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三无”指的是什么?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中国佛教禅宗中慧能倡导的南宗禅的主要宗旨。慧能的《坛经》实际上就可以用这三句话进行概括。 “无念”一词,在佛教其他经典中偶尔也用,集中加以发挥的则是《大乘起信论》。它将“无念”当作心本体和最高境界的同义语,用以突出心的本来不动的静态。“无念为宗”这一原则的确立,最早见于《神会语录》。其中有曰:“无念者,无何法?是念者,念何法?”答曰:“无者,无有二法;念者,唯念真如。……所言念者,是真如之用;真如者,即是念之体。以是义故,立无念为宗。”在《坛经》看来,所谓“无念”,就是“于念而不念”,具体地说,就是“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所以,所谓“无念”绝不是要人不对世界万物进行认识,不是要人在现实世界的万物中停止一切认识活动,而是要人面对世俗世界而不受制于世俗世界,认识外在境界但却不对外境产生爱着,不为外境所牵制,从而杜绝一切主观的愿望与执著,真正作到身处万物之中,而心不为所动。但这种认识,绝不是一般世俗意义上的主观分别。禅宗认为,一切现象世界都是空的,一切万物皆由心而起,为意念所造。如果有了主观分别,万物就是有(存在)了。因此,人要想从世俗世界中超越而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多余的世俗的意念活动,对外界事物不作任何多余的世俗的主观分别。只要做到这一点,才能达到真正的涅槃解脱。所以“无念”虽说不是百维不思,念念除尽,却也不是放任主观的分别活动。如果一定要泯绝一切思维活动,那就是“修定住空”,从被“有”系缚,变成为被“空”系缚,也就又有所执著了。而如果听从于世俗的主观分别,则又是落入世俗的认识活动之中,不能解脱。所以,“无念”是要人在认识活动中保持一种超越的精神,不为外物所累。对此《坛经》解释说:“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这就是说,“无念”又是“真如”本体的别称,表明了真如本性的特性。故,所谓“无念”就又是“有念”,是唯以“真如”为念,是“自性起念”。这样的“念”,虽能见闻觉知一切万物,而自性清净自在。这才是真正的“无念”才是修行成佛的正确途径。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1cba3010007x7.html) - 何谓“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_小菲_新浪博客 “无念”理论的前提在于“无相”。“相”本来指事物的形状、性质等。佛教的“相”,大可以指宇宙万有,小可以指具体事物的具体特征。佛教认为,事物的“相”是由心造成的,只有摆脱了这些“相”,才能认识到宇宙万物的真实本体,即真如实相。是我们无法用眼看到的,也是我们无法用语言加以描述的,只能用心来体会。而心之所以能体会真如实相,恰恰在于其心不受世俗之“相”所制约。所以,离一切相即佛。“无相”,也是神会根据《金刚经》经常发挥使用的概念,但“无相为体”,则是《坛经》最先提出来的。关于“无相为体”《坛经》解释说:“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这里的“无相”,也是用来说明心本体的寂然清净的状态,也就是说,真心之体,远离一切世俗之“相”,自性清净,但《坛经》并没有把“无相”局限于对心本体的解释上,而是着重于它的应用。它对一切修行方式,统统加上了“无相”的限定词,如“无相戒”、“无相忏悔”、“无相三归依戒”、“无相偈”等,就是这种应用的表现。 “无住”的概念也多为神会所用。“住”,本指事物形成后持续而来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佛教认为,万法无常,一切事物皆在生灭变化之中不停流转,世界上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事物也没有独立自性,因此肯定或否定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是住。人的认识,同样不应停止在固定的名词概念上,以为是事物的本质。如果心有所停止,固定在某一事物上,同样也是“住”。所以“无住”就是心无所执著,无所取舍,没有特定的认识趋向。换句话说,所谓“无住”,就是要保持“心动”的状态。《金刚经》说:“应无所住生其心。”能作到心无所住,就是佛之智慧。“无住为本”的概念出自《维摩诘经》,其中所说的“无住”,就是“心动”的意思。《坛经》挡受了这种观点。认为“无住”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将这种思想运用到修为上来,就是要求修行者在每一时刻,于一切法心上无所住,如果一念有住,则念就是要求修行者在每一时刻,于一切法上心无所住。如果一念有住,则念念有住,即是系缚。相反,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就是远离了一切系缚。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三者可以归结为一。对客体而言,“无念”就是“无相”,就是离相;对主体来讲,“无念”就是“无住”,就是起心。“无念”,从本体上来说就是“实相”,从解脱论上来看,就是“涅槃”。从认识论上来说,就是取消人的世俗的认识活动。在大乘佛教中,“无念”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般若经》、《大智度论》、《维摩诘经》等重要的大乘佛教经典中,对无念都有论述,佛教的各家各派,也都不同程度地宣讲“无住”、“无念”、“无相”。但到了慧能,他所说的“无念”就有了另外的含义。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慧能革新了佛教禅法,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无拘无束,活泼自由的,从而开辟了禅修的新路。
名词解释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的的排除)。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总是在感知着、记忆着、思考着、想象着或体验着什么。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而要获得对事物的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关的对象。
坛经原文及译文
近代慧能的《六祖坛经》原文及译文如下:《坛经·机缘品》其三原文: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馀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译文:僧人智通,寿州安丰人。他开始看的是《楞伽经》,大约读了一千多遍,却没有理解“三身”和“四智”,因此拜见惠能大师,请求讲解经文妙谛。大师说:“所谓‘三身’,第一是清净的法身,是你的本性;第二是圆满的报身,是你的智慧;第三是千百亿化身,是你的行为。如果离开你的本性而来谈‘三身’,就叫有身无智;如果领悟‘三身’并没有它自己的本性,就叫四智菩提。”“听我念一首偈语: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智通又问道:“‘四智’的妙义,我可以听听吗?”大师说:“既然已经领悟了‘三身’,自然就懂‘四智’了,还问什么呢?如果离开‘三身’,另外再谈‘四智’,这就叫有智无身,这种所谓有智,其实还是无智。”大师接着又念诵了一首偈语:“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智通立刻领悟了本性的智慧,也念了一首偈语呈献给大师:“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坛经·机缘品》作品赏析在禅宗的“灯录”里,机缘有其独特的意义。“机”是指那些来参学的人各人的程度不一样,学问背境不一样,根性的利钝不一样。而教师则要根据各人不同的情况善于接引,两者一扣,就是“机”。两人想见投机不投机,大约就有这个意味。投了机,合了缘,参学的人达到了目的,教师也完成了任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有缘”,所以叫“机缘”。机缘品特别重要,不弄懂这一品,以后你看《五灯会元》一类的书就没有办法。你若懂了这一品,你再看祖师们的机锋转语,行棒行唱等种种作略,就不会茫然了。在这一品中,你看六祖用了哪些方便接引了哪些不同根器的人,同时我们也可以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机”,应该遇什么样的缘。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应怎样用功。这一品的内容较多,或许某一机缘的情形与你相近,你就可以看看他们是怎样开悟的,六祖大师又是怎样教授他们的。这里面涉及到禅宗真正修持的问题,涉及到禅宗内师徒之间授受关系和方法的问题。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坛经
坛经原文及译文
坛经原文很多,今天就截取片段去解读。前言中国思想史概要在这样一个非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中国社会转型最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都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当中,我们都为国家做了事情,也为自己做的事情,但折腾很大。今天中华民族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精神家园。我们从一个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每一个民族都要找到自己安心立命的根本,西方人如何安心?靠对上帝的信仰,以对上帝的信仰来立心。那么中国人如何安心?就靠我们自己这个心,以本心立命,这是中华民族跟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和王德峰教授一起解读,他的解读是中国最好的。除了中华民族之外,你看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其他民族,无一不是依靠宗教的。西方是基督教为主;阿拉伯世界是伊斯兰教为主;印度现在不是佛教,是印度教;非洲都有部落宗教。总而言之,无一不以宗教来立他们的信仰,只有一个民族不是靠宗教的,靠的是哲学。(可以说靠的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