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的作者
永遇乐的作者是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苏轼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永遇乐的作者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为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五仄韵;双调一百四字,前段十二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四仄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永遇乐”原是宋代的宫廷乐。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一在“圣节”下列“天基圣节”庆典,天基圣节是宋理宗诞辰,此谓为皇帝祝寿的仪式。周密在《天基圣节排当乐次》下云:“正月五日。乐奏夹钟宫。臀篥起《万寿永无疆》,引子。上寿。第一盏,笛起《帝寿昌慢》……第五盏,黯篥起《永遇乐慢》。”宫中设宴称为排当。可见“永遇乐慢”原是用于祝寿宴会等喜庆场合的宫廷音乐,可能很早就传人民间,北宋时已被文人用为词调。 典范作品: 北宋·苏轼《永遇乐·长忆别时》北宋·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北宋·解昉《永遇乐·春情》南宋·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宋·姜夔《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南宋·姜夔《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