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蒙古汗国是如何灭亡的?
大蒙古国历任大汗如下:第一代,成吉思汗(1206-1227):孛儿只斤铁木真第二代,窝阔台汗(1229-1241):孛儿只斤窝阔台第三代,贵由汗(1246-1248):孛儿只斤贵由第四代,蒙哥汗(1251-1259):孛儿只斤蒙哥第五代,阿里布哥汗(1259-1266):孛儿只斤阿里布哥。忽必烈(1260-1271):孛儿只斤忽必烈其中,忽必烈大汗未经过大蒙古国的“忽里勒台”推举,因此遭到其他黄金家族成员的抵制。1259年11月黄金家族和其他蒙古贵族在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举行“忽里勒台”大会,推举阿里布哥为大汗。但是,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自立为汗,并于1264年打败阿里布哥。 1268年,窝阔台汗国的海都,意图夺回汗位,联合钦察汗国与察哈台汗国反忽必烈,致使蒙古帝国陷入内乱,史称“海都之乱”。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至此,大蒙古国分裂为五个汗国:大元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以及伊利汗国。蒙古帝国(英语:Mongol Empire),又称蒙古汗国 ,是后世学者对13世纪蒙古人所建政权的称呼。狭义上的帝国指的是作为统一体存在的蒙古帝国(1206年-1259年或1260年)。广义上的蒙古帝国还包括了分裂后的元朝和四大汗国,时间范围大体从1206年到元朝、四大汗国灭亡。
蒙古四大汗国是怎样灭亡的
蒙古四大汗国是指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分裂后形成的四个主要汗国,包括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这些汗国在成吉思恩去世后逐渐形成,并统治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然而,这些汗国最终都走向了灭亡,其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内部斗争、外部侵略、民族矛盾等。
1. 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由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建立,统治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窝阔台汗国在窝阔台去世后,其子贵由即位,但贵由因酗酒过度,在位仅两年便去世。此后,窝阔台汗国陷入内乱,最终在 1306 年被金帐汗国击败,其领土被金帐汗国和元朝瓜分。
2. 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由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建立,统治新疆大部地区和中亚部分地区。察合台汗国在察合台去世后,其子巴图即位,但巴图因年幼无法执政,导致汗国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最终,在 1348 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历经 8 代,15 位主政,在 1514 年被叶尔羌汗国所灭。西察合台汗国在秃黑鲁帖木儿死后不久,便被自己的将军铁木尔夺取了国家政权。
3. 钦察汗国(金帐汗国):钦察汗国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儿子拔都建立,统治二次西征时蒙古征服的东欧及中亚北部地区。钦察汗国在拔都去世后,其子巴图即位,但在巴图去世后,汗国内部陷入权力斗争。1362 年,钦察汗国被克里米亚汗国取代。
4. 伊儿汗国:伊儿汗国由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建立,统治中亚、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直到地中海东岸的广大地区。伊儿汗国在旭烈兀去世后,其子阿儿悖即位,但由于阿儿悖年幼,国家政权被权臣篡夺。伊儿汗国在 1355 年被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所灭。
总的来说,蒙古四大汗国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内部权力斗争、外部侵略以及民族矛盾等因素导致的。这些汗国的灭亡也标志着蒙古帝国的衰落和最终解体。
蒙古四大汗国详细历史
东蒙古四大汗国,又称“东道诸王”,是指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合撤儿、合赤温、斡赤斤、别里古台的汗国所在地。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分封子弟,先后封了九个汗国。[1]其中,合撤儿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北的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一带;合赤温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南的东、西乌珠特穆沁旗一带;斡赤斤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东南的哈拉哈河一带,后来势力向东发展到兴安岭以东;别里古台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西的克鲁伦河、斡难河一带。
可以看出,东蒙古四大汗国基本上就是以呼伦泊为中心,分布在其四周的。
明初,在著名的捕鱼儿海之战中,合赤温汗国遭到了明军毁灭性的打击,合赤温的后裔吴王朵儿只被明军俘虏。[2]其后,斡赤斤的后裔辽王阿扎失里降明,所部被编为兀良哈三卫。至于合撤儿与别里古台的后裔,史无明载,他们有可能参加蒙古大汗的军队与明军作战;也有可能在战乱中作鸟兽散。
到了明成祖北征蒙古之时,还有很多“东道诸王”的后裔出没于东蒙古。
根据学者的研究,合赤温的后裔组成的察罕万户,游牧地接近兀良哈三卫,很可能仍旧在昔日合赤温汗国的疆土游牧。明代蒙古社会组织,很多时候“万户”(也即是“兀鲁思”)等同于“汗国”。察罕万户首领于永乐三年归附明朝,但其在明成祖多次征蒙时究竟站在那一方?虽然缺少这方面的史料,目前尚未清楚,可是也并非无迹可寻,第一,明成祖在永乐二十年的北征中来回都经过合赤温汗国的旧疆土及兀良哈三卫的地盘,却并没有碰到任何察罕万户的人,或许此集团的人为了躲避明军,当时已经跟随阿鲁台向北逃跑了;第二,蒙文史籍记载阿鲁台拥立的阿台汗,曾经带领察罕万户的人出征瓦剌。我根据以上两点判断察罕万户在永乐二十年时已经归附了鞑靼。[3]
斡赤斤的后裔兀良哈三卫,《黄金史纲》等蒙文史籍称之为“山阳万户”。虽然归附了明朝,可是叛服无常,永乐二十年,那时候的三卫已经倒向了阿鲁台,所以也成了明军打击的目标。
据说,别里古台的后裔组成了也可万户;而合撤儿的后裔则组成了好儿趁万户。[4]但是,这两个万户在蒙古草原活跃之时,已经是明成祖死后的事了,在此之前,别里古台与合撤儿的后裔踪迹成了一个谜,我个人认为,他们很可能呆在鞑靼军队中,毕竟当时的鞑靼已经控制了东蒙古。
蒙古四大汗国详细历史
东蒙古四大汗国,又称“东道诸王”,是指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合撤儿、合赤温、斡赤斤、别里古台的汗国所在地。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分封子弟,先后封了九个汗国。[1]其中,合撤儿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北的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一带;合赤温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南的东、西乌珠特穆沁旗一带;斡赤斤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东南的哈拉哈河一带,后来势力向东发展到兴安岭以东;别里古台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西的克鲁伦河、斡难河一带。
可以看出,东蒙古四大汗国基本上就是以呼伦泊为中心,分布在其四周的。
明初,在著名的捕鱼儿海之战中,合赤温汗国遭到了明军毁灭性的打击,合赤温的后裔吴王朵儿只被明军俘虏。[2]其后,斡赤斤的后裔辽王阿扎失里降明,所部被编为兀良哈三卫。至于合撤儿与别里古台的后裔,史无明载,他们有可能参加蒙古大汗的军队与明军作战;也有可能在战乱中作鸟兽散。
到了明成祖北征蒙古之时,还有很多“东道诸王”的后裔出没于东蒙古。
根据学者的研究,合赤温的后裔组成的察罕万户,游牧地接近兀良哈三卫,很可能仍旧在昔日合赤温汗国的疆土游牧。明代蒙古社会组织,很多时候“万户”(也即是“兀鲁思”)等同于“汗国”。察罕万户首领于永乐三年归附明朝,但其在明成祖多次征蒙时究竟站在那一方?虽然缺少这方面的史料,目前尚未清楚,可是也并非无迹可寻,第一,明成祖在永乐二十年的北征中来回都经过合赤温汗国的旧疆土及兀良哈三卫的地盘,却并没有碰到任何察罕万户的人,或许此集团的人为了躲避明军,当时已经跟随阿鲁台向北逃跑了;第二,蒙文史籍记载阿鲁台拥立的阿台汗,曾经带领察罕万户的人出征瓦剌。我根据以上两点判断察罕万户在永乐二十年时已经归附了鞑靼。[3]
斡赤斤的后裔兀良哈三卫,《黄金史纲》等蒙文史籍称之为“山阳万户”。虽然归附了明朝,可是叛服无常,永乐二十年,那时候的三卫已经倒向了阿鲁台,所以也成了明军打击的目标。
据说,别里古台的后裔组成了也可万户;而合撤儿的后裔则组成了好儿趁万户。[4]但是,这两个万户在蒙古草原活跃之时,已经是明成祖死后的事了,在此之前,别里古台与合撤儿的后裔踪迹成了一个谜,我个人认为,他们很可能呆在鞑靼军队中,毕竟当时的鞑靼已经控制了东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