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的文化特色
2016年3月中旬,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免费WiFi正式上线测试,WiFi只能在1号线车站站台和站厅使用,预计同年4月份可在列车车厢内使用。3号线和6号线预计2016年内上线运行,在建的4号线、5号线、环线、10号线在建成通车时,WiFi将同步上线。重庆轨道交通WiFi网络使用专用的信号通道,采取比较先进的“车地无线”技术,攻克了运动传输、无缝连接、多网合一、防干扰、复杂工程环境等技术难关,在站台、通道、列车内实现无缝连接,可满足轨道交通早晚高峰时期大量乘客(平均每列车可容纳500人)接入并使用WiFi,理论网速高于3G网络,平峰期将接近或超过4G网络。
城市风情:细数沈阳地标建筑
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它的设计首先需要当地人民的认可,毕竟这里是他们天天生活的地方,还有就要能凸显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在古城沈阳有着比其他城市更就的历史,更加复杂的历史,那么究竟什么才能成为 沈阳文化 里的标志性建筑呢?
一、沈阳方圆大厦,虽然方圆大厦经常出入一些奇葩的评比之中,可依旧不能磨灭沈阳人民对他的喜爱。毕竟,世界上建筑那么多,也不是所有建筑都能与国际沾边。
二、沈阳彩电塔高305。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曾被誉为亚洲同类结构第一高塔和东北地区最高的建筑。曾被誉为亚洲同类结构第一高塔和东北地区最高的建筑。是集旅游观光、餐饮娱乐、广播电视发射为一体的多功能电视塔。
三、沈阳故宫,虽然没有背景故宫大,但是绝对可以说是研究清朝历史发源地不可或缺的一环。沈阳故宫是后金入关前的沈阳(盛京)皇宫和清朝迁都北京后的盛京行宫(或称奉天行宫)
四、沈阳图书馆是一所综合性大型公共图书馆,始建于1908年,即清光绪34年,最初命名为奉天省城图书馆,设计藏书量达300万册,阅览座席2500多个,日接待读者量可达3000人次以上。
重庆有什么风俗特色?
1、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大同小异。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2、祭祀、祈祷、喜庆活动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其间要跳摆手舞。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3、苗族“赶秋”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歌,是苗族人寸步不离的影子,还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互通心声的大媒人。4、綦江农民版画重庆市綦江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这里盛开着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版画奇葩——綦江农民版画。綦江农民版画将石刻、木雕、泥塑、剪纸、挑花刺绣、蜡染等古老的民间工艺融入版画之中,使版画艺术充满了生动、活泼、亮丽、质朴、稚拙、幽默等特点。5、铜梁龙灯铜梁县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县城距重庆市103公里。铜梁龙灯既是彩扎的龙和灯,又是以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
重庆特有的习俗有哪些?
重庆特有的习俗有梁山灯戏、礼让草把龙、接龙吹打、土家族摆手舞、铜梁龙灯、开县巫舞等等。1、梁山灯戏梁山灯戏俗称包头戏,它是梁平特有的民间戏种,它是从民间的玩灯和秧歌戏中演化而来的,到了清代中期,梁山灯戏已经遍及乡野,每至节庆假日,都驻台演出。2、礼让草把龙流传于梁平县礼让镇及周边乡镇的舞龙习俗,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草把龙全部由稻草捆扎而成。龙身呈圆柱形,有9节、11节、13节、15节不等,龙身每一节像一个个草把。表演上,有“顺盘龙”“反盘龙”“龙咬尾”“八字形”“排山倒海”等套路。3、接龙吹打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吹打乐演奏都是有着较长历史渊源的山区乡土风情和传统文化习俗。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植于广大山民中,不断继承、发掘、创新的民间吹打乐形成了风格各异、色彩鲜明的特点,成为山区农村崛起的民间音乐力量。接龙民间吹打乐被誉为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其特点:品种多样、曲调丰富、师传乐班、流派纷呈。4、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发源于重庆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酉水河流域。摆手舞,土语称“舍巴日”,有的叫“舍巴”。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5、铜梁龙灯铜梁龙灯是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龙舞和彩灯舞,兴起于铜梁县。从龙、灯彩扎制作到舞容演练,集民间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铜梁龙灯历史悠久,起于隋唐,盛于明清。6、开县巫舞巫舞历史悠远,影响深广,在历史上曾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晋书》记载,晋时有人看到越地两个女巫(章丹、陈珠)的法事活动,不仅两人都有美色,服饰艳丽,而且舞步轻盈,模仿灵鬼的音容笑貌,舞袖翩翻,技巧很高。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也工于巫舞,常在宫中聚集众女巫击鼓歌舞,名为祀神,事实上已是娱人的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