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髅幻戏图讲了啥故事
《骷髅幻戏》画幅之核心主题,当为生死转化及其因果轮回。画幅之核心主题,当为生死转化及其因果轮回。画家将画一分为二,生死各半。左边画一大骷髅,头戴朴头,身着色衣,关节以线穿连,为艺人的演戏傀儡,含有死之意;右边则画一小儿,手足着地,仰首伸臂,带有生之欲。生死既分,却又互相吸引,故画幅中央被大骷髅戏弄的小骷髅,面向小儿,作躬身招呼状。此是戏中之戏,亦是精心之笔。啸髅躯架刻画准确,小儿动态神气表现生动,大骷髅身後,一妇人袒胸露乳,喂哺幼儿,神色不安地注视着骷髅戏婴之情景,与画幅右边神情恐惧、伸手阻拦那趴地小儿的另一妇人恰成对照,呈现一种静与动、思与行的对立。作者简介:李嵩,(1166-1243)宋代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为木工。后为李从训养子,并随之习画。历任光、宁、理三朝(1190~1264)画院待诏。工面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又长于界画,台榭亭阁主次分明,繁面有致。其《骷髅幻戏图》,骷髅似人,表情丰富,用细劲之线,没谈之色。刻丽精细。《花篮图》的花卉各异,深戈反正,清雅明丽,生意勃勃。另有作品《西湖图》《月夜看潮图》《清溪渔隐图》《货郎图》等。
骷髅幻戏图表达什么
骷髅幻戏图表达小孩的顽皮和女子的懵懂。李嵩的这张画,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戏谑,仅此而已。《骷髅幻戏图》中的女子与小孩,被现在的解读者演绎出各种情节,但其实,这两个女子与小孩,与李嵩其他画作中的女子与小孩并无不同,存在意义也都很简单,都是表现小孩的顽皮和女子的懵懂。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画表象,或者说不拘于表象,而画本质,因此更加自由,随心所欲,但由于是画本质,其表现的主题与内涵,通常也不会多么复杂。思想表达:世人都是明白人,有时“鬼把戏只会骗三岁小孩”,这幅画也是对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最好的回答,而真正聪明的人绝对不会从正面直接回答,因为他们怕打自己的脸,这就是这幅画的成谜的原因所。明心者不言既为人,明者言之即为鬼,人,是言还是不是言,不言既是言,言便是无言,“人既是鬼,鬼既是人,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阴阳合一,天地永恒”,这幅画就是对道家思想最好的诠释,同时也是这幅画的精髓所在。
南宋被收藏在故宫的“鬼画”,画的什么?为何无人看懂?
南宋时期的画家李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作品不多,但是每一幅作品,都堪称经典。其画作善用道教思想与现实融合,以物寓意,看懂的人知其心意,不仅潸然泪下,看不懂的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今天我们就来聊他的一幅作品,被称为超现实“鬼话”,其内容荒诞、神秘,从古至今无人看懂。这幅被收藏在故宫的“鬼画”作品叫做《骷髅幻戏图》,不仅是李嵩著名画作之一,更是最为深奥的一副。下面展示的是图的总轮廓,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图上共有4个人,和两个骷髅。其中左边的女子坦胸露乳,正在光天化日下给孩子哺乳。另一边则是母亲在追逐被骷髅吸引的孩子,似乎是在阻止。总的来看虽然气氛很诡异,但是也说不上来哪里不对,下面放大一下细节,相信你会有新的感觉。这幅绢本设色团扇画《骷髅幻戏图》,整个画面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席地而坐、戴着幞头、穿着透明纱袍的大骷髅,大骷髅裂开着嘴,好像是在说笑,坐姿看起来也十分的舒适,左腿曲着地,左手放在坐腿上,右腿弓起,右肘支着右膝盖,不过大骷髅的右手却提控着一个小骷髅。小骷髅的左脚着地,右脚抬起,两只手臂做招手状,看起来十分的活泼,与两个骷髅相对应的,则是一个幼儿与一个妇女。小骷髅的对面有一个小小的孩子,双手双脚的在地上趴爬,昂着头伸出右手,仿佛是想要抓住小骷髅,看起来顽皮而好奇,在小孩子的身后,则是一个妇人,脸上深情焦急,伸出双手仿佛是要阻拦小孩一样。而在大骷髅的身后,则是一个怀抱着小孩正在喂乳的妇人,这个妇人则是神情安详的着眼前的一切,与另一妇人形成了鲜明对照。整幅画,不管是骷髅还是妇人还是小孩,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生动细致,尤其是骷髅,更是造型精准。若单纯从笔墨技法上看,该画线条扎实,墨色细腻,衣纹纤柔飘动,器物工整严细,骨骼刚健凝重,皮肤圆润弹性,浓淡之色层层渲染,染工严谨而典雅。若从构图上看,画家将骷髅放置于货担之前,增添了阴森、黑暗以及恐怖的气氛,但是又将小孩儿放置在大片空白的背景上,则又表现出了晴朗、阳光以及欣喜的感觉,对比如此强烈,反差之巨大,让人不解其中之意。虽然李嵩的这幅充满了恐怖与诡异色彩的《骷髅幻戏图》与我们印象中含蓄、儒雅的中国画不太一样,但它作为南宋风俗画的杰作,还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李嵩对于人体骨骼的了解极其精准。干练地刻画,生生打脸那些看不起古代绘画的人。谁说中国画人体不如西方写实?西方开始研究人体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南宋强悍的解剖、人体结构的认知水平比西方早了200多年。这个骷髅,如果换成真人,那它就是一副再平常不过的市井风俗画,定格了艺人走街串巷给小孩子做表演的瞬间。李嵩故意把画面布局重心位置和精笔刻画都放在骷髅身上,意图是什么呢?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为这幅画作的题词《醉中天》,很好的提醒了我们:题诗内容: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儿把冤家逗。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这副南宋时期的“鬼画”,内容诡异,在故宫沉睡多年,至今无人看懂其含义,我们也只能根据实际进行猜测,却不能断言。其实想想,南宋时期奸臣当道,国家内忧外患,那个孩子是否代表当时随波逐流的百姓呢?这个答案,只能留给后来人去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