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端

时间:2024-11-07 13:01:16编辑:小早

历史当中真的有茅山派么?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教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教派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近现代道教就纯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为五个派别——积善、经典、丹鼎、符箓、占验。而最有影响的则是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7个大派:

*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天师道、阁皂宗等。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净明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 太一道:金朝时由卫州〔即今河南吸县〕人萧抱珍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该教逐渐归入正一道。
*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
* 武当派:明代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

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系谱共有八十七派,实际上有些只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一派。(据教内所传应为36天教及72地教,总共应108教派。)

道教的历史

起源

道教的起源现存的史料和道教经书中的说法各不相同。《魏书》中认为道教起源于老子;葛洪则认为起源于“二仪未分”之时的“元始天王”(这种说法常常被许多研究者斥之为无稽之谈)。陈撄宁认为道教“远溯黄老,兼综百家”。目前普遍认为道教源於中国古代各地的巫术和鬼神信仰,而后各地巫俗信仰(如鬼道、方仙道等)再与儒、道、释、墨、五行、阴阳等诸家学说相结合创造出各地不同的民间信仰体系。

先秦时期神仙思想对道教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战国时许多地区出现了鼓吹长生不老和不死之药的方士,这成为了道教服食丹药成仙的思想渊源,分别影响了道教丹鼎派外丹和内丹两派的发展。

在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以及谶纬之学的兴起,对道教的产生有很重要的影响,而佛教的传入也加速了道教的产生。而方仙道和黄老道在汉朝的泛滥对道教的产生起了催化的作用。

在东汉,还出现了以修道炼养解释《道德经》的著作《老子想尔注》,这被认为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标志。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早期道教的出现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战国时方仙道的兴起,到西汉谶纬之学的盛行和黄老道的出现,已经开始有类似道教组织的活动存在了。早期道教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现。

东汉末年后五斗米道、太平道等早期道教团体开始兴起,以教团领袖个人魅力,并利用各种咒禁、符籙、禳祓等手段作为解救民间各种问题传布教义的早期道教团体遍布於中国各地。这一时期的道教主要活动于下层社会,并且往往用来作为武装起义的精神号召。

到了三国两晋时期,政府对此问题开始重视。一方面进行镇压;另一方面也加以利用改造。而一部分道教徒也向上层社会靠拢,参与宫廷政治;一部分专门从事修炼;另一部分仍然在民间活动,为农民起义者所利用,例如黄巾起义。

而天师道广泛流传,东晋后期又产生了上清派和灵宝派。葛洪、陆修静、陶弘景、寇谦之等人将重新将散布於各地的道教经典、科仪重新整理,使得道教开始有较为完整的神话体系、科仪,使得道教组织更为完善。尤其在北周,道教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新兴的楼观道也由此大兴,成为直到唐朝以来的最大道派。

道教在南北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更加迅速。因此佛道之间也产生了斗争和融合。这个斗争的标志是顾欢所著《夷夏论》,他站在道教立场上反对佛教。这引起了佛教徒的不满,纷纷撰文进行驳斥。在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也有许多人主张二者互相调和。在这次斗争中,上清派和灵宝派吸取了部分佛教思想,以及佛教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天堂、地狱等理论。而当时佛教也吸取了一些道教的神仙思想等。

道教在南北朝时期还造作了大量的经书,道教经书的分类方法三洞四辅十二类就是这时形成的。这是道观也大量兴建,进而促使了道教戒律的制定。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之时,受到皇室的推崇,道教大兴。隋朝时,茅山宗成为道教的主要派系。元始天尊在此时被奉为最高神灵;道教修炼当中非常重要的“内丹”一词也形成于此时。

而在唐代,由于皇帝姓李,因此尊老子李耳为李氏之祖,并於乾封元年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天宝元年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四子所著之书改称真经。因此时名道辈出,学说各有旨趣而让道教的思想、义理、哲学体系有更加完整的发展,特别是唐末五代初名道士杜光庭将之系统化的整理、归类,促进了道教在之后的传布。此外,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也在这时编纂完成。

但是到了安史之乱后,道教开始相对衰落。虽然唐朝皇帝自始至终奉行崇道政策,但是藩镇割据等变乱还是削弱了道教的发展。到五代十国,虽然战乱频仍,但是还有许多皇帝崇奉道教。道教虽然在这一时期宫观毁坏,道士逃散,经书散失,但是道教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最典型的是茅山宗中衍生出南岳天台派。

宋辽金元时期道教

两宋是道教另一个发展期,历位皇帝皆崇尚道教,真宗亦仿唐代皇帝将赵氏血统与道教神只相结合,宋徽宗更封己为道君皇帝,使道教更为兴盛。另一方面,政府也对道教加强管理,主要是任用道官,赐师号、紫衣,对出家道士进行考试,以保证道教的一定文化素质。

北宋时,由于皇帝的支持,经常做法事,使符箓派系得到了一定发展。

在道教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对道教内丹理论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道教的内丹术在北宋之后成为道教修炼术的主流,道教理论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而外丹术则逐渐走向衰落。

儒释二教思想与道教渐渐融合,“三教归一”的观念开始,得道成仙思想亦由个人幸福的追求变为入世、救世。由於两宋庶民经济发达,各地民间信仰与道教相结合,庶民神只纷纷被道教吸收,产生了新一波的造神热潮。

北宋灭亡后,金朝与南宋形成了以内丹修养为主的全真道,内丹与符箓的结合产生了新的符箓道派。而北宋的宋真宗、宋徽宗更是极端推崇道教。

此外,南宋时期道教则更活跃于民间,并且和南方的巫术相结合,充实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并且形成了三山符箓为代表的符箓道派。

元朝建立后,道教在组织发展上非常兴盛,并且逐渐合流,形成了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道派。全真道的丘处机由于受到皇帝的赏识,全真道得到了新生的发展。但是到了李志常掌教后期,由于元朝统治者袒护佛教,全真道受到严重打击,许多道经被焚毁。

明清时期道教

明清时期,虽然有少数皇帝沈迷於道教,但由於政治因素以及道教更为世俗化之后,使得道教教义无有进展,科仪更为繁杂,道士们多唯利是图,使得士人逐渐轻视。

明朝时,道教派别被官方正式分为正一和全真两大道派。正一道更受到官方的重视。而官方吸取了元朝下层人民利用民间宗教进行起义和道教发展过滥的教训,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道教的管束。

明朝时期的道教对文化思想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出现了以转写鬼神故事为主题的神魔小说。

进入清朝以后,道教的发展开始衰落,理论上的发展趋于停滞,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开始减弱。

民国时期道教

鸦片战争以后,道教发展每况愈下,宫观、道士数量急剧减少。而且由于统治者对道教重视程度的降低,迫使道教向民间发展,许多研究者认为义和团运动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此外,庙会活动热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道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6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受到很大的冲击。正一道被取缔,全真道的道士被强迫还俗。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逐渐恢复。


北宋有哪些高道对道教理论做出了贡献

张伯端(987-1082),著《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悟真篇》,主张先命后性,由道入禅。《历代真仙高道传》通过各种道书史书上的记载,按时期写了高道传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北宋主要就是张伯端对理论做出的贡献大一点。其他道教相关人士一定会做出贡献,一方面是不系统,另一方面可能资料遗失,无法完全确认其他高道的理论贡献。

上一篇:胡天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