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马科

时间:2024-10-20 07:29:32编辑:小早

蓟马的生活习性是怎么样子的?

蓟马以锉吸式口器危害花卉的叶、芽、花等部位。嫩叶被害后呈现斑点,卷曲以至枯死。生长点被害后发黄凋萎,导致顶芽不能继续生长及开花。盆栽养花中常有蓟马为害兰花,被害兰株花蕾有黑斑、萎缩、干瘪、脱落,兰株叶片上有棕黄色表面粗糙、长1厘米左右的锈斑。蓟马也常主要为害小叶榕、垂叶榕,盆景榕树受害更严重。榕树嫩叶和幼芽形成大小不一的红褐色斑点、芽梢凋萎,且叶片沿中脉向正面折叠,形成饺子状虫瘿。严重时整株榕树的幼叶都形成虫瘿,严重影响榕树的观赏性。成虫体长1.5毫米左右,体色淡黄至深褐色。六条腿,一对触角,二对羽状翅,善飞,锉吸式口器。卵肾脏形,微黄色,半透明。若虫期共有4个龄期,1龄若虫白色透明,2龄若虫浅黄至深黄色,复眼褐色,3龄若虫触角分向两边,翅芽始现,4龄若虫淡褐色,触角向后翻,翅芽伸长达腹部第5、7腹节。蓟马成虫行动活泼,多数为植食性,是为害花卉的重要害虫,也有菌食性的。成虫怕光,白天多隐藏,早晨、黄昏、阴天在叶片、嫩梢、花朵上活动取食。蓟马繁殖量大,一年发生15代以上。蓟马发育繁殖适温为10~30℃,最适温15~25℃。高温干旱的条件下,成虫产卵少,孵化率低,初孵若虫死亡率高。因此蓟马的为害规律是3~4月开始为害花卉,5、6月份最严重,7~8月因高温虫口数量急剧下降,为害减弱,9~10月又回升。

蓟马特征有哪些?怎么区别蓟马科和管蓟马科

缨翅目 Thysanoptpra

钻花蓟马缨翅目,体小细长常翘腹;短角聚眼口器歪,缨毛围翅具泡足。缨翅目的昆虫通称蓟马,是一类体型微小、细长而略扁具有锉吸式口器的昆虫。蓟马若虫与成虫相似,经“过渐变态”后发育为不取食而有翅芽的前蛹或预蛹,尔后羽化为有翅的成虫,其翅边缘有缨毛,故称缨翅目。尚采农业杀虫剂我查询了资料了解到目前全世界已描述的种类有9科6000余种,中国已知340余种。若虫与成虫多见于花蕊、叶片背面及枯叶层中。

过渐变态一生经历卵、一二龄幼虫、三四龄蛹、成虫。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或者两者交替发生。大多数为卵生,但也有少数种类为卵胎生。若虫常易与无翅型种类的成虫相混淆,但若虫头小,无单眼,复眼很小,体黄色或白色,管尾亚目的若虫体常有红色斑点或带状红斑纹。蓟马善跳,在干旱的季节繁殖特别快,易形成灾害,常见于花上,取食花粉粒和发育中的果实。

蓟马之所以被称为蓟马,据说就是因为常在“蓟”的花朵上发现,并且跟马一样善于跳跃,也就是花上的马的意思。

眼管蓟马 Ophthalmorthrips sp. 的成虫为黑色、若虫为红色,在真菌上共同生活。

主要特征:

l 成虫体微小至小型;细长,体长一般为0.5~15 mm;

l 头锥形,能活动,下口式;口器锉吸式,左右不对称;

l 复眼发达,小眼面数目不多;

l 单眼通常为3个,在头顶排列成三角形,无翅型常缺单眼;

l 触角短,6~10节;

l 翅常2对,狭长,膜质,边缘具长缨毛,前、后翅形状大致相同,翅脉有或无,也有无翅及仅存遗迹的种类;

l 足跗节1~2节,末端常有可伸缩的由中垫特化而成的泡囊,爪1~2个;

l 腹部常10节,纺锤状或圆筒形;无尾须;

l 锥尾亚目雌虫第8—9节腹板间生出锯齿状的产卵器,末端数节呈圆锥状,雄虫末端钝圆;管尾亚目无特化的产卵器,雌、雄虫末节均呈管状。

纹蓟马(缨翅目 Thysanoptpra 纹蓟马科 Aeolothripidae)

纹蓟马科 Aeolothripidae

l 体粗壮;

l 褐色或黑色;

l 翅宽阔,翅尖钝圆;

l 翅具横脉;

l 翅面常有暗色斑纹;

l 触角9节,末端5节愈合,但节间仍有间缝;

l 多为捕食性,以其他蓟马、小型昆虫或螨类为食。

纹蓟马科隶属于缨翅目,与大家熟知的一些植食性蓟马等不同,该科许多种类捕食蚜、蚧等昆虫,捕食时常常会用前足抓住猎物,再插入其锉吸式口器。其前足胫节端部尖锐,可以刺穿猎物的体壁。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捕捉构造,纹蓟马更多的还是依靠其迅速的移动能力。

蓟马科 Thripidae

l 体长一般在0.7-3.0mm之间;

l 触角6-8节;

l 有翅或无翅;

l 有翅型翅狭长,翅端尖锐;

l 大多数种类植食性,取食叶片、嫩芽、花和果实等。

原文来自尚采农业 http://www.hnscnye.com/news186.html   感谢平台分享

琦蓟: http://www.hnscnye.com/product32.html


上一篇:饶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