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争”是一种手段,“不争”是一种态度
道德经:“争”是一种手段,“不争”是一种态度。
《憨山大师醒世歌》之中说:
在生活中,争是一种手段,不争是一种态度,在生活中吃点亏其实无妨,反而会让自己看到更多的风景,处处去争得高位,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任何事情福祸相依,在我们未曾认知的层面,存在着我们意识不到的影响。
即便争得高位之后,也会在无形之中给我们带来灾祸,所以,以这样一种状态去审视人生的好与坏 , 就少了一些争抢的心思,一切淡然处事。
《道德经》中说: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当你不与世界去争的时候,人生自无得失,也无祸患,而争却争来了糟糕的结局。
明朝有一位老翁开一个当铺,生意一直不错,有一次年关将近,他忽然听到店铺中人声嘈杂,走去一看,原来是站柜台的伙计和一个邻居吵了起来。
伙计就对这个老翁说:“这人前些天来把衣物抵押在这里,今天却空手来取东西,不给他还破口大骂不讲道理。”
老翁见了之后就笑脸相迎,好言好语的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过年关,都是街坊邻居的不需要吵。”于是又吩咐伙计把这个人抵押在这里的东西,共有四五件衣物,指着两件棉袄说:“这是过冬都不可少的东西,你拿走吧,另外一件是给你拜年用的,其他的你也不着急,不如先暂时放在这里,把你的棉袄长袍拿回去穿。”
邻居拿着两件衣服一声不响的走了,当天夜里他竟然死在另一位人家中,死者的家属还和这家主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
原来这个人是在外面欠了一笔债,没有能力偿还,走投无路,事先已经服毒,才想出来这一个下下策,目的就是为了讹人,当他走进这家典当铺的时候,他就已经想好了策略,但是没想到这个老翁却以这么和善的态度解决了自己的无理纠缠,他只好去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忍让,结果他就直接死在那里。
有人就问这个老翁:“你为什么有先见之明,肯向这种人低头?”
老翁就说:“蛮横无理来挑衅的人,心里都是有恃而来,如果在小事上争强斗胜,那么灾祸就会接踵而至。”
但是当一个人换一种状态去处理世事的时候,凡事不争,一切随和,便能巧妙的避开灾祸,人生自然逢凶化吉。
在争的这一个层面背后,其实更多的是人性认知的愚昧。
因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中,总是以自己的情感去判断事物的好与坏,一味的“排下而敬上”,过分趋向于好,但是当你自以为能够以争来为自己谋得利益的时候,这个过程也会让你损失相应的一切。
所以道家思想中提出这样一个智慧,叫做“ 无为 ”。
让万物自然的去产生,而不去人为创造,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功业成就没有据为己有,只因没有据为己有,所以也不会失去。以无为之心处理万事,不争不抢,一切顺应,这更是一种依道而行的智慧。
在《菜根谭》之中说: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人竞相争先的道路最为狭窄,如果能够推后一步,道路自然会宽广一步。
人世繁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身处江湖这一个名利场之中,你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凡是与人接触的地方,一定会产生纠葛和矛盾。
那么在漫漫人生路之中,遇到这些矛盾和纠葛,以不争的态度去处理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智慧,这是人生处事的“上乘功夫”。
争强好胜未必能给你带来意料之内的结局,退让一步,不但能体现出修养,更能给你带来海阔天空的境界。
老子《道德经》中的“不争”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善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居于众人所不齿的卑下污浊之地,因此它最接近于“道”。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显示、不炫耀他的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人激怒;善于打胜仗的人,不轻易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使用人才的人,总是对人态度谦下。这就是不与人争的品德,是运用他人的力量,这就是符合天道,是自古以来最高的准则。
第八十一章 “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有益于大众而不与他们争利。
第二十二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第六十六章“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圣人从不争取自身的利益,所以天下没人能与圣人相争。
第七十三 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 ”自然的法则,不争斗的反而善于取胜,不说话的反而善于响应,没有召唤的反而自动到来,坦然的反而善于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