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盘绣的历史源流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与国内其他相比,青海的土族刺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对一名土族女子来说,刺绣是她们一生中的必修功课。土族女子出嫁前,首先要在娘家办一个土族刺绣个人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还要在婆家利用新婚庆典之机,给婆家人、庄邻和亲戚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绣品,并向婆家亲人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如此岁月历经上千年,形成了土族刺绣特有的气质。1700年前,在青海广袤辽远的土地上,活跃着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王国——吐谷浑。吐谷浑部族是游牧在我国辽宁省彰武、铁岭等地的鲜卑族后裔,因为部落同族的纠纷,吐谷浑被迫西迁来到了青海。从遥远的辽东来到青海后,吐谷浑曾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在南至昂城(今四川阿坝)、龙涸(今四川松潘),西到白兰(今果洛扎陵湖、鄂陵湖)的广大区域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这一点,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均得到了印证。 吐谷浑存国350年。似乎历史真的要印证“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一度叱咤风云的宏大帝国,终于在公元663年被吐蕃所灭。吐谷浑土崩瓦解,吐谷浑创造的文明却没有消亡。不少学者认为,生活在我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的土族就是吐谷浑的后裔。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鲍义志曾撰文说:“公元七世纪,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后,一部分吐谷浑人东迁并融入汉族,一部分则降服于吐蕃,并融入藏族,而留居在祁连山、浩门河流域和河湟流域的吐谷浑人,便是土族的先民。”土族共有近二十万人,今天他们主要生活在我省大通、互助、乐都、民和、同仁和甘肃省的天祝等地,他们的生活方式依旧保留着吐谷浑的古朴遗风,而盘绣正是这种遗风最为显著的体现。保广元先生是我省著名的土族民俗研究专家。他说,1984年,在我省柴达木盆地出土的吐谷浑时期的丝织品上的几何图案,和今天土族盘绣常见的几何图案如出一辙,这或许就是吐谷浑和土族血脉相承的一个物证。2002年,在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地区出土了一副吐谷浑时期的彩绘棺椁,其所表现的三杯酒的敬酒风俗,依然被土族所保留。
土族盘绣的介绍
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2006年5月20日,土族盘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