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时间:2024-10-20 08:45:42编辑:小早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本文分类:诗词名句 发布时间:2014/6/9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诗经·小雅·伐木》 注释 丁丁:刀斧坎树的响声。 嘤嘤:鸟和鸣声。一说惊惧貌。 幽:深。乔:高。 翻译 砍树丁丁地响,鸟儿嘤嘤地叫。它们从那深谷中飞出来,迁到高高的大树上面。 鉴赏 诗句以砍伐树木之声引出鸟儿嘤嘤的叫声,可见鸣声的和谐、柔美。由此引起人们的联想:鸟是呼朋引类的,鸟儿之间那么和谐,人类就更需要友爱、亲情。又由鸟儿“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暗喻人不应该不思进取,要积极向上。 予其惩而,毖后患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大家帮我做几道提 【语文】 初一的《寒假作业》上的题 1--21页

1、只要跟还在,土壤还在,阳光依旧,还有什么不可以重来
以上的可以让我们想起白居易的那二句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悬崖上一片寂静 可以让我们想到什么四字词语?
万籁俱寂


3、指出“之”字在句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1)古时有物外之趣?
“之”是助词“的“


之 →(2)使之冲烟而飞鸣?
之是指代它


↘(3)心之所向?
做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解释词语
休憩:休息。(指短暂的休息)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弥漫:① 形容一些烟尘、雨雾、香气等,到处布满。② 漫远:路途弥漫。③充满、布满.

5、“瓦的音乐就丁丁当当的奏响啦”,《秋天》一诗中也用啦“丁丁”一词,原句是: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此作者是何其芳,他是现代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6、指出下列的通假字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意思:▁▁▁▁你▁▁▁▁▁▁▁▁▁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意思;▁▁▁▁▁明智的▁▁▁▁
7、《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成语,阅读《论语》中下列语句,看看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制胜文则野,文胜质则。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成语:“文质彬彬
(2)子曰:'不愤不起启,不拍不发,举一偶反也。”成语:举一反三
(3)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奔也."成语:道听途说
8、(1)《简·爱》作者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主人公是罗切斯特。
(2)《伪君子》的作者法国的莫里哀,主人公是答尔丢夫
(3)赵树理的作品主要是农村题材的,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等
(4)世界短片小说三巨匠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可夫,美国的欧.亨利



打字不容易。楼下切勿抄袭!!!

望楼主采纳!谢谢了!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出处:《小雅·伐木》选自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原文节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译文: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扩展资料全诗六章,每章六句,为古体四言诗,作者很可能是召伯虎。此诗第一章以鸟与鸟的相求比人和人的相友,以神对人的降福说明人与人友爱相处的必要。第二章叙述了主人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第三章写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醉饱歌舞之乐,末尾两句写他们再约后会。全诗理想——现实——理想,三重境界的转换,既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又造成了诗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上一篇:我为你喝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