法。
冰山原则的名词解释
冰山原则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对于作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写得太过于直露,因为读者是能读懂的。这种创作理论首先是由海明威提出的的,有较大的影响。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冰山原理名词解释
“冰山原理”通常是指现代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风格。1932年,海明威在纪实作品《子夜之死》中,提出了“冰山原则”,以“冰山”为喻,写文章只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部分由读者自我进行想象和推理。他的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就极致地体现出了“冰山理论”。
海明威,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拓展: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