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特有的民间工艺产品
四川广元特有的民间工艺品:白花石刻。白花石刻是以大巴山白花石为原料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白花石坚硬如铁,细润如肤,当地艺人利用其红白或绿白相间的天然色彩和纹理进行雕刻加工,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白花石刻艺术。石刻艺术在广元当地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北魏到隋唐时期,广元曾出现过众多的石窟雕刻和摩崖造像,遗迹至今尚存。清代以来,白花石刻得到很大发展,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雕刻艺术。它有深雕、浅雕、镂空等各种雕刻技艺,每每取山水、人物、花鸟、走兽为题材,制品以烟盒、文具、花钵、花架、石屏等实用品居多。白花石刻艺人善于因材施艺,将石料的天然美感和构思的精微之处巧妙统一在作品上,体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面貌。发展历史早在隋、唐时期,广元石刻就由凿崖造像逐步演变为雕石为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广元民间艺人利用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因材设计,雕刻成色彩分明的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石屏、砚台、笔筒、花钵、笔架等。到了近代,白花石刻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风格。以浓厚的地方特色及精湛的雕刻工艺形成一绝,被誉为全国四大名刻之一,著称中外。据《辞海》艺术分册工艺美术章雕刻工艺一节记载:四川广元地区出产的富有特色,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淡绿色的石层,当地艺人用以雕刻各种形式的文房用品、水盂、糖缸等实用工艺品,被中外誉为广元白花石刻。《广元县志》文化卷,第二节群众文艺中第六项工艺美术,首先介绍了广元白花石刻。广元县志记述了白花石刻的历史状况。县志中介绍道,白花石刻始于清咸丰年间,民间艺人采县北太平乡一带白花石(一种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绿色石层中显出白纹),刻制石砚出售。
四川广元特有的民间工艺被评为国家级
四川广元特有的民间工艺产品“白花石刻”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花石刻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即有白花石刻“铁笔斋”。改革开放后,白花石刻陆续选送到日本、香港、加拿大、美国、圭亚那、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展出。2008年,四川广元白花石刻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花石刻的主要特点是因材施艺,根据石料自然纹理,雕刻成形象生动、色彩分明的艺术品。从选料开始,到下毛坯、构思、打花坯、精雕,完成一件白花石刻作品,要经过几十道手工流程。发展历史白花石刻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从隋、唐开始,石刻艺人们就利用当地一种细密柔润、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和淡绿色石层),因材施艺,雕刻成各种石屏、砚台、笔筒、花钵、花瓶、烟缸、果盒等日用器皿,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广元县志》记述了白花石刻的历史状况,县志中介绍道,白花石刻始于清咸丰年间,民间艺人采县北太平乡一带白花石,刻制石砚出售。光绪末年,巴中魏喜先、魏礼先来广随叔学艺,后在县城北街开设“老铁笔斋”,因料设计,雕刻成带有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的石屏、砚台、笔筒、花钵、鱼缸、石瓶等工艺品。新中国成立后,石刻社艺人在广元办石刻社,继承发展石刻术,生产高雕镂空的“飞龙”石砚、“梅花”笔筒、玲珑剔透的“松鹤”花瓶、“荷花”鱼钵、以民间传说、山水景色为题材的“嫦娥奔月”“剑门雄关”石屏。产品曾参加历届省和全国工美术展览。1978年起,部分精品被选送到日本、香港、加拿大、美国、圭亚那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