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将的斗将特点
到此为止,历史上战阵单挑的战例介绍告一段落。可以看出,真实历史上的阵前斗将厮杀,实比演义中的夸张描写还要凶险。根据以上的介绍,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临阵单挑往往靠的是一鼓作气,一击得手。厮杀中很少有演义里所描述的那样,你来我往,杀他个几十回合,甚至数百回合。正史中提到的厮杀,很少有超过三个回合的。这就如武林高手过招,在金庸的小说里,华山论剑可以比个几天几夜不见分晓。在古龙的作品里,高手之间往往一两招便分出高下。世间如果真有武林世界的话,古龙的描述也许更接近现实。冷兵器时代的搏杀,容易令人想起欧洲古代的一种搏击方式,搏击双方持长长的木质兵器,骑马快速互相冲锋,二马相交互,猛然出手,必有一人会被击落。力大者,准头好的,往往是获胜者。中国古代的战阵斗将也许与此类似。程咬金前三招天下罕逢敌手,在评书和戏曲中却成了一个搞笑明星。历史上如果程咬金真有威力强大的三板斧,那么他一定是一位令人生畏的万人敌(历史上的程咬金使的是槊)。其次,投射式兵器在厮杀中有很好的效果。上文中,楼烦,潞州小将,庞德,可悉陵,蔡佑,斛律光等人都是靠精良的箭术获得了胜利。当然,战场上对箭术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射的准,又要射的狠。中国古代的铠甲不像欧洲的铠甲那样有护脸部分,因而面部就容易成为对方的攻击目标。《三国演义》里关羽战长沙的故事中,真正的胜利者应该是老将黄忠。黄忠能将关羽头盔上的簪缨射下,射中面部自不是难事。可见黄忠实是对关羽手下留情了的。第三,上述战阵斗将的战例中活捉敌方将领的比例高的惊人,例如,公子友擒莒挐,邓羌和吕光擒张蚝,平先勇夺陈安大矛,侯莫陈崇擒万俟丑奴,尉迟敬德与高甑生、梁建方力擒王琬,薛仁贵活捉高丽神射将军,周德威擒单廷圭和陈夜叉,李存孝力擒邓季筠,以及明末黄得功生擒张献忠部下“无敌将军”,等等。看来马上生擒敌方将领并非单是演义、戏曲中的渲染编造,正史中也屡有发生。从胜利方来看,活捉对方需要有极大的勇气、高超的武艺,以及对时机的把握。从被活捉一方来看,很多时候还没怎么打就被对方生擒,这说明在马上高速行进中作战,动作幅度大,动作也容易变形,所以较易产生失误。一不留神,就给对方拿住了,浑身功夫便再也使不出来。上文中的各种战例中,秦汉时期的战阵斗将在正史中描述很少,而秦汉时期偏偏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最高水平时期,后世中难得一见象秦灭六国、汉击匈奴那样的经典战役。这是因为,秦汉时期较多发生大规模作战,战争规模越大,战略战术、集团性的作战方式成为首要致胜因素,个人武力的作用就越小。相反,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战阵斗将的比例最高,而这一时期,乱战、混战、无准备之战发生的相当频繁,因而主将的个人武力就会发挥较大作用。唐朝李靖说过,前代战争往往是“以少术胜无术”。指的就是这一时期。可见这一时期,能近身搏战的猛将虽多,能名垂青史的名将却并不多。唐朝则集两方面之长,既有秦叔宝、尉迟敬德、薛仁贵这样的猛将,另一方面,军事指挥水平、战争水准也很高。宋朝不乏能力战者,但其军队的战略战术水平历来弱于辽、金、元等朝。至于明朝,虽有刘誔那样的大刀猛将,在八旗军精良的骑射术面前,仍一败涂地,战死于萨尔浒战场。主将乃军中之宝,是军队指挥系统的首脑。主将一失,三军尽墨,所以全军上下必须要全力保护主将的安全。主将阵亡,必然导致军队指挥系统的失灵,全军的崩溃也自是在意料之中。自古以来这种例子实在数不胜数。所以古代主将参与的战阵斗将在真实的历史中发生的并不普遍。赵翼、王士禛二位先生搜尽前代史籍,才找到数十个例子,今日被刘郎添油加醋着力渲染一番。各位权当茶余饭后之谈资,姑妄听之,姑妄听之
斗将的概念
《兵筹类要》中称,“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此为战阵斗将的定义。历来各类稗史、小说、笔记中记载了很多战将单挑厮杀的场面,然而正史中却记载寥寥。野史轶闻不足为信。即使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军队的战斗力和将领的指挥才能,而不在于主将的“匹夫之勇”。《孙子兵法》说,为将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项基本素质,其中并无“力大”、“能打”等指标要求。白起不见得武艺高强,也能把四十万赵军“尽坑之”。韩信怯于私斗,甘受胯下之辱,日后却助刘邦打下了汉家天下。至于卫青、周瑜、李靖辈,均非好勇斗狠之人,却丝毫不负古之名将的美名。
在古代打仗前真的存在“斗将”这种现象吗?
存在,在中国古代,确实有在两军阵前让武将进行“斗将”单挑这种现象存在。这样的单挑当人会很少,但是,会对战斗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是非常有必要存在的,主要是为了鼓舞士兵们的拾起。 在《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历史小说会中,经常有两军对垒时主将出马进行单挑,单挑胜利的一方就取得胜利,追杀战败的一方。在三国时,曾经吕布约战郭泗,孙策也单挑过太史慈,历史上确有此事。虽然在历史上,不可能这样简单的进行“斗将”。“斗将”就是主将单挑,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只不过那个时候是叫“致师”,致师最主要的目的是打击敌方士气,春秋时期,打仗前双方常常会派出地位相当的人进行单挑,双方会约定单挑方式,比如说比箭术还是比驾车,甚至是会要求比肉搏。这样一来,后来也就有了阵前单挑的行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出去单挑的从来都不是主将,而是麾下武力值过人的年轻武将,因为,万一主将输了,这仗也就不用打了。古代确实有喜欢让大将出阵挑战以削弱敌人士气的,就像唐太宗李世民多次让秦叔宝等人出战,杀死敌方将领,提振己方士气。其实,真正的古代行军不用挑战,而是主将通过阵营搭配、武器等等因素去作战,因为打仗也是放大版的群架,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 其实,在古代大规模战争的胜负中,大多都是凭借主将的排兵布阵和兵奇诡而取胜的。西汉时期,霍去病擅长用骑兵进行突击,韩信用计背水一战,三国时期吴都督周瑜用火攻大败曹操等。总之,古代的“斗将”是为了提振士气,士气高昂往往能增加胜率。
古代正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斗将”现象?
的确存在斗将。汉末的吕布,和五代时期的夏鲁奇,都曾经在两军阵前“斗将”决胜负。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里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事情就是所谓的“武将单挑”了,根据他们的武艺,和单挑的战绩,民间还排出了所谓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样的座次。回过头来看历史,历史当然没有演义小说那样的荡气回肠了,三英战吕布,过无天斩六将也不可能是真的。但是历史上,存在着这种“斗将”吗?历史上存在着“斗将”这种现象。很多人认为,既然是历史,就不可能有单挑这回事的,那就错了。三国时期,我们耳熟能详的猛将吕布,就曾经和郭汜打过一场斗将。在这场斗将中,吕布用矛刺伤了郭汜,算是他赢了。不过显然这看起来,没有演义里的吕布那么所向无敌,对吧?历史上的吕布其实还真不算什么“天下无双”,起码关羽就在他之上。无独有偶,五代十国的猛将夏鲁奇,精通弓马,武艺过人,这位仁兄的武艺那就真的很吓人了:曾经阵斩数百人,是当之无愧的大狠人。他曾经就和幽州勇将单廷珪、元行钦在两军阵前斗将,以一对二,惊的两边的士兵都放下武器仔细观看。但“斗将”现象是极少数。华夏数千年历史,以上两个案例基本就是关于斗将的全部记录了。其实在历史上,行军打仗,肯定还是要靠兵法,布阵之学,不是你很能打就够了,也没有人真的主动排开阵势用武功和你一决雌雄。上面的两个状况,只发生在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武功很高,很有信心,所以才要“以男人的方式决一死战”。斗将只是很少很少数发生的情况。综上所述,正史上的确存在斗将,但是这只是极少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