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绝古国

时间:2024-10-13 22:19:41编辑:小早

历史上真的存在精绝古国吗?有何依据?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文明永远成为了书中的符号,《鬼吹灯》的火爆,也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楼兰”“精绝”这些古国的信息。因为时代太过久远,故事里的“精绝国”又是那般神秘,我们对这个谜一样的文明不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真实的精绝古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是如何灭亡的?今天,我们便来讲一讲关于精绝古国的消亡之谜。鬼吹灯剧照一、历史中的精绝古国汉朝的时候,把西域的势力划分为西域三十六国,精绝古国便是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古国位于丝绸之路要冲部位,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一个沙漠绿洲文明,作为贸易中转站,它是沿途商人贸易、歇息、补给的重要场所,凭借着这一地理优势,精绝古国也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时刻。一开始的时候,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精绝国还是“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苇茂密,无复途径”,这样的环境为生命生存提供了所必须的水、土地资源,却也天然限制了精绝古国的发展。所以,当西域归入汉朝统治时,精绝古国的规模也只有这样: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地厄狭,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暗中观察3360的人口,500的士兵,在一个沙漠中,近乎每6个人就有一个士兵,这样的比例也间接说明了商业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那些贪图这份机遇的敌人的注目,才造就了这样一种独特景象。二、精绝古国的消亡之谜精绝古国的辉煌时期在西汉,当时天空是那样蓝,世界是那样美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辉煌的小国也迎来了自己的消亡,我们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来进行分析。精绝遗址自然因素:1、精绝古国所在区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干旱气候,长期的高温少雨让绿洲规模越来越小;2、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这样的环境对于本国人口规模日益增多和旅客流量的增加,无疑导致精绝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人为因素:1、精绝古国对于绿洲的过度开发,加剧了绿洲的沙漠化;2、精绝古国长期面临着外来文明的侵略,在精绝古国的出土文物中就有叫SUPIS人的文明长期侵略(应该也是小型部落,毕竟……)。3、来自西域七强之一鄯善(楼兰)的兼并之战,让精绝古国从独立国家,变为了鄯善属地,精绝古国就此消亡,成为了鄯善的精绝州。《后汉书》:会匈奴衰弱,莎车王贤诛灭诸国。贤死之后,遂更相攻伐。小宛、精绝、戎庐、且末为鄯善所并。商队精绝古国最后的记载,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唯趋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精绝古国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真的很重要。文/脑洞趣味历史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参考资料《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

精绝古国的历史记载

我们将要前往旅行的那个古代世界已经消逝很久了,它距离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有一个不小的旅程,所以当得起是“遥远的古代世界”。对于那些已消逝了的文明,人们总怀着一种热望,期待着从那里找到现世的以及未来生活的答案,或者满足一下历史想象力和浪漫气质。他们这样做是把古代生活当成了智慧的源泉或者一种精神消费品。为着这些目的,我请读者们把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忙碌中的心灵,稍稍地松弛一下。“往事越千年”,重温古代会唤起人心灵深处的东西。世界上有一个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地方,它容易被现代人类遗忘,却不曾在历史上寂寞无闻。它在自然地理学上被称为“塔里木盆地”,此外,它还拥有一个名称叫“亚洲腹地”——亚洲最深处的地方。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堪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路段……我引用这些词语赞美它,是因为这个独特的地区保存了许多的早期人类文明遗迹,还因为这个盆地是我们将要前往旅行的精绝古国的舞台。“精绝”是个富有想象力的名称,它使人的思绪很自然地回到了古代。这个语辞现在还找不到确切的语源,可以说,它是突然间一下子就出现在汉语文史书里的。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著的《汉书·西域传》里最早记录了“精绝”的国名:精绝国,国王驻精绝城,距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人口四百八十户,三千三百六十入,其中胜兵五百人。设置有精绝都尉、左右将军、译长各一人。北距西域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距戎卢国四日的行程。地形闭塞,交通不便;向西通扜弥国四百六十里。“胜兵”大约可以理解为具有军事能力的男子。尽管历史为我们保存下了难以胜举的文献,关于精绝的记载却也大致只有这些简单文字。这个沙漠绿洲王国令人感到向往的原因,是因为后世的考古发现了大量属于它的遗物,尤其是那些数量巨大的文书,记录了这个古代绿洲社会曾经发生过的生活。英国探险家斯坦因(M.A.Stein, 1862—1943)等人在尼雅遗址中挖掘出的用佉卢文字和汉文书写的木简、羊皮文书,分别提到了当地的名称cad'ota (“凯度多”)和“精绝”。有可能,汉文里的“精绝”正是cad'ota的译音;或者,这两个名称所对应的,还应该有一个更古老的当地名称。这是个未解之谜。那些从遗址中挖掘出来的文书,那些写在木板、羊皮、丝绸、纸、钱币甚至墙壁上的文字,在我看来,比许多由皇帝下旨编纂的史书更有魅力。

《鬼吹灯》中的精绝国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呢?

精绝国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名为“精绝”的古国最早出现在汉代著名学者班固的《汉书西域传》一书中。它是汉朝时期中国西部相对富裕的国家之一。关于精绝国的史料记载不多,对精绝国灭绝的原因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灭绝的原因是精绝人肆意砍伐树木,导致水源枯竭。另一些人说,它被西南部强大的某个部落摧毁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首府是精绝城,距长安8820英里,有480户人家,人口3360人,军队500人。在王的领导下,有精绝都尉、左右将军和一名翻译。地势险峻狭窄。精绝王国位于昆仑山脚下,隶属于汉代西域都督。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的重要场所。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刚刚经过精绝国,这使得景觉国的地位更加重要。在东汉末年的混乱中,西域的控制消失了,楼兰吞并了精绝,精绝成为他的附属国。最开始大家都以为精绝国只是杜撰出来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位来自英国的探险家带领探险队进入塔克拉玛干。最后,他是唯一活着出来的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但相机里的几张照片和日记证实了精绝古国的存在。事实上,在1901年,一个名叫盖伊斯坦的英国人去了那里。他在市场上买了一些刻有奇怪文字的木板,发现了古城的废墟。1906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挖掘。在对53处废弃遗址进行了两次挖掘后,斯坦出土了721本鲁书简牍、几本中国简牍和竹简,以及武器、乐器、羊毛织物、丝绸、家具、建筑用品、手工艺品和小米等粮食作物。由于缺乏史料,后人只能通过各种文献的几句话来模糊地推断它的出现。后来,它由文学家和小说作家创作,它以各种神秘的色彩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这大概就是精绝古国的魅力所在。

《鬼吹灯》中的精绝国,是如何突然消失的?

失踪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认为是因为沙漠中千载难逢的沙尘暴一夜之间掩埋了精绝国但是我认为是因为精绝国有过一次宫廷争斗或者是外部入侵。它导致了内部篡夺权力,这就是它突然消失的原因。有关于古代国家的相关文献,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根据古代的记载,精绝国的位置一度让考古学家无法相信这个富饶神秘的国家竟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这片死亡的海洋,怎么会有如此神秘的国度,这一度让考古学家无法理解。当然,他们也在质疑记录的准确性。毕竟在沙漠中,长期生存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然而,1901年的一个发现证明了精绝国的位置是正确的。1901年,一位名叫斯坦的考古学家在卡克拉马坎沙漠深处发现了一处古遗址。因为靠近尼雅河,他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尼雅遗址”。在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上,有一张用中文写着“汉朝出类拔萃于王承书”,引起了斯坦因的极大兴趣,他认为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出类拔萃的古国”。有些人认为完美的女王是真实存在的,但这并不可怕,因为它脱离了小说中夸张的描述。这位神奇的女王是这个神奇的古老国家的领袖。她的真名是吴婵长海,有人叫她太师。她所有的人都是鬼洞人。然而,即使是在巫术方面造诣颇高的鬼洞族女王,也难逃生命终结的那一刻。西汉大皇帝十二年,景珏皇后去世,葬于昆仑山深处的一个山谷中,史称“亡人谷”。这些鬼洞人相信巫术。女王死后,他们在坟墓里藏了一块。只要谁敢再进一步,就会当场暴毙,很多盗墓贼都会死在这里。传说这个诅咒除非找到尘珠,否则很难摆脱。尘珠是史书记载的一种神器,自称是大地母亲改造的凤凰。自商周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种神器可以修炼成仙,具有脱胎换骨的效果,但它需要一个特殊的地方来发挥它的作用。周文王曾经在天书中详细记录了这些内容。还有一个传说是黄帝祭天时得到的,后来与汉武帝合葬。

精绝古国的神秘消失,你更赞同哪一种解释?

电影《盗墓笔记》讲述了古董铺子老板吴邪第一次随家族寻找到了被掩埋在西域的蛇母古国所经历的诡异事件。这里面提到的西域的蛇母古城就是精绝古国。史料记载它就在「 ”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片古老王国的遗址之中。 在西汉时期这里曾经一共有大大小小林立的36个王国,其中在尼雅地区的就是这个非常著名的国家---精绝国。 听到这里会不会热血沸腾,异常的兴奋,我们接下来就说这个精绝国,发挥你们的无限的想象吧!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位于昆仑山下,当时有官有民,有兵有将,是丝绸之路上机构完整的重要要塞,但是到了公元4世纪,这个国家突然就消失了…… 1901年, 匈牙利裔英国人斯坦因,丝绸之路上的盗贼和魔鬼,他在中国从事的「 ”考古”活动,几乎是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西行,一路偷盗我国国宝无数。一天来到了小县城尼雅,无意间发现一位磨坊主人藏有带字的木板,木板上的字他认识,是失传已久的印度孔雀王朝时代的古文字--怯卢文,这些文字出现在新疆是非常罕见的,于是,在他重金引诱下,磨坊主告诉了他发现木板的地点。他们沿着尼雅河向北,几天后就发现那块木板的废墟。 眼前的一切使得即使有着丰富考古经验的斯坦因也目瞪口呆:当年的文书还完好地封存在屋内,储藏室里厚积的谷子还有橙黄的颜色,房厅屋宇的门还是关着的, 狗的遗骸上还拴着链子,生活物品都是整整齐齐的。这里除了墓葬,外面的建筑基本没有发现古人遗骸的踪迹。……时间看似停止,人们仿佛刚刚离开这里。 精绝古城的神秘面纱。 一、《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着一则关于尼雅腹地的文字很有意思,或许开始揭露了精绝古国的神秘一角。 记载如下: 1、「 ”从媲摩川东进入沙海,走200多里,至尼壤(尼雅)城。尼壤城周长三四里,位于大沼泽地中。难以跋涉,芦草茂盛,无可行之路,唯进城之道路可通,故往来人皆进城而行” 2、「 ”于阗多以此地为关防。自尼壤东行,乃大流沙带。此处沙流漫漫,聚散随风而定,人过不留痕迹。因此,过往人皆迷路。” 3、「 ”大流沙地带,放眼四顾,皆茫茫沙漠,难辨东西。故而,往来人皆将他人的遗骨聚集,以此作为路标。不仅分不清方向,那里水草也很缺乏,热风肆虐,风起的时候人畜昏迷不清,很容易染上疾病。” 4、「 ”过往人在这片地带常常听到歌和呼啸的声音,有时会听到哭泣之声。不知不觉间,人就会跟随声音,受到魅惑,不知道身在何处,这样一来就经常有走失的人。这都是鬼魂精灵所干的事。” 从《大唐西域记》中可以看到,这里确实发生过很多神秘古怪的事,让人无法解释,谜团丛丛。 二、现代考古发现,揭开精绝古国的另一角的神秘面纱。 1995年5月,中日联合对尼雅I号墓地进行考古,其中的发现轰动了学术界。保存完好的精美丝织物、随葬的食物水果、来自汉朝的佛教文化、来自西方的精美饰物等。他们有自己的陶窑冶炼场所,家家户户都会酿制葡萄酒,这个古代西域小国,如此的奢华繁荣,堪称古代的「 ”梦幻王国”! 最令人吃惊的还是在精绝国王夫妇干尸的手臂上,发现了那件出现了神奇预言的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美国天文考古学家班大为推算出下一次「 ”五星聚会”的现象将在2040年9月9日,也就是21年后!再联想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几个字,不由让大家无限期待…… 关于精绝国消失之谜,至今未有定论,但大抵可以分为四种。 其一、战争消失论。从发掘的佉卢文解读内容来看精绝国长期被西南强大的"SUPIS"人的威胁和入侵。 其二,环境恶化论。这一观点确实有站住脚的地方,毕竟精绝国位于沙漠腹地,虽然其中有绿泽水源,但是长期的环境恶化极有可能导致地理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精绝国迁徙。 其三,突发沙暴。斯坦因在文件中记载国这些关于精绝国的遗址现状。在掩埋家中之物时,精绝人既没有遮盖,也没有采取有效手段保护财产,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次离去对精绝人来说十分匆忙。考古学家在尼雅遗址的一所房子废墟中发现一只狗的遗骸。这只狗的遗骸十分诡异,脖子中拴链条,没有解开,最后被活活饿死。 这些发现,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次迁徙对于精绝人来说十分匆忙,而留下的种种东西也说明,精绝人定还是抱着返回的心态。 其四,发散你的想象。或许还有更多的假设,等待着你我一起去发现,一起去续写……


精绝古国是否真的存在?

精绝国,最早见于《史记·西域传》:“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 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这是活跃在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小王国 殷实而富庶。 时过四五百年,玄奘取经东归时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记》:“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 泽地热湿,难以履涉, 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残缺史料仅记于此,精绝国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历史学界现在普遍认为尼雅即为古书中的精绝古国。

《自然之友》原文

〖编者按:在上一期的《通讯》中,我们刊登了吴礽(音仍)骧先生写的《河西考古之余》一文,从考古的角度谈到古代开拓西北的教训。本期,我们再转载生态作家沈孝辉先生发表在《北京观察》2000年5月号上的这篇文章。相隔近30年,他们二人在同一地区,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实地考察,竟达到了几乎完全相同的结论。这再次向我们证明:在我国的西北,历史上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灾难,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惨痛的历史事实。任何稍有环境生态意识的当代人,都不能对此等闲视之。〗



在塔里木盆地旅行,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缘的绿洲——若羌、且末、民丰、于田、策勒、和田、皮山、莎车、麦盖提,一站站走去,无论你走到哪一个偏僻的角落,都可以听到民间流传的有关沙埋曷劳落迦古城的有滋有味的传说。 1300多年前的唐玄奘听过;1OO多年前的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听过;今天,塔里木的子孙也会讲给每个客人听。沙埋古城的确是一个具有超越时空魅力的故事,虽然经不知多少代人的口口相传和加工改编,因而出现了许多“版本”,但仍具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最初记载的那种警示意味。

传说古代于阗(音田)国(今和田)的北方有一个安乐富足,但不皈依佛法的城邦,名叫曷劳落迦。某日,街头突然出现一个装束奇特、相貌古怪的游方僧。曷劳落迦的国王得到禀报,居然下令说:任何人都可以对他掘沙扬土驱逐。于是游方僧不但化不到斋饭,反而到处遭受驱赶,只有一位礼敬佛像的忠厚长者表示关切,私下提供饮食。游方僧对长者说,由于本城居民扬沙驱赶我,将会受到灭顶之灾的惩罚。我走后,上天将会降下一场沙雨将曷劳落迦湮没,生灵灭绝。你必须及早离开。

仁慈的长者闻讯连忙四出报信,却无人相信,反遭讥笑污辱。长者见人们已经无可理喻,只好独自逃生。游方僧走后第七天夜半时分,整座城市正在梦乡,突然,凶猛的的沙雨伴随着狂风从天而降,倾刻之间埋没了这个繁荣的城邦。从此,曷劳落迦变成沙山,永远沉睡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中。



沙雨湮(音淹)没曷劳落迦的传说,并非全无根据、仅为弘扬佛法而凭空杜撰。这是塔里木历史的折射。你只须抹去故事里的神话色彩,就会发现在这个半睡半醒的传说之梦中所蕴含的可怕的真实,以及人类破坏环境就必遭天怒和天谴的真谛。事实上,它显然是根据西域历史上某个被风沙摧毁的绿洲古城的事件加工而成的。

那么曷劳落迦究竟是丝路南道上的哪座古城呢?几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逃离曷劳落迦的长者来到一个叫做媲(音僻,媲美)摩的繁荣的绿洲定居。玄奘从和阗去尼雅(古精绝国)的途中曾经访问过媲摩,他也可能是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提到过的“培因”。1901年斯坦因曾根据古籍和当地人所提供的线索,在策勒县北部的沙漠中发现了媲摩遗址,当地人称之乌宗塔提,即“远方的古城”之意。


尼雅(精绝)古城遗址(汉晋至前凉时期)

我们不妨按常理来推测一下:媲摩似应距曷劳落迦不远,并且两城属于同一古老的河流或者是十分临近的水系,同时曷劳落迦应在媲摩地下游方向,即更深入沙漠北部的地方。不难查出,符合上述条件的古城现已发现的有三座:喀拉墩、丹丹乌里克和园沙。

有学者认为,曷劳落迦故地应在今于田县克里雅河下游的大河沿附近,很可能是汉代喀拉墩古城,方位、历史时期、放弃原因等要素均吻合。

喀拉墩古城已被沙仓掩埋(北朝时期)

喀拉墩是近代起的维吾尔语的名字,意思是“黑沙包”,因古城边上有两座高达20米的红柳沙包而得名。喀拉墩南距于田县城 190公里。

在古代,克里雅河从腹心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注入塔里木河。而喀拉墩正处于接近沙漠中心的位置,但它究竟是于阗王国历史上的哪座城市,至今尚无定论。

然而,喀拉墩古城历史上并非不信仰佛教,恰恰相反,城中有汉晋时代的佛殿、魏晋时期的佛寺佛塔,因此不可能是曷劳落迦古城。同样理由,曷劳落迦也不可能是丹丹乌里克古城,何况它位于克拉墩的西南部,更偏离大漠的腹地。


丹丹乌里克遗址黄沙漫漫

依笔者所见,曷劳落迦更像是近年在喀拉墩西北41公里发现的从未见史书记载的园沙古城。园沙古城因其周围的圆沙包而得名,城中未发现有佛殿、佛寺、佛塔之类建筑。与曷劳落迦的传说吻合。园沙古城的湮灭确与沙尘暴即环境的恶化有关。然而古城的沙化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这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城中1.2米厚的土层,最底下是淤泥芦苇,往上渐渐存了细沙,越接近上层沙化越严重。考古发现,虽然园沙人盖房、冶炼、做饭、制造生活用品,样样都取自胡杨,但在城周围12公里的范围内却找不到一棵胡杨的残株。情况是明显的:过量砍伐林木,破坏了沙漠生态系统,加剧了绿洲生态的恶化。尽管园沙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还是个谜,但沙化不能不是诸多推测中分量最重的一个。毕竟,古城的历史遗存已经埋在座座沙包之下。


玛扎塔格古戎堡(汉唐时期戎堡,玛扎塔格原称通圣山)




沉睡在沙漠中的乌宗塔提(古媲(音僻,媲美)摩遗址)佛塔残迹

寻找曷劳落迦,对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而言,可能是一件足以令人热血沸腾的工作;然而,对于生态学家来说,曷劳落迦究竟何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近百年来,在塔里木盆地的瀚海大漠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沙埋古城。我们只须将它们顺序排列,就会得出惊人的结论:

楼兰古城,位于古孔雀河下游,罗布泊干湖盆西岸,东距今尉犁县县城32O公里;

伊循遗址(即米兰古堡),位于古米兰河下游,距今若羌县县城东北80公里;

汉且末古城,位于车尔臣河下游,今且末县县城东北 15O公里;

精绝古城(今尼雅遗址),位于尼雅河尾闾,北距今民丰县县城150公里;喀拉墩古城、卡拉当格古城、园沙古城,均位于克里雅河下游,分别北距今于田县县城 19O、2OO、22O公里;丹丹乌里克遗址距今策勒县达马沟乡北90公里;

玛利塔格古戎堡,位于和田河中游,北距今和田市2OO公里;

皮山国古城,距今皮山县城东北17O公里处……

我们只须将上述古城和古遗址标示在地图上,并用一条虚线将其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都葬身于沙漠腹地;而现代丝绸之路——公路干线及其所连接的绿洲城镇,又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历史上,楼兰曾经是东西方陆路交通的枢纽,伊循城也有通衢直达敦煌,而今均已被库姆塔格沙漠所阻隔,通途变天堑,那“商胡客贩,日奔西下”的动人画面,已被沙丘、戈壁和雅丹风蚀地貌并存的荒凉景观所取代。沿着从若羌至且末的现代公路,可以见到雪峰与沙山并峙的奇观,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涌过了公路,直扑昆仑山的脚下。从民丰到皮山长达七、八百公里的公路,被步步进逼的沙漠紧紧地挤在了昆仑山山前的洪积扇上。强烈的风蚀沙化,迫使皮山和民丰两县县城二度搬迁,而策勒县县城则三次搬迁。古、今丝绸之路竟然平均相距1OO公里之远。这一铁的事实,对于自汉代以来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形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已令人一目了然,无须再作任何阐释。


楼兰古城遗址(汉代楼兰王国,公元5世纪为丁零所破)





所有这些曾经在丝绸之路上繁荣过、喧闹过、骄傲过、闪烁过迷人色彩的西域古城,如今,连同它们创造的绚丽的文化,权力与财富、光荣与梦想,已统统被无情的流沙抹掉,竟然无一幸免!

沙漠是冷酷无情的。然而,人们在感叹之余,恰恰忽视了,冷酷无情的现代沙漠的制造者,正是人类自己。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古绿洲的演变,基本上遵循着不断从下游向中上游攀升的模式。如两汉及晋代的古城多建于内陆河的下游尾闾(音驴);隋唐时代的古城,多建于中游;而宋元期间设置的古城,多位于现代绿洲的外围。也就是说,随着绿洲不断从河流下游向上游节节退缩,城镇随之节节迁移,而荒漠则节节进逼。迄今一部塔里木的历史,就是绿洲退缩、沙漠扩张的历史。

将古代绿洲与现代绿洲作个比较就会发现,古人的生存环境远比今人优越:那时候河流更长,水更丰沛,森林和草地更茂盛,野生动物更加繁多,土地也更广阔肥沃。正因为如此,故宜牧、宜农、宜采集和渔猎,成为人类社会早期的伊甸园。由汉至唐,横贯西域的丝绸之路从兴起到繁盛,留下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并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汇中铸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西域文明。

对于塔里木盆地古代绿洲城邦的废弃,西域文明古国的消逝,学界有过种种推测:如战争破坏论、瘟疾流行论、气候变干论,等等。其实,这些论说都缺乏历史与科学的根据,对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发展变化过程未做全面的了解。因为,只要存在良田沃土,战争破坏了人们可以重建家园,瘟疾过去了可以重新使用,谈不到废弃。至于气候变干论,也站不住脚。我们知道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的变迁曾经对生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在人类短暂的历史时期,这种变化并不显著,因为地质时期的变化以百万年为单位计算,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不过几千年。

古人曾夸耀的“沧海桑田”的丰功伟绩,实则留下更多的却是林草变桑田,桑田变荒漠的真实故事。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确曾拥有过繁茂的大森林,丰美的大草原和富饶的绿洲,而“一不留神”丧失了它们,只不过是恩格斯所说的“眨眼的瞬间”。所有这些过失,都只能怪人,不可怪天!


生活在尼雅河畔绿洲中的现代维吾尔族少女。她们是否了解沙埋古城的历史?她们能否守住今日的绿洲?



安迪尔是和田地区的一座偏僻的小镇。依傍着小镇悄悄流淌的安迪尔河如一个害羞的小女孩,行进不远便急匆匆地一头扑进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怀抱。当地人流传说,在安迪尔河消失处的沙漠中,步行约一周的路程,有一座曾经相当繁荣的城邦,不知什么原因和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座人烟断绝的死城。

我后来了解到,这是一处从汉晋一直延续到唐代的古城遗址。虽然安迪尔古城不可能是曷劳落迦,但是关于它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却引起了我的兴趣:
不知道这座古城究竟受了什么魔法,只见城门洞开,街市寂然,建筑如新,而空无一人。遍地堆放着来自古罗马、古印度和古中国的奇珍异宝.随手捡上一两件拿出去,可供你一生衣食无虞。可是这些珍宝,只能供你在城内玩赏、享用,如果你想永远据为己有,把它们带出古城,那巨大坚固的城门就会自动关闭,同时阴云四合,沙暴骤起,使你无法离开。当你一旦放弃了非分之想,把攫取的宝物放回原处,天空即刻晴朗,城门即刻大开,放你自由出入。

细细品味咀嚼,这真是一个同“沙埋曷劳落迦”一样寓意深刻的故事,或许就是它的姊妹篇。诚如圣雄甘地所言:“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人对自然的索取不能超过她的给予,不能超出自然的承载力,否则就会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那掩埋在利比亚沙漠中的金字塔、掩埋在内夫得沙漠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其实也都同掩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曷劳落迦和安迪尔古城一样,都向后人讲述着同一个故事。


米兰(伊循)古城遗址(唐代汉唐时代)

古代文明终因认为破坏化作沙漠中的片片废墟,现代文明也会犯同样的错误,而重蹈覆辙“惊人相似的历史覆辙”。有人称:“西部蕴藏着无限的商机”, 仿佛那遍地黄沙一夜之间都化作了满地黄金,有的报纸竟出现了“走,到西部去拾第二桶金!”这样耸人的标题。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商业化炒作和舆论误导。实际上,中国的西部开发任重而道远。中国西部不同于美国西部。美国开发西部时,那里是生态完好的处女地;而我国今日的西部开发却是在前人两千多年开发基础上的再开发,而前人留下的又是一片急待治理的破碎山河。西部建设首要的是生态建设。如果不首先改善环境,偿还前人的生态欠账,并在开发的全过程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那么,就会像塔里木民间故事中所警示的那样,西部将“城门关闭”、“沙暴骤起”。那时候,我们的后代会不会再去沙丘下面寻找我们在21世纪留下的当代“曷劳落迦”,并演绎出一段新的“前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故事呢?


上一篇:世界乒乓球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