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4-10-31 09:09:38编辑:小早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篇

【篇一】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燕子》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第四自然段写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行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课文插图意境优美,有利于配合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训练。   二、教学设想   全文分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解决初读与精读的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品读课文的一、三、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通过赏画品味第二自然段,指导背诵,最后写生字,做练习,课外拓展。   由于课文一、三、四自然段都是直接写燕子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采用变序教学法进行教学。   读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画一画燕子的外形,然后按顺序、分部位说说小燕子的外形特点,最后通过朗读来体会小燕子的活泼机灵。   读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都让学生边读边想,燕子是怎样为春光增添生趣的。学习第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议一议燕子的动作“斜着身子”、“掠过”、“横掠”、“沾”等,领悟燕子飞行时的轻快、灵活,通过画图,引导学生理解“晕”的意思,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欣赏。第四自然段图文结合,视听结合,以读代讲,在读中想象燕子与春天的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理解“五线谱”、“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的比喻意义,领悟课文“意”、“像”结合的恰当与巧妙。   三、教学体会 【篇二】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太阳》这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太阳的常识:离地球有多远,它有多大,多热。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太阳的大小,太阳的热度;第二部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一下几方面教的:   1、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找出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一段一意,段首概括的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抓住课文中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文第一段为了讲清楚太阳的三大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来说明,给学生的感觉是一目了然。但是为什么要引用传说,就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了解了学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再比如说,太阳很大,会发光,会发热。为什么又提到了地球和钢铁呢?这就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教了课文,又学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3、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制作了课件,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先自读课文几遍,有个别学生可先背诵课文。自学完以后,能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加注在书上。按照分门别类的方法把全文分为两大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这样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从整体上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子了解这样意思,再进行归纳合并,总结每一段的写作方法,掌握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举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比喻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练、明晰、具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太阳与雨、雪、风形成过程的关系时,制作了课件。利用幻灯放影像。学生一看就明白了风、雨、雪形成的过程。知道太阳和气候的关系确实很密切,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经验,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一是了解太阳的三大特点,二是使学生知道太阳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即能力目标。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好坏,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教师在课堂45分钟内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怎样,学生能不能按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都能合理运用,该讲的就讲,不该讲的少讲,甚至不讲。在自己预先想好的导学提问的指导下,启发让学生思维,用板书直观地再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始终让学生手脑并用,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篇三】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荷花》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荷花》,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分析内容   《荷花》这篇文章描写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学生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我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为:   1、会认3个生字,学会写草字头的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清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衣裳、翩翩起舞”等词语。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方法写荷花和荷叶,并学习运用“有的……有的……”仿写片段。背诵第二自然段。   3、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描写的细腻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好在哪里。   2、理解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感受荷花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读写结合,充分利用信息仅技术资源。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依据教学思路我诊断出四个整合点。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谜语创设情景   教学这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入猜谜语这个环节,根据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荷花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进入新课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荷花的美。   (二提出关键字词在文中的作用   我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抓住重点词语来感受荷叶和荷花的美。   1、理解“挨挨挤挤”,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恰当,以及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   2、体会“冒”的妙处。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   师:在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时,利用书上插图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应的荷花,图文并茂,直观理解作者的用词。   2、以填空的形式指导背诵,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学生对优美词的积累内化。   3、出示几幅图片,选择其中一种进行仿写,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3、荷花   闻到:清香   看到:荷花——姿态多样   荷叶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篇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一所民族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这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体现了学校团结的氛围,反映了学校的欢乐、祥和气氛。课文中就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本文对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作了提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即好像看到了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向国旗敬礼。   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使人感到钟声悠悠不绝,影子绵绵萦绕,这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   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作什么?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3、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说教学重难点: 【篇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六册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意图、教学效果预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以“春、夏、秋、冬”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迷人景色,总结出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感受风景名胜的美丽,体会作者蕴于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这篇课文是这一重点的典型范文,之前已经有《江南水乡——周庄》一课作了铺垫,在本文中又有许多句子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可以进行充分的体会。   3、教学目的   ①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感受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特有的美;   ②准确理解描写四季美景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各个季节景色特点观察的方法;   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学法: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比较法、发现法与探究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三、教学设计意图:   (一)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意图: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在“春、夏、秋、冬”各部分教学中,我将用配有相应文字的精美图片展现小兴安岭的美景。这样,在图文对照下,吸引学生注意力,直观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主动学习,有所感慨;直接展示教学难点,主导学生对重难点词句形象地理解,体会句子的生动描写,进而满怀喜爱之情,有所抒发。   比如:学生欣赏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之后,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有所感慨,就适时地让学生谈出自己美的感受——这其中就蕴含着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训。紧接着,顺势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声情并茂中反复揣摩领会。由此,水到渠成,深刻理解了词句的准确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的方式也实现了全面革新。   2、突破重点、难点   当教学中的知识要点、关键词句需要理解,而学生“若有所悟”又“启而不发”时,我将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图文对照形象地理解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小鹿在小溪边欣赏自己的倒影”夏天“森林浸于晨雾、像利箭般的金光”;秋天“松柏更苍翠、落叶飞舞”;冬天“雪花飞舞、西北风呼呼”所描绘的种种景象和词句中准确用词的生动含义。   3、情感熏陶,审美鉴赏   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应用突破了时间、空间、事物变化发展以及人类感官局限,创设了情境。真实的景象,引人入胜的画面,使学生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丽情境中,大大充实、拓展了教育信息的表现力。   我将一次又一次借用如画的美景吸引学生,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妙景象,体会用词准确。并机动地安排了拓展欣赏环节,充分展现小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情感熏陶、审美鉴赏的教材。文中的情感、意境有时是难以完全言传的。美不是抽象的,美育是感性的,它总伴随着生动的形象出现。如果学生能看到小兴安岭的真实画面,他们会惊讶,会陶醉,为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而有所感慨,而有所抒发。这种审美感知力正是审美的核心。   (二)关于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意图:   1、激趣导入   我将在一课时教学生字和文章的开头部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第二课时教学的一开始,展示精美图片(播放视频,师配乐朗诵)来联系一课时,声情并茂导入新课,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2、精读文本,体会四季美   (1)精读一段,授予学法   开课后,展开二课时的训练点:先按照“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其中一个季节,即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这个季节美,它的美都体现在什么地方?勾画出来,然后找出你认为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谈体会,再感情朗读,最后下结本段学习方法(读——想美在哪些地方、画——描写的景物、找——写得生动准确的词语、句子、析——好在哪里、读——感情朗读),这样教学的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怎样读懂一段写景的文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句子的生动描写。   (2)自主选择、自主学习   再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去自学描写其他几个季节的段落,培养自学能力,体现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自读自悟、自感自言,同时也是在检验学生掌握技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的学法训练,并应用于自学实践,使学学法到用学法有机地联系,并使教学步骤更显层次,使学生学有所得,体现了一种能力的训练培养。   3、总结全文、领悟升华   在教学最后,我将利用末尾自然段总结,简明扼要地给本课教学画上完美的句号。(课件再次出示小兴安岭四季美景)   4、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若有剩余时间,“学生导游”将给学生进一步留下深刻难忘的回忆。   (三)关于板书设计意图:   (a)体现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   (b)体现各部分重点。   (c)强调本文以“树”为主线来展示小兴安岭绚丽多彩的画面。   四、教学效果预计:   我想,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通过图文结合的生动画面,我相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在“认知、情感、技能”这几方面,既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多种能力得到训练培养,切实体会到了字里行间的准确描写,达到动之以情、理解认识、想象激情、情不自禁、真情流露,在朗读中抒情的完美效果! 【篇三】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设计理念。   二、说对教材的解读。   三、说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本文脉络清晰,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遵循删繁就简抓本位的原则,依据教材和低年级语文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奇怪、严严实实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据新课标要求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读懂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是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抓住对话来体会李四光的思考是层层深入的,李四光的问题是很有逻辑性的,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十分重要,据新课标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   2、说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渗透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法指导,整体把握、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等方法,悟出效,激活思,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我以第一课时为例来谈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直接揭题,质疑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针对学生的质疑,总结有价值的问题: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帮助教师把握学情,然后以学生的自主提问组织教学程序,以学定教,围绕这样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自主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陨等字音难点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新课标中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这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也是需要我们在平时扎扎实实训练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比较繁琐和片面,此时我将逐步引导学生概括:主要人物是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上一篇:采暖炉加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