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镇大捷

时间:2024-10-29 14:45:44编辑:小早

太平军大战三河

太平军大战三河1858年11月,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连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后,兵锋直抵庐州南面三河镇,准备攻取城池,而后担任即将到来的安徽巡抚一职。陈玉成、李秀成、张乐行、龚得树、任化邦等骁将聚集10余万兵马,从庐州、金牛镇、白石山、桐城杀来,全面合围湘军。按理说,李续宾应该赶尽撤退,免得被“包饺子”,但他屡次拒绝部下建议,执意要进行决战,绝地反杀。结果,10余万太平军、“捻军”将6000湘军老兵分割包围,激战2天2夜后,包括李续宾在内的6000精锐老兵全部阵亡,此为晚清史上著名的三河之战,6000湘军老兵大战10余万兵马,无异于以卵击石。李续宾过于自信,只能吞下这苦果,陈玉成、李秀成则因此次战斗而名扬天下,成为新将星,说曾国藩是三河之战最大赢家,就很有必要来了解下湘军之情况,否则这问题无法说清,也没说服力。湘军,顾名思义就是晚清时期的“湖南军队”,但只能说是以湖南为主,并不是说全部是湖南人,如塔齐布是旗人、多隆阿是旗人、鲍超是四川人、骆秉章还是广东人,此外,湘军也不是曾国藩一人的军队,大伙没有义务要听从他指挥、调动。为何如此说呢?湘军是私人军队,是将官自己招募而来,而不是曾国藩送给,凭啥指挥别人呢?湘军派系林立,曾国藩只是其一,麾下直属部队主要是两支:曾国荃“吉字营”、彭玉麟长江水师,其余力量不是很强大,可忽略不计。骆秉章、胡林翼、罗泽南、江忠源等所编练的军队,并不归曾国藩管,且清朝也不给他这权力要知道,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摧毁前,清朝可是十分冷落曾国藩,只是想让他充当炮灰,连巡抚职都不给。从绝对隶属关系上来讲,九帅曾国荃“吉字营”,彭玉麟麾下长江水师,是曾国藩随时随地可以调动的。那么,三河之战中,损失的这6000精锐老兵究竟是谁的呢?李续宾麾下湘军应该是8000,其中2000中途屯驻各地,6000兵马杀到三河镇郊外,从隶属关系上讲,李续宾麾下湘军是罗泽南的,也是第一支公开打出“湘军”而不是“湘勇”旗号的军队。罗泽南编练湘军之时间要早于曾国藩,因两者是朋友关系,罗泽南才带兵前来协助,但曾国藩不能插手内部营官人选,这也是事实,1856年夏,罗泽南在武昌城下被韦俊击毙,所部由李续宾指挥,上司则是胡林翼、官文。其实,罗泽南多数时间都是追随胡林翼混,在许多作战策略上也是支持胡林翼,两者组建成一个小集团,胡林翼,号称湘军“奶爸”,湘军之萧何,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统帅,军政能力碾压曾国藩,若不是英年早逝,主持近代洋务运动的肯定就是他。也许晚清历史也就此改变。胡林翼是官场老手,在湖北巡抚任上能让湖广总督官文这满洲正白旗贵族服服帖帖;督抚同城办公,不但相安无事,还密切合作,这在清朝历史上都是罕见。此外,胡林翼还精通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可谓是综合型人才,王闿运在《湘军志》中评价他:“中兴之业,实基自胡”,说他是中兴名臣之首,按照一些学者所言,胡林翼一直都听曾国藩的话;胡林翼主持军务时,都是按照曾国藩之旨意办事。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胡林翼对军队之控制非常严格,绝对不允许出现两个权力中心,他麾下的将士不可能听曾国藩。胡林翼攻打武昌期间,石达开大军横扫江西,将曾国藩围困在南昌孤城,局势万分危急,曾国藩让胡林翼率军南下救援,且是联合江西巡抚文俊上奏咸丰:“救援江右之急,鄂省可暂缓”。胡林翼呢?直接拒绝:“围攻武昌不可功败垂成”,追随胡林翼作战的罗泽南也表示:“湘勇撤去,则润之中丞之兵单面,不能独立于南岸,不特前功尽弃,其祸殆有不可知者”,完全支持胡林翼,也拒绝援助江西。如此,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罗山想自立”,对其也是相当不满。此外,杨载福与彭玉麟争夺长江水师领导权,胡林翼直接调开彭玉麟,让其去江西鄱阳湖带兵。曾国藩让亲信吴坤修协助胡林翼作战,却因所部纪律糟糕,胡林翼直接大骂:“此乃奸臣,不准入鄂”,将其赶回江西,压根就不给曾国藩面子。后来,曾国藩复出时,想要李续宾追随自己,也是被拒绝,如此,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罗山想自立”,对其也是相当不满,此外,杨载福与彭玉麟争夺长江水师领导权,胡林翼直接调开彭玉麟,让其去江西鄱阳湖带兵。曾国藩让亲信吴坤修协助胡林翼作战,却因所部纪律糟糕,胡林翼直接大骂:“此乃奸臣,不准入鄂”,将其赶回江西,压根就不给曾国藩面子, 后来,曾国藩复出时,想要李续宾追随自己,也是被拒绝。多隆阿麾下万余马队也听从胡林翼调遣,所以,安庆会战时,主力还是胡林翼系,且会战是他来主持,而不是曾国藩,安庆会战后,胡林翼病逝,多隆阿被曾氏兄弟排挤出局,去了西北混,如此。鲍超独木难支,也就只能听从曾氏号令了,所以,曾国藩才是三河之战的最大人生赢家,虽然他失去了弟弟曾国华,但却给曾氏部队(吉字营)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

太平军为什么会打赢三河大捷

太平军为什么会打赢三河大捷 1856年夏天,伴随着太平军攻入清江南大营的轰鸣,太平天国崛起于两广的反叛政权也迎来了“国势”的顶点。但与此同时,太平天国高层也胜利冲昏了头脑,造成了太平天国诸王互相攻击的内讧惨剧。这场内乱最终因洪对大部分“当事人”的“清洗”和翼王石达开部的上京“勤王”而暂时平息,但太平天国也因此恢复了活力。不久,唯一的“首义诸王”翼王石达开经不住洪秀全的猜忌,率领总部“从京西征”。使这个政权更加虚弱了。而此时,在清政府军政要员的号召下,湘军司令率领曾国藩再次出山,策划围剿“长毛”,即太平军。为了达到在短时间内消灭太平天国政权的目的。曾任命自己的得意门生李续宾指挥东征湘君主力。李先生显然没有辜负这一期望,不仅协助湖北清军攻破赣北重镇九江,而且歼灭了近两万名有战斗经验的太平军精锐。为了扩大战果,傲慢的李继宾稍事休养后,立即率军深入皖中,企图用尖刀刺向太平天国的心脏。但李的这一招险棋显然并不“大获成功”,而是在孤军深入中被太平军歼灭在三河地区。动荡不安的“天国”也因这次胜利而暂时转为危笃,并沉寂了6年。先说说皖中地区太平军的防御力是如何发挥的。安徽中部作为能为南京屏障和太平军提供丰富钱粮的优势条件受到天堂高层的重视。此后,天国的内讧和接踵而至的“翼王出走”,大大削弱了这一带的防御力量,但洪秀全等人仍然费尽心思经营这一带,除了驻扎着为数不多但战斗力极强的部队外,太平军历来以擅守著称,非常善于构筑一定技术含量的防御工事。这使太平天国的三河守军更加强大。因此清军从此地区的突破显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李续宾将兵锋直指皖中重镇庐州(即合肥)的同时,太平军在自身守备力量有限的前提下还派出了小股的机动部队运动至外线进行骚扰与阻滞,也为其后方的防御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在李续宾所部直接进攻皖中枢纽三河镇的时刻,太平军还专门在镇外布置了土墙配配备以防守部队以实现互为声援的防御。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湘军的进攻锋芒形成了减弱的作用。在后来太平军援兵开到后,守军更是在吴定规的指挥下积极出击为援兵分担压力,皖中地区的太平军防御部队这番努力可算是“满分配合”了。可是毕竟其兵力有限(又是分散防守),所以战争胜利的希望还是被寄托在了其援兵身上。英王陈玉成可算是太平军中的风云人物了,其十二岁参军,在西征军进攻武昌时第一个杀上城头,而在后来太平军第一次攻破江南大营之役中,其凭借着孤身一人驾一小舟杀入被重重围困的镇江城送信从而使太平军里应外合大破清军的赫赫战功,在太平军经历内讧元气大伤的情况下,更是成为了太平天国不可缺少的中流砥柱。在其得知安徽中部(也是其大本营)被围后,其除第一时间率轻骑赶回皖中并布置部队包抄清军后路外,又向李秀成等部及时送出了“求救信息”,而其及时有效的部署调动也在无声无息中使三河地区的太平军与清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逆转。虽然说后来所传的10万太平军对战七千清军略有夸张之处。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兵法精髓,英王陈玉成也算是参透其中一多半了。在陈玉成所统率的一部开抵战场之后,湘军李续宾部也察觉到了太平军援兵进入战场的动向。其当即布置“六营人马”积极出击对陈玉成部发起反冲锋。而陈玉成部此时主力因时间仓促等原因尚未拧成一个拳头,再加上太平军所部同进犯清军相比在作战经验积累与武器配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刚到达不久即陷入同清军打援部队的僵持中,英王的“口袋阵”极有可能功亏一篑,但就这千钧一发之际,李秀成所部也顺势到达了战场,并在浓雾掩护下发动了攻击。三河守军也倾巢出动,李续宾所部终在“三方联合打击”的压力下(清湖广总督官文曾得到李续宾求救文书,但却置之不理)全军覆没。太平天国也因此而转危为安。如果说李续宾是一只骆驼的话,那么李秀成作为压垮其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就丝毫不为过了。

上一篇:06-2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