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ppt

时间:2024-11-01 22:15:28编辑:小早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用什么顺序写的?

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作者:魏格纳(1880-1930)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世纪以前,人们尚未开始系统地研究地球整体的地质构造,对海洋与大陆是否变动,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1910年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

谁能给我提供一个中国地图的PPT模板 可以修改的那种

中国移动人力资源部工作汇报PPT模板迅雷下载地址: http://58.61.34.206/down?cid=FD4CAFF14BA43DE271694E19BB183DBA53B2D0C5&t=3&fmt=-更多中国移动PPT模板迅雷下载见: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4%B8%AD%E5%9B%BD%E7%A7%BB%E5%8A%A8%20PPT&restype=-1&id=10000002&ty=0 http://www.zzsky.cn/template/ http://sc.chinaz.com/html/webtemplets/downpage/1122519142.htm http://china-ppt.cn/ 就勒了。。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作者的资料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2?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接着,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四、相关链接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大陆漂移说 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语文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观察、读文,相互印证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四、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1、《黄冈》第8课   2、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产生奇想   寻找证据 引起震动   【教后反思】   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上完课作如下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但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2   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主要是通过魏格纳因为观察世界地图而发现了大陆漂移说。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要善于观察,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科学真理就在我们身边。   这篇课文的学习我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将了魏格纳是如何有这个发现的,以及从魏格纳身上我们学会了哪些品质。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我怎么讲也不能将文章讲透,讲得学生无论从内容还是中心思想上面都理解透。但是,这是一篇选读课文,道理上,我只要上一个课时就行,可是为什么我上了两个课时还不够呢?那么这种选读课文,我究竟要怎么教呢?对此,我查阅资料,也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学会了很多。    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3到4年级学生要“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选的课文不必要像精度课文讲得那么详细,要不就不能分选读和精读,所以对于这一类的课文,只要掌握课文中要认、写的生字词,粗知课文大意即可。    二、 怎样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呢?我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从他们那里得知,对于这样的课文,可以提出一、两个大问题让学生思考,将这个大问题答出即可。例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只要提出: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学说?即可,学生只要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然后再稍作小结,这篇课文就可以结束。    三、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让学生学会通过工具书理解课文生字词和难理解的词语,扫清课文阅读障碍。现在四(4)班和四(3)班的学生都没有课前预习和自学的习惯,所以要对他们有一些硬性的规定,学新课文之前一定要对照字典或者《小学教材全解》来理解课文中生字词。   以后的教学中,要分清新课标教学大纲,不做无用功。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四、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教学课件    五。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4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观察、读文,相互印证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四、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1、《黄冈》第8课   2、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产生奇想   寻找证据 引起震动   【教后反思】   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 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再读 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6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习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① 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自由读指读)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下(指读)老师从你身上学到了,原来生字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你是怎么读出感情的呢?我们也学着试试(齐读)   ② 请同学看“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老师这有一段相关的介绍。出示介绍   ③ 聪明的孩子最会发现,从最后一行这2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静”的词吗?(学生自由说)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静”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词。(齐读)   寂静 宁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   ①老师这有介绍魏格纳的资料   出示: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   ②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也有对魏格纳及他所取得成就的介绍。(出示最后一段抹红震动)震动什么意思?他的什么发现震动地质学界?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什么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 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 请同学自由练习,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 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进行了比较。”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近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 。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指板书)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