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罗欣

时间:2024-11-24 13:58:05编辑:小早

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的药理作用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干扰素α-2a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 素。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递途径并迅速 激活基因转录,调节多种生物效应,包括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抑制细胞增 殖,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健康人单次皮下注射PEG干扰素α-2a 180μg后3-6小时,血清2, 5-寡腺苷酸合成 酶(2, 5-OAS,抗病毒活性指标)活性迅速升高。PEG干扰素α-2a所引起的2, 5- OAS血清活性可维持1周以上,且比单次皮下注射300万单位和1800万单位干扰素的 活性高。与年轻人比较,62岁以上的老年人单次皮下注射PEG干扰素α-2a 180μg ,所产生的血清2, 5-OAS活性强度和持续时间有所减低。

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的注意事项

【贮藏方法】避光,贮存于2~8℃的冰箱内,请勿冷冻或摇晃。已有使用α干扰素治疗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加重的报道。对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应慎用本品。 与其它干扰素一样,已观察到使用本品导致的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使用α-干扰素可引起牛皮癣的加重。伴有牛皮癣的患者应慎用,如果使用中出现 牛皮癣复发和恶化征象,应考虑停药。与其它α-干扰素一样,已有用药期间出现 肺部症状的报道,包括呼吸困难、肺浸润、肺炎、局限性肺炎包括死亡。如果肺浸 润持续存在或出现原因不明的肺功能异常,应停用。目前已有个别使用α干扰素导 致眼科疾患的报道,包括视网膜出血、盲点、视网膜静脉或动脉阴塞。任何使用派 罗欣的患如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失必须进行眼科检查。

派罗欣注射液的其他

【贮藏/有效期】 密封、避光、2-8°C保存在原包装中。请勿冷冻。有效期24月。【制造商】上海罗氏【规格及参考价格】180ug/mLx1瓶 1350 元135ug/mLx1瓶 1079 元2007中国肝病论坛于2007年8月11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协办。与会医生和专家共同回顾了干扰素50年来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尤其是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和丙肝的巨大成就。以下就丙肝相关内容进行报道。自1989年科学家发现丙肝基因组至今,慢性丙肝的治疗发生了飞跃式的发展。目前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已成为慢性丙肝治疗的金标准,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从最初的13%提高到了73%。目前的研究显示,根据应答指导用药方案(RGT策略),通过进一步调整最适合的疗程、更合理的剂量以及使用新化合物,可以得到更佳的疗效。RGT个体化治疗策略目前对于治疗中病毒应答进行了重新定义: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指在4周时HCV RNA转阴(检测低限2 log10。未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Non-EVR)指12周时,HCV RNA相对于治疗前基线值下降95%。而采用国内实时荧光PCR试剂,检测下限高达 1000 cp/ml,远高于50 IU/ml。试剂检测限的提高,在治疗过程中会影响RVR和EVR的准确性,导致过早地乐观评价,误导治疗方案,从而影响最终治疗效果;在随访过程中,也会延迟复发或突破的检出时间,误导临床评价;同时对部分难治型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可能作出错误的评估。因此,在检测试剂不够理想的情况下,HCV RNA的动态下降趋势比单节点的检测数据更具有临床实际参考价值;同时尽量使用灵敏度和稳定性优良的试剂,参考RGT策略推行个体化治疗,治疗早期应维持足量用药,尽量避免复发,必要时延长疗程或增加剂量。丙型肝炎治疗的影响因素影响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主要病毒学因素及宿主因素包括HCV RNA基因型、基线病毒载量、脂肪代谢紊乱以及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其中,基因型是治疗应答最重要的预测指标;此外,治疗过程中,0、4、12、24、48周时HCV RNA水平的动态变化是临床极有价值的预测工具,因此应动态监控,以便进行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超过普通人群,容易发生脂肪代谢紊乱而诱发肝脂肪变性;同时肝脂肪变性后发生肝脏纤维化或肝硬化的可能性增加,此时患者对于抗病毒药物治疗的SVR减低。故若患者伴有上述病变,应重视可控制因素(如肝脂肪变性、胰岛素抵抗),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主动采用药物干预。追求利巴韦林在丙肝中疗效与安全性的最佳平衡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用药由于可以达到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期间维持HCV RNA阴性以及疗程结束后降低复发率,因而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SVR率,利巴韦林在慢性丙肝治疗中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利巴韦林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专家指出,提高难治性丙肝患者的疗效不但需要增加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剂量,而且需要提高利巴韦林的剂量。多项研究表明,在丙肝的整个联合治疗过程中,利巴韦林的起始剂量越高,基因1型患者的SVR率越高;治疗中利巴韦林的总体暴露剂量越高,获得的SVR率越高。利巴韦林总体暴露剂量影响疗效,提示由于不良反应需要减低利巴韦林剂量时,应逐步降低剂量(如200 mg/d),且尽量避免中断利巴韦林治疗。当在派罗欣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48周的疗程中,24周时不停用利巴韦林与停用相比,可以获得更高的SVR率(68%对53%);同时不停用利巴韦林还可以预防突破和复发。由此可见,取得丙肝治疗成功的三个关键步骤分别为:初始治疗时采用利巴韦林标准剂量;疗程中尽可能维持利巴韦林标准剂量;坚持使用利巴韦林,直至疗程结束,避免利巴韦林停药。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溶血性贫血,因此治疗前后及治疗中应频繁监测血红蛋白。积极对抗利巴韦林引起的贫血副作用,维持利巴韦林的用药剂量,可以提高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IDEAL研究目的是比较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12KD)联合利巴韦林和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方案治疗慢性丙肝的疗效。其中,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12KD)组利巴韦林的剂量调整每次为200 mg,而派罗欣组剂量调整每次为600 mg,直至停药。显而易见,该试验设计用药方案不利于派罗欣,其结果不能体现真正的Head-to-Head临床研究。对于在同一试验中不同的给药方案,该试验的主要研究者之一McHutchison在2005年1月7日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曾经如此评论:“利巴韦林对于病毒抑制非常重要,该试验设计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2KD)治疗组可能接受更大剂量的利巴韦林,进而将直接影响试验结果,导致试验结果向有利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2KD)的方向偏斜。”因此,为充分发挥利巴韦林在慢性丙肝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疗程中有必要维持足够的利巴韦林药物水平,同时密切监测、及时处理不良反应,以获得利巴韦林在疗效和安全性间的平衡。发生不良反应时小剂量递减,尽量避免停药。结 语慢性丙肝的治疗方案在不断地进步和改善,未来的临床治疗方案将以聚乙二醇干扰素为治疗平台,以RGT(治疗后病毒应答指导用药)为原则,个体化制订用药剂量和疗程,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联合治疗的疗效。

派罗欣注射液的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以下称本品)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干扰素α-2a(以下称普通干扰素)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干扰素可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α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递途径并激活基因转录,调节多种生物效应,包括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抑制细胞增殖,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本品具有非聚乙二醇结合的α-干扰素(普通干扰素)的体外抗病毒和抗增殖活性。药效学: 本品的药效学特点与天然的或普通的人α-干扰素相似,而药代动力学差别很大。40 KD的PEG部分的结构直接影响临床药理学特点,因为PEG部分的大小和支链结构决定了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特点。健康人单次皮下注射本品180 ug后3-6小时,抗病毒活性指标即血清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OAS)活性迅速升高。本品所诱导的2,5-OAS血清活性可维持1周以上,且比单次皮下注射3或18 MIU普通干扰素的活性高。与年轻人相比,62岁以上的老年人单次皮下注射本品180 ug,所产生的血清2,5-OAS活性强度和持续时间降低大约25%。对明显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为20-40 mL/分),单次皮下注射本品90 ug后对2,5-OAS活性的反应弱于肌酐清除率在40-100 mL/分以上的患者,尽管两组的药物暴露量(AUC和Cmax)类似(见注意事项和药代动力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本品180 ug治疗会出现双相的HCV RNA滴度下降。在表现为持续病毒应答的患者及一些无持续病毒应答的患者中,第一相出现在开始用药后24-36小时。第二相出现在接下来的4-16周内。与普通α-干扰素相比,本品180 ug治疗增加了病毒清除和提高了治疗的病毒应答率。

上一篇:免费外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