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思的历任官职
封杨政岩为诚州刺史,世袭父职,治诚州;杨政岩将“飞山蛮”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展到今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广大地区。封杨政隆为临州知州,治洞口。后授江西丰城都练使,治丰城。封杨政滔为正二品资政大夫,湖耳、古州、柳州等处防御使,龙虎卫大将军,都元帅,军民宣抚使等职,治湖耳(政滔后裔世为黔东北、渝东南等地土司,称为思州房)。封杨政修为刺史,治城步,辖今绥宁、城步、新宁、武冈等峒寨地区。当时属“飞山蛮”徽州赤水峒,故称“赤水峒主”。封杨政约为古州八万军民安抚使,治古州(政约生通麟,入质后唐,通麟生光远,光远生弘信,弘信生杨业,是为麟州房;杨业生延昭,延昭生充广,充广生贵迁,过继播州杨昭,是为播州杨氏土司房)。封杨政款为洪州刺史,治洪州。封杨政绾为播州知州,居绥宁。封杨政嵩为防疆使,治防疆。封杨政权为太尉,治潭溪。封杨政俭为威胜将军,镇黔阳。再思后裔繁衍众多,发展成了四大房,即思州房、靖州房、麟州房、播州房。
杨再思的个人简介
杨再思是唐末五代靖州飞山蛮酋长,人称“飞山太公”。其父是杨居本。唐代末期,王室衰徵,天下纷争,满镇割剧,其时叙州(治所在今黔阳县西南黔城)南部一带苗、瑶、侗各民族在潘金盛领导下,逐渐兴旺繁盛,形成一个以飞山(距靖州县城5公里)为中心的飞山蛮集团,后梁时期,马殷占据湖南,称盐王,即楚。潘金盛领飞山蛮和五开(今贵州省黎平县)一带, (2)杨再思据叙州的潭阳、郎溪一带,互为声援,以拒马殷盐王。梁开平五年(911年)马殷遣吕师周经飞袭斩金盛。败势已定,杨率领飞山蛮残部,降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为以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杨再思励精图治,设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并以字派再、政(正)、通、光、昌、胜(晟)、秀(进)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分封制度,从此“飞山蛮”进行兴盛时期。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集,商贾出入,社会安定,马楚政权被宋灭亡后,杨之七子政岩归降宋,并将飞山蛮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展到今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黔阳、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县)。杨再思率领各州的民族归顺朝廷,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侯(“威远侯”碑现收藏于会同),芙济侯,广惠存侯和芙党侯。殁后,湘、桂、黔三省边境人民敬畏,或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祀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杨的忌辰)当地群众常去飞山庙祭奠(1)。
贵州省黎平县历史概况 贵州省黎平县有什么历史概况
1、黎平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南部,东毗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西连黔东南州榕江县、从江县,北接黔东南州锦屏县、剑河县,是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
2、黎平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其中侗族约占全县总人口71%,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因而有“侗乡之都”的美称。黎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政府驻德凤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府城,古城保留完好,有”杉海粮仓油壶”、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等称号。
3、黎平县是中国名茶之乡,截止2012年底,黎平县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0.8万亩。黎平县是中国28个重点林区县和国家11个退耕还林示范县之一,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4、黎平得名源自1322年(元至治二年)设上黎平长官司。黎平府自1413年设置始至1913年废除,有500年的历史。
5、黎平,侗语音译。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黎平境内开始建土司,置福禄永从长官司。元至元中,于里坪寨置上里坪长官司(‘里’,原是侗族人民祭祀的处所)。
6、1283年,置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古州,今黎平罗里)。至治二年(1322年),废除总管府,里坪寨更名黎平寨,上里坪长官司改为上黎平长官司,辖12个长官司,隶属湖广行省思州安抚司(思州,今岑巩),黎平始得名。
7、1385年,废除上黎平长官司,建五开卫指挥司,军政总管,辖15所2屯、14个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废除思州安抚司,设黎平府于黎平寨之官团,隶属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辖潭溪、八舟、古州、曹滴(后废)、洪州泊里、福禄永从、西山阳洞(后废)7个长官司,境内实行军民分治;五开卫辖所、屯,隶属湖广。
8、1434年,并新化府入黎平府,府辖区扩大,为有效管理新辖湖耳、欧阳、新化、龙(隆)里、亮寨、中林验洞、赤溪湳洞7个蛮夷府城驻地由官团迁至五开卫城(五脑寨),府卫同城。
9、1441年,明正统六年,废除福禄永从长官司,设永从县,隶属黎平府。1582年(明万历十年),黎平府改为军民府,兼治五开卫事,知府归沅辰道节制。1600年黎平府隶属湖广行省,1603年复隶属贵州。
10、1725年,楚省的五开、铜鼓二卫改属黎平府。1727年,五开卫改设开泰县,铜鼓卫改设锦屏县,隶属黎平府,改楚省靖州的天柱县属黎平府。
11、1730年,设古州厅同知,属黎平府。
12、1733年,天柱县改隶属镇远府。
13、1913年,原府、州、厅一律改为县,废府设黎平县和洪州分县,改开泰县为锦屏县,属黔东道。
14、1935年,黎平县为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驻地;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同年撤销洪州分县,并入黎平县;二十六年(1937年)以后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5、1950年,黎平县属独山专区,1952年属都匀专区,1956年划归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6、2013年,黎平县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直管县试点。
贵州省黎平县历史概况 贵州省黎平县有什么历史概况
1、黎平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南部,东毗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西连黔东南州榕江县、从江县,北接黔东南州锦屏县、剑河县,是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 2、黎平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其中侗族约占全县总人口71%,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因而有“侗乡之都”的美称。黎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政府驻德凤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府城,古城保留完好,有”杉海粮仓油壶”、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等称号。 3、黎平县是中国名茶之乡,截止2012年底,黎平县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0.8万亩。黎平县是中国28个重点林区县和国家11个退耕还林示范县之一,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4、黎平得名源自1322年(元至治二年)设上黎平长官司。黎平府自1413年设置始至1913年废除,有500年的历史。 5、黎平,侗语音译。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黎平境内开始建土司,置福禄永从长官司。元至元中,于里坪寨置上里坪长官司(‘里’,原是侗族人民祭祀的处所)。 6、1283年,置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古州,今黎平罗里)。至治二年(1322年),废除总管府,里坪寨更名黎平寨,上里坪长官司改为上黎平长官司,辖12个长官司,隶属湖广行省思州安抚司(思州,今岑巩),黎平始得名。 7、1385年,废除上黎平长官司,建五开卫指挥司,军政总管,辖15所2屯、14个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废除思州安抚司,设黎平府于黎平寨之官团,隶属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辖潭溪、八舟、古州、曹滴(后废)、洪州泊里、福禄永从、西山阳洞(后废)7个长官司,境内实行军民分治;五开卫辖所、屯,隶属湖广。 8、1434年,并新化府入黎平府,府辖区扩大,为有效管理新辖湖耳、欧阳、新化、龙(隆)里、亮寨、中林验洞、赤溪湳洞7个蛮夷府城驻地由官团迁至五开卫城(五脑寨),府卫同城。 9、1441年,明正统六年,废除福禄永从长官司,设永从县,隶属黎平府。1582年(明万历十年),黎平府改为军民府,兼治五开卫事,知府归沅辰道节制。1600年黎平府隶属湖广行省,1603年复隶属贵州。 10、1725年,楚省的五开、铜鼓二卫改属黎平府。1727年,五开卫改设开泰县,铜鼓卫改设锦屏县,隶属黎平府,改楚省靖州的天柱县属黎平府。 11、1730年,设古州厅同知,属黎平府。 12、1733年,天柱县改隶属镇远府。 13、1913年,原府、州、厅一律改为县,废府设黎平县和洪州分县,改开泰县为锦屏县,属黔东道。 14、1935年,黎平县为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驻地;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同年撤销洪州分县,并入黎平县;二十六年(1937年)以后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5、1950年,黎平县属独山专区,1952年属都匀专区,1956年划归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6、2013年,黎平县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直管县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