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庐山

时间:2024-11-18 12:30:21编辑:小早

七律登庐山

原文: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背景:《七律·登庐山》是毛泽东所作。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赏析: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庐


七律·登庐山的诗意

意思是: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洒向那江面。【出处】《七律·登庐山》——近现代:毛泽东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译文】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洒向那江面。扩展资料1、《七律·登庐山》创作背景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1959年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登上庐山,极目远眺,江山胜览,尽收眼底。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诗人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2、《七律·登庐山》鉴赏诗开篇一“飞”字灵动异常,一“跃”字威风八面。庐山九十九座山峰蜿蜒连绵,气势雄伟,诗人却能让其“飞峙大江边”,不仅化静为动,而且化山石为生命。奇瑰的笔墨让原本雄伟的庐山瞬间又拥有了一层神奇的色彩。然而正是这奇崛雄伟、郁郁葱葱的高山,诗人却能一“跃”而过“四百旋”的山弯立于高巅,俯视江湖山川、纵览人间风云,大有成竹在胸、跃跃欲试、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这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毛泽东诗词七绝山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位诗人像毛泽东那样熟悉山、喜爱山、赞美山,具有如此浓郁的大山情结。山在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无处不在,大的、小的、高的、低的、虚的、实的、有名的、无名的,令人目不暇接,既是吟咏对象,也是灵感源泉。在毛泽东的感性世界和审美视野中,山总是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或瑰伟雄奇,或突兀险峻,或苍翠迤逦,蕴涵着壮阔的时代风云、奇绝的自然风貌和鲜明的社会情态。山,锤炼了他的钢铁意志和坚韧性格,记录了他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凝练了他的宏伟志向和博大胸襟,寄寓了他的感悟遐思和闲情雅趣。毛泽东钟情于山,又超越于山,山的深沉厚重、豪迈坚挺和博大精深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启人深思、动人心魄。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位诗人像毛泽东那样熟悉山、喜爱山、赞美山,具有如此浓郁的大山情结。山在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无处不在,大的、小的、高的、低的、虚的、实的、有名的、无名的,令人目不暇接,既是吟咏对象,也是灵感源泉。在毛泽东的感【摘要】
毛泽东诗词七绝山【提问】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位诗人像毛泽东那样熟悉山、喜爱山、赞美山,具有如此浓郁的大山情结。山在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无处不在,大的、小的、高的、低的、虚的、实的、有名的、无名的,令人目不暇接,既是吟咏对象,也是灵感源泉。在毛泽东的感性世界和审美视野中,山总是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或瑰伟雄奇,或突兀险峻,或苍翠迤逦,蕴涵着壮阔的时代风云、奇绝的自然风貌和鲜明的社会情态。山,锤炼了他的钢铁意志和坚韧性格,记录了他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凝练了他的宏伟志向和博大胸襟,寄寓了他的感悟遐思和闲情雅趣。毛泽东钟情于山,又超越于山,山的深沉厚重、豪迈坚挺和博大精深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启人深思、动人心魄。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位诗人像毛泽东那样熟悉山、喜爱山、赞美山,具有如此浓郁的大山情结。山在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无处不在,大的、小的、高的、低的、虚的、实的、有名的、无名的,令人目不暇接,既是吟咏对象,也是灵感源泉。在毛泽东的感【回答】


上一篇: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