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城

时间:2024-11-25 08:41:43编辑:小早

古代有哪些“神童”?

神童①号——曹冲

曹操的几个儿子,各有千秋,如曹彰以武著称,曹植文学才能显著,但若是单单论聪明才智,那么毫无悬念,就是有神童之名的曹冲。



曹冲在年少时就已经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聪明才智,五六岁的曹冲,思维已经相当于成年人,而“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更是流传至今,而且心地善良的曹冲更是利用自己的头脑去帮助犯了错的官吏免去严酷刑罚。


曹操对曹冲这个儿子,更是寄予厚望,不仅当着群臣的面数次夸奖,也有着想让曹冲继承大业的想法,但是后来,这位神童却是因病逝世。



神童②号——项橐(tuó)

在 历史 上,还有一位叫项橐的神童,因为神童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孔子,项橐曾被誉为“孔子师”。


具体的故事,还要从项橐本人说起,那个时候的项橐虽然聪明过人,但到底还是个孩子,一次他和小伙伴们用土堆成了个小城,然后项橐自己坐到城中,而此时正好孔子坐着车从那过,而项橐的“城池”挡了道,于是孔子就想让这个小孩让路。




结果项橐就回复了一句话,说:“从来都只是车子躲避城池,没有过城池主动躲避车子的”,孔子一听,觉的这个小孩有点意思,于是就下车准备和这个孩子聊聊,在聊天的过程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水没有鱼?……”,而这些问题都被项橐这个小孩一一解答。


在解答完之后,项橐反问了孔子三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问题也没有回答出来,只能感叹“后生可畏”,而也因此,项橐“神童”之名,广为流传。




1.甘罗,十二岁出使他国,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十几座城池,被奉为秦国上卿。

2.曹冲,曹冲称象

红孩儿,孙悟空,哪吒,雷震子……

甘罗,曹冲,王勃,李贺,孔融

1.孔融,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世孙,东汉名士,儿时就展现了过人的聪明才智,能诗善文,像大家所熟知的孔融让梨,还有十岁的时候太中大夫陈韪说他,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一定很聪明吧。

2.曹冲,曹操之子,从小聪明仁爱。重要典故:曹冲称象,把象放在大船上面,在水痕淹到船体上刻下记号,再称量物品装载在船上,那么比较以后就可以知道了。智救库吏,曹操的马鞍被老鼠咬坏,曹冲为了帮助库吏,用刀将衣服戳坏然后和曹操说民间认为衣物被老鼠咬坏不吉利,所以难过。曹操说那是瞎说不用苦恼。之后库吏将马鞍之事告知曹操,曹操并没有责怪。只可惜曹冲十三岁就因病逝世了。

3.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幼聪敏好学。童年轶事:司马光砸缸,有个小玩伴不慎掉入水缸之中,别的孩子吓得边哭边喊,司马光却急中生智拿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救出了被困的小朋友。

4.文彦博,北宋政治家书法家。灌水浮球:文彦博自幼聪明过人,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个树洞。伙伴们趴在洞口伸手摸球摸不到,用棍子到洞里拨球也够不到。大家正在焦急时,文彦博想出了个好办法,把水灌入树洞中,水满而球浮出。

说到古代神童其实真的数不胜数,很多著名文人也都是神童。

本人现在就举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

1、 两小儿(存疑,出自两小儿辩日)

如果说《列子》汤问篇的这则故事记录的是真的事情,那么这两个小孩毫无疑问是神童了。一方面是清晰的逻辑思维,对于孔子的回答进行深层次的解刨和质疑,并层层引入,使孔子的答案自相矛盾,另一方面,有着自我思考的能力不盲目服从于权威,孔子在当时也是大家,多少人向其讨教问题,并以其言立身立德,而两个小孩却丝毫不把此当回事。

之所以存疑是不确定此事是否真的发生。





2、 方仲永(出自伤仲永)

方仲永出自王安石的作品,这篇是记录作为神童的仲永泯然众人矣,从而探讨教育、环境对人成长的深刻影响。如果王安石写实,那么方仲永毫无疑问诶也是神童。





3、 谢晋

这个是 历史 存在的真实人物。

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传说他小时候聪颖绝伦,有“神童”之称。在襁褓之中他母亲就在地上写字让他认识;五岁时他父亲教他诗文他听一遍就能记住;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了;十岁一天背诵千言的文章,终身不忘;十二岁读尽《四书》、《五经》,贯穿它们的义理。




古时候有名的神童有:神笔马良,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等

从成语和传说故事里非常容易找答案,譬如:曹冲称象—曹冲,孔融让梨—孔融,十二岁为相的甘罗,自幼有奇对的徐阶,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七岁能做《高轩过》的李贺,写下《鹅》的骆宾王……太多了

曹冲—称象

蔡文姬—六岁辨音

司马光—砸缸救人

方仲永—幼龄写诗

甘罗—12岁为丞相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神童,不胜枚举。拿三国来说,就有曹冲、周不疑、孔融、诸葛恪等。

  一、曹冲



  曹冲称象的故事,已经成为我们今天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其实曹冲不仅有称象这类“小聪明”,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假使曹冲活着,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又有谁能够预料呢?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曹冲的夭折,留给 历史 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此三国第一神童也。



  二、周不疑



  周不疑,零陵人,刘表别驾刘先的外甥,少有异才,聪明敏达,说他是第二神童,是因为一向识人不差的曹操老早就发现了他的天分,并计划留给曹冲做臣子的,希望两个神童将来军臣一体,共同打理天下。周不疑和曹冲关系很好,互为好友,两个神童在一起,多美妙啊。可惜曹冲死后,曹操的心就变了,因为他每当看见周不疑的时候就想起曹冲来,心痛不已,于是命人暗杀之。曹丕不以为然,还跑去上谏。结果曹操把他训斥了一通:“如果是曹冲到还罢了,周不疑不是你这样的人玩得转的”。于是派人去把周不疑刺杀了。周不疑一非皇室,二没军权,就是说到名声也没有什么人知道。更重要的是,曹操认为将来能震得住这个周不疑的,也只有自己的儿子曹冲,连曹丕都不够格。大家可想而知,周不疑的本事有多吓人!如果不死,诸葛亮、陆逊岂不是有好日子过了。可惜, 历史 终究没给他施展拳脚的机会,而是过早地让他退出了 历史 舞台。此三国第二号神童也。



三、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然而孔融的结局却是悲惨,其中还有一个令人凄然的花絮:被捕的时候,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专心地做着某种 游戏 。孔融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问使者:“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子?”没想到他儿子秉承了他的早慧特征,慢慢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两个小孩子口中造出的。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遗传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还有着超乎他上的非凡见识。可惜 历史 没有给这两个小孩一个充分表演的机会就匆匆将其扼杀,实在使人掩卷兮长太息。父子三神童列三。



  四、诸葛恪



  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在座。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孙权谓诸葛瑾:蓝田生玉,真不虚也。年仅六岁,就懂得化解矛盾之道,诸葛恪可谓神童。应该说在三国的神童里面,诸葛恪是最有机会施展才华的一个。他自小便深受赏识,后来掌握了主宰一国的权力。应该说他的前期表现隐约有其叔父诸葛亮之风,传后出师表为其所著,然诸葛亮北伐未成,诸葛恪也未能动摇曹魏,最后自己也落得个身首异出的结局,也算诸葛家族的悲剧。排名四。



即便是21世纪的神童也不少,比如弹钢琴的朗朗,打桌球的丁俊晖,另外国学大师饶宗颐、写《围城》钱钟书,他们小时候也被誉为神童。


你知道哪些古代神童?

一 王冕四岁作画;
二 曹植七岁作诗;
三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四 司马光砸缸;
五 曹冲称象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真叫人为难了。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径直往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他拉住,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想必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王献之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上一篇:恩典姐妹头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