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政策措施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政策措施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
、
为加快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确保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使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经县委、县政府研究,特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相关资料:一、加大资金投入
从2017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归集旅游产业发展资金3000万元,专项用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资金由县财政统筹解决(含部门项目资金)。2018年、2019年桃花江旅游开发公司每年融资不低于2亿元,县内其它政府融资平台每年综合支持资金1亿元,专项用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二、支持重点景区建设
鼓励各投资主体策划、建设、运营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及较强市场吸引力、竞争力的旅游景区、景点或单个经营类旅游项目;至2019年底,至少建成一个国家AAAA级以上景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重点景区并创建国家A级景区,对新建并授牌为国家AAA级、AAAA级、AAAAA级旅游景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进档升级的给予两档之间的差额奖励。对新建符合规划并被授牌为省级三星、四星、五星级的乡村旅游区(点),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
三、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扩展资料:
加快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景区断头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路面路幅6m以上的新建、改建通景公路(国道、省道、县道至景区景点的道路)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公里、10万元/公里。对符合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要求的新建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汽车露营地,最高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在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内景区景点之间沿线新建旅游公共厕所,并达到国家A级旅游公共厕所标准的,每个蹲位一次性奖励5000元。对在三星级以上酒店、AA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新建绿色停车场(50个小车位以上)、立体停车场每个车位分别一次性奖励1000元、3000元。对在AA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点)新建100个座位以上的旅游文化场所,最高一次性奖励10万元。【摘要】
哪些政策措施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政策措施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
、
为加快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确保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使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经县委、县政府研究,特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相关资料:一、加大资金投入
从2017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归集旅游产业发展资金3000万元,专项用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资金由县财政统筹解决(含部门项目资金)。2018年、2019年桃花江旅游开发公司每年融资不低于2亿元,县内其它政府融资平台每年综合支持资金1亿元,专项用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二、支持重点景区建设
鼓励各投资主体策划、建设、运营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及较强市场吸引力、竞争力的旅游景区、景点或单个经营类旅游项目;至2019年底,至少建成一个国家AAAA级以上景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重点景区并创建国家A级景区,对新建并授牌为国家AAA级、AAAA级、AAAAA级旅游景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进档升级的给予两档之间的差额奖励。对新建符合规划并被授牌为省级三星、四星、五星级的乡村旅游区(点),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
三、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扩展资料:
加快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景区断头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路面路幅6m以上的新建、改建通景公路(国道、省道、县道至景区景点的道路)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公里、10万元/公里。对符合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要求的新建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汽车露营地,最高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在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内景区景点之间沿线新建旅游公共厕所,并达到国家A级旅游公共厕所标准的,每个蹲位一次性奖励5000元。对在三星级以上酒店、AA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新建绿色停车场(50个小车位以上)、立体停车场每个车位分别一次性奖励1000元、3000元。对在AA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点)新建100个座位以上的旅游文化场所,最高一次性奖励10万元。【回答】
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有哪些
亲,您好!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包括:1.政策扶持:政府出台一系列旅游业发展扶持政策,如降低旅游企业税费负担、扩大旅游投资领域、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等,为旅游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2.旅游区域合作:政府通过推动旅游区域的联合发展,打造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综合竞争力。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等。3.旅游业标准化:制定旅游服务标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等,为旅游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加规范、优质的旅游服务。4.旅游文化挖掘:重视传承和挖掘本土文化,提高旅游吸引力。例如文化节庆活动、文化旅游线路等。5.旅游市场监管: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游客合法权益,提高旅游行业诚信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哦!【摘要】
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有哪些【提问】
国家为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布了哪些政策【提问】
这个问题【提问】
亲,您好!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包括:1.政策扶持:政府出台一系列旅游业发展扶持政策,如降低旅游企业税费负担、扩大旅游投资领域、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等,为旅游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2.旅游区域合作:政府通过推动旅游区域的联合发展,打造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综合竞争力。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等。3.旅游业标准化:制定旅游服务标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等,为旅游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加规范、优质的旅游服务。4.旅游文化挖掘:重视传承和挖掘本土文化,提高旅游吸引力。例如文化节庆活动、文化旅游线路等。5.旅游市场监管: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游客合法权益,提高旅游行业诚信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哦!【回答】
亲,您好[鲜花][鲜花]针对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该行业的繁荣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扶持。国家财政资金、国家和地方对于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政策措施包括:优惠税收政策、旅游综合体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等。2.创新模式。国家鼓励开发各种形式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提高游客体验感,推动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包括:倡导发展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文化体验等。3.提高品质。鼓励加强服务质量、产品品质以及旅游场所设施建设。政策措施包括:制定并完善相关标准、引导和支持民营投资等。4.拓宽销售渠道。国家鼓励推广和销售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多种形式的销售网络、加强网络推广等。5.文化遗产保护。积极保护和利用乡村文化遗产,开展旅游资源开发。政策措施包括: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培育相关从业人员哦!【回答】
亲,国家针对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主要从政策扶持、创新模式、提高品质、拓宽销售渠道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为该行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持哦![鲜花]【回答】
都是那个文件中说的【提问】
亲,上述政策均来自于《关于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该文件由国务院发布,旨在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旅游的作用,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哦!【回答】
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有哪些?
我国乡村地域辽阔,自然类型多样,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随着农村交通条件和生活基本设施的改善,以及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我们相信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仍存在着重现代元素轻传统元素、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规范标准轻特色个性、重纵向管理轻横向联合等误区。为此,我们需要从发展战略高度作更多的思考,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1、 政府重视,加大投入,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
纵观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各级政府都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因此,发展乡村旅游首先需要政府从战略上思考有关问题,有条件的地区要联合有关部门,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实施农村扶贫结合起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小村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发展其他旅游结合起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着力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同时限制对农村地区经济乘数效应低的产品如城里人的第二居所等,以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多数人受益,而不是少数人受益的行动。二是颁布一些管理办法和标准,以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如《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以及符合当地风格的建筑和维护的最低标准等。三是搭建城市和乡村结对子的平台,加强部门服务,给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城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 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少开发、多利用,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各地区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很不平衡,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不宜全面开花,可优先选择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进入条件好、靠近旅游热点和经济大都市的乡村加速发展。由于旅游发展永远有阶段性的局限,以及乡村资源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发展乡村旅游要少开发、多利用。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一定要整体规划谋发展,先因陋就简,整合资源,避免盲目开发建设。
3、 成立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实施联合营销,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在法国、西班牙、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乡村旅游发达国家,国家、地区(省)、市(县)、乡镇都成立有乡村旅游协会,其主要职能是制定标准和进行质量评估、通过网络开展联合推广和人员培训等工作。这条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推广,因为乡村旅游个体的实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国应加快成立各级乡村旅游协会,建立规范统一的乡村旅游网,以推进乡村旅游纵向和横向的联合,共同塑造乡村旅游整体形象,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另外,目前我国对乡村旅游的普遍认识是价廉物美,其实,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并不是一种低价旅游,乡村旅游者也不是廉价的旅游者,他们在乡村的花费往往比城市观光还要高,因为他们所要寻求的是一种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这是他们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也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要知道,那种低档次低价格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能长久的。
4、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专业研究不深入,专业化人才缺乏是导致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众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培训应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大力加强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才能确保我国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铭智旅游对旅游人次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培训。培训可以采取理论讲解与案例讨论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东部经验与西部实情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展开。
城镇户籍子女可依法继承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
2月1日,《江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政府官网正式对外发布。
据悉,该《条例》刚刚由1月30日闭幕的江西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我省第一部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实体性法规,将于3月1日起实施。
记者注意到,《条例》分为十章,依次为总则、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城乡融合、人才支撑、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共六十五条,主要对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目标要求、城乡融合举措、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本《条例》所称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民族乡、镇)、村(含行政村、自然村)等。
《条例》部分截图
关键词:产业发展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
《条例》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条例》明确,落实粮食安全省级党政主要领导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粮食、生猪、蔬菜、油料、水产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国家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依法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提高。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管护机制,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当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禁止非法种植转基因农作物
《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产业规划,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稻、蔬菜、果业、茶业、水产、畜禽、中药材、油茶、花卉苗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富硒农业、林下经济发展,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条例》要求,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运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禁止非法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禁止非法生产、经营和非法为种植者提供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禁止非法生产、加工、经营转基因食用农产品。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条例》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做强做优做大农产品加工业。
因地制宜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有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产业强镇。统筹农产品生产地、集散地、销售地批发市场布局,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培育和壮大乡村电子商务市场,推动农产品网络销售。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邮政企业、农业服务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
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条例》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研发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农业装备制造能力。
加强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鼓励农技人员进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支持农业机械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扶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发展。统筹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运用,建设智慧农业。
《条例》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乡村手工业、绿色建材等乡村产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关键词:生态宜居
农产品生产经营中不得使用禁用农药兽药
《条例》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加强湿地保护和水土保持,推进乡村森林护绿提质,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禁止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产业、企业向农村转移;禁止将城镇垃圾、工业固体废物、未经达标处理的城镇污水等向农村转移;禁止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向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和土地复垦。
《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废弃农用薄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置。农产品生产经营中不得使用国家和本省禁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
加强农建特色风貌塑造,推广体现地域特点的农房
《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统筹村庄布局,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及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统筹建立完善涵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落实抗震、防洪、防火、防雷电等安全措施,保障农村住房安全。
加强地方农村建筑特色风貌塑造,推广体现地域特点、民族风情、文化特色和乡土风格的农房设计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明确依法赋予乡镇人民政府行使查处农村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行为的行政执法权。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充实农村建房管理力量,完善宅基地和农村建房审批监管制度,依法开展农村宅基地审批、建房审批管理和批后监管及服务,依法整治违法违规建房。
关键词:乡风文明
引导村民依法破除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陋习
《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丰富农民精神文化和体育生活,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鼓励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建设诚信乡村。
鼓励基层自治组织引导村民依法制定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破除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陈规陋习,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赌博行为,倡导现代文明婚丧礼俗新风,推行绿色文明殡葬。
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鼓励文明用餐,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反对浪费。
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中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基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设施的统一管理、综合利用,保障正常运行;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和网络建设,提升服务效能,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体育、节日民俗等活动,支持创作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和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乡村居民基本文化需求。
《条例》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红色名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保护利用,挖掘优秀农耕文化的内涵,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等方面的作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护和传承乡村表演艺术、民间文学、传统工艺、中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场所,推动优良乡村传统工艺传承发展。
关键词:乡村治理
保证村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
《条例》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引导基层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保证村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基层自治组织应当创新多层次基层议事协商形式,引导农村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健全村务监督机制,推行和规范村务公开,激励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和乡村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维护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的监督管理。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报酬与村集体经济效益挂钩的激励机制,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建设覆盖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乡村调解组织
与此同时,《条例》要求,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基层自治组织应当建立健全乡村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县级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广泛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深化法治乡村示范建设,推进乡村依法治理;建设覆盖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乡村调解组织,建立健全乡村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设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森林防火、防雷电、生态环境治理等防灾减灾工程。
关键词:城乡融合
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应当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谋划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布局,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推进农村道路交通、水利、供水供电、能源、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物流、垃圾污水处理、应急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乡村发展需求,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条例》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促进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文化、体育、养老、育幼、运输服务等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全民覆盖、均衡发展、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服务资源整合,完善村级便民服务设施和综合信息平台,推动赣服通等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向农村延伸。
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推动乡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条例》要求,省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支持政策,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实际进城落户以及市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情况测算分配转移支付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民自愿有序进城落户,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推进取得居住证的农民及其随迁家属持居住证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键词:人才支撑
选拔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
《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和创业指导,开发和引进农村人力资源,推动智力、技术、管理等各类要素下乡,完善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培育乡土人才。
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使用和管理,选拔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拓宽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来源渠道,落实关爱激励政策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改革创新、担当实干,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
《条例》提出,建立健全从优秀村组织负责人、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机制,支持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能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选拔村级组织班子成员。
《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县乡机关工作人员待遇标准,保障乡镇机关在编在岗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年均工资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水平。按照规定合理确定并落实村干部工作报酬,保障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
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应有农村或者基层工作经历
《条例》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培养农村全科医生,充实乡镇卫生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推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保障合理待遇,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乡村文化工作队伍,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培育乡村文化本土人才,发展乡村文艺团队。
此外,《条例》要求,县级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层农村经营管理和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实施岗位激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培养高素质农民,扶持培养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农业农村实用人才,组织开展农民职称评审。建立健全城乡人才流动机制,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向农村流动,依托农业龙头企业、重大农业项目建设人才创业平台,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支持国家工作人员、城市教师、医生、科技人员、文化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才到乡村定期服务、退休返乡参与乡村建设。城市中小学教师、执业医师晋升高级职称前应当有一定年限的农村或者基层工作服务经历。
允许各类返乡下乡人才在符合国家农村宅基地管理规定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关键词:保障措施
统筹更多财力向乡村振兴倾斜
《条例》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和持续增长机制,强化主体责任,构建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统筹更多财力向乡村振兴倾斜,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加,保障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有关专项资金、发展基金应当按照规定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提高财政支农政策和资金使用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依法可以由具有城镇户籍的子女继承
《条例》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农民建房用地需求,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禁止违法买卖宅基地。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农户向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农户转让宅基地。
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探索建立对增量宅基地集约有奖、存量宅基地退出有偿制度。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依法可以由具有城镇户籍的子女继承并按照规定办理不动产登记。
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被征地农民多元化保障机制,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征收集体土地的,可以在符合规划用地条件下预留被征地面积一定比例的土地,作为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用地。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考核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完成乡村振兴目标情况,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列入年终述职内容。
关键词:法律责任
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乡村振兴工作职责依法给予处分
《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乡村振兴工作职责的;未按照规定拨付、使用乡村振兴相关财政资金,截留、挪用、侵占乡村振兴相关专项资金、基金或者补贴资金的;虚报、瞒报、拒报或者伪造、篡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以及相关数据的;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来源: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