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行动

时间:2024-10-07 07:35:15编辑:小早

渡江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意义?
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历史意义答:(1)目的:要推翻了统治中国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解放全中国。
(2)意义:
1;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东南,华南,西南大进军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大大加快了全国进军的进程。
2;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灭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被赶出中国,预示著新中国即将诞生,展示了百余年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民主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3;渡江战役辉煌胜利,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总前委们的英明的决策,正确而即时指导的结果。是第二第三野战军前委正确指挥和广大指挥员英勇奋战的结果。党,政,军,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渡江战役胜利的军事和政治意义是什么?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的军事任务是什么?军事: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解放了中国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
政治: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国政治的22年的统治,国民党政府垮台,基本解放了全中国。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划江而治的美梦。渡江战役的胜利,充分展示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力量,为日后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军事任务:解放中国西南地区(如重庆四川等地),追歼国民党残军(包括桂系残余势力),解放全中国。
简要概括渡江战役的意义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战役自1949年4月21日开始,至1949年6月2日结束。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渡江战役的胜利在军事上有什么意义?在政治上又有什么意义?军事: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政治: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国政治的22年的统治,国民党政府垮台解放了全中国粉碎了国民党的统治渡江战役的胜利,充分展示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力量
渡江战役的意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渡江战役标志蒋家王朝在大陆统治的结束,也打破了苏联想要国共两党分江而治的构想,为大陆的统—垫定了基础。
渡江战役的影响/意义


渡江战役过程是什么

  渡江战役也称宁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渡江战役过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渡江战役过程   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悍然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天夜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预定部署发起渡江作战。   中国人民革命 军事 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 命令 》,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渡江作战开始以后,粟裕通宵坚守在指挥所里。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为了保证渡江战役胜利,今夜你们谁也不能睡,我也不睡。你们不要考虑我的休息,有什么情况马上告诉我,我就守在电话机旁。”   人民解放军中集团首先实施渡江作战。千帆竞发,强渡“天堑”,只用一个多小时就突破鲁港至铜陵段蒋军江防阵地,攻占铜陵、顺安、繁昌、峨桥等地,把蒋介石的千里江防拦腰斩断。   粟裕直接指挥的东集团4个军在江阴至扬中段渡过长江后,迅速突破蒋军防御阵地,打退敌人3个军的多次反扑,建立了东西50公里、纵深10公里的滩头阵地,继续向纵深进击。刘伯承指挥的西集团在江西省彭泽县至安徽省贵池县地段突破敌人江防,并迅速向纵深发展,隔断了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蒋介石集团苦心经营3个多月的长江防线顷刻土崩瓦解。   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 政治 争取和中共地下组织的策动下,江阴要塞国民党守军7000多人起义,生俘要塞司令戴戎光,并立即调转炮口支援解放军渡江作战;国民党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领所部25艘舰艇在南京附近起义,另一部23艘舰艇在镇江投降,其余海军舰艇逃往上海,蒋介石部署在长江的海军舰队顿告瓦解。   华东军区海军在白马,由第三野战军机关部分干部、教导团和在苏中“土海军”海防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苏北军区海防纵队,以及起义、投诚的国民党海军舰队等部队组成。后来,就把四月二十三日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 纪念日 。   粟裕率领三野指挥机关渡江南进,特地到江阴要塞视察,接见了组织起义的中共地下党员唐秉琳等人。粟裕说:“你们为大军胜利渡江作了重要的贡献,为党为人民立了大功,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   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渡江 成功 ,国民党反动派乱作一团,仓促部署实行总退却,代总统李宗仁率领留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部分机构人员逃出南京。粟裕根据各方面情况判断,“南京敌已极形混乱,正向南或向东撤退”,指令各部加速渡江,截歼逃敌。粟裕的电令指出:“如南京之敌逃窜,则三十五军应即渡江进占南京,维持秩序,保护敌人遗弃之一切公私财产,该军应特别注意遵守政策,严肃城市纪律。”   4月23日,在南京中共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接应下,第三野战军部队胜利进占南京,冲进蒋介石的总统府,降下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宣告统治中国38年之久的中华民国覆灭暨专制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覆灭[2] 。   人民解放军冲破长江天险、解放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毛泽东兴奋异常,挥笔题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渡江以后,粟裕在三野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渡江战役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单从军事上去看国民党的崩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去看。我们不仅在军事上过了江,而且在政治上过了江”。   渡江战役背景   国民党军的部署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   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隐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4月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的部队组织长江防御。到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江、上海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   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3]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指导   粟裕晚年谈到渡江战役时说:渡江不紧张,国民党的江防算不了什么,那时我们的火力已经超过并压倒敌人了。当然,我们在战术上和具体部署上是很重视很周密的。   粟裕对渡江作战的必胜信念,是建立在对敌我战略态势的科学分析和丰富实践 经验 基础之上的。 抗日战争 期间,他曾经在南京至江阴段三次成功地率军渡江。1940年,他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部队渡江北上,执行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1944年,他率领苏中主力部队和地方干部近万人分两路渡江南下,执行向苏浙皖边发展的战略任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率领苏浙军区部队和地方干部6万余人分批渡江北进,贯彻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那三次渡江,都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采取出其不意、避实就虚的战法,选择敌人的薄弱部位偷渡。粟裕从三次渡江的实践中体会到,长江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防线。这一次是粟裕第四次率军渡江作战,他已有成竹在胸,并且进行了长达十个多月的准备。   粟裕认为,即将进行的渡江战役,是在南线战略决战胜利,把蒋介石的精锐部队歼灭在江北以后进行的,与中共中央1948年初设想的渡江南进大不相同。一是形势任务不同。那时,中共中央 决定 渡江南进的目的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深远后方,调动中原战场国民党军队20个到30个旅回防江南,以扭转中原战局, 发展战略 进攻。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到358万人,解放区总人口达到约2亿人,在政治上、战略上、数量上和技术上都取得了优势,而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残存的作战部队仅有146万人,国民党反动集团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已濒临总崩溃境地。人民解放军“全国作战的总任务,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摧毁国民党统治机构与残余军事力量”。二是斗争更加复杂。这次渡江作战是在国共两党重开和平谈判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蒋介石玩弄“求和”、“引退”阴谋,企图保住江南半壁江山,伺机卷土重来。长江沿岸,特别是京沪杭地区,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基地,对战后新中国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次渡江作战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相结合的复杂斗争。它不仅要与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密切配合,而且要准备对付帝国主义者可能的武装干涉;不仅要在军事上打败敌人,还要在政治上打垮敌人;不仅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还要考虑到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建设问题。三是作战方法不同。这次渡江作战,是在人民解放军占有强大优势条件下,采取以实击实的战法,大部队公开地、宽正面地强渡。作战地域之广阔,参战兵力之众多,作战方式之复杂多变,不仅在解放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中国以至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仅第三野战军参战部队就有65万人,担负着700余公里正面、300余公里纵深的作战任务,既有江河进攻战,又有野战追歼战,更有解放战争中最大的城市攻坚战,要求进行更充分、更扎实、更科学、更严密的准备。   渡江战役意义   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为而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哈尔科夫发生过几次战役?

二战期间共有四次。\x0d\x0a\x0d\x0a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x0d\x0a此役是德意志国防军在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最后阶段的其中一场战役,目的是攻占哈尔科夫城(现在是乌克兰哈尔科夫)。\x0d\x0a\x0d\x0a这次战役行动由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中的第6集团军在1941年10月20日实施,苏联红军第38集团军受命坚守该城。10月22日,该城所有工厂的生产机器被送上火车,当时德军距离铁路线不足11英里。\x0d\x0a10月24日,德军第6集团军及第17集团军分别从南、北两翼包围该城。同日,哈尔科夫陷落。\x0d\x0a\x0d\x0a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x0d\x0a此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42年5月12日至5月29日,苏方称之为第一次哈尔科夫进攻战役。\x0d\x0a\x0d\x0a由于苏联红军在冬季的成功反攻,德国国防军自莫斯科周围被击退。同时,红军也耗尽了其后备力量。因此,苏军决定夺回哈尔科夫来扩大战果,巩固其战略主动权。\x0d\x0a\x0d\x0a1942年5月12日,由铁木辛哥所指挥的苏军自冬季反攻时形成的突出部(一般称作“巴芬柯柏突出部”(Барвенковскийвыступ))向德国第6集团军发动攻势。苏军在攻势进行之初有成功的迹象,但随后即被德军强力的反击而溃败。由于苏军参谋人员以及最高统帅斯大林误判了德国第6集团军的实力,同时也高估了己方新整训部队的实力,战斗经验较丰富的德军得以自苏军战线上的兵力空隙处绕过,完成其钳形攻势,将苏军包围歼灭。\x0d\x0a\x0d\x0a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x0d\x0a此役是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间,在围绕哈尔科夫对苏联红军的一系列攻势行动。德军的行动代号为顿涅茨克行动,而苏军则称为顿涅茨克及哈尔科夫行动。德军的反攻消灭了大约52个红军师及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x0d\x0a\x0d\x0a当德国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围后,苏联红军发动了更大规模攻势以打击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其它单位。1943年1月2日,苏军发动星球行动,在1月至2月初间攻破德军防线和攻占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及库尔斯克。虽然苏军行动成功,但参战单位补给线过份延伸。第6集团军在2月2日投降后,苏军中央方面军转向西面及在2月25日向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及中央集团军群发动进攻。然而连续数月的作战令苏军损失惨重,有些单位只剩下1000至1500人。2月19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泰因陆军元帅利用新到增援的武装党卫军及2个装甲军发动反攻。虽然德国人战力下降,德意志国防军仍然侧击、包围及打败红军在哈尔科夫南面的装甲部队。这令曼施泰因能在3月7日开始发动对哈尔科夫的进攻。\x0d\x0a\x0d\x0a虽然德军总部命令从北面包围哈尔科夫,但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在3月11日直接进攻该城。2天后,德军又攻占了别尔哥罗德,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导致了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虽然德军的进攻令苏军付出了大约70000人伤亡的代价,但由于在哈尔科夫的逐屋争夺战,令武装党卫军装甲军付出很大代价,德军到3月底共损失参战兵力的44%。\x0d\x0a\x0d\x0a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x0d\x0a此役又称: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攻势(代号为:“鲁缅采夫团长行动”,该名来自18世纪后期的俄国名将彼得·鲁缅采夫元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对德意志国防军实施的军事行动之一,行动内容是由苏联草原方面军向别尔哥罗德地区进攻。\x0d\x0a\x0d\x0a行动在1943年8月初展开,苏军开始即取得了胜利,并解放了别尔哥罗德及哈尔科夫。1943年8月23日中午12时正,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及草原方面军的部队从德军手中解放了哈尔科夫,守军大部被彻底击溃,这次是在苏德战争中该城的最后一次易手,行动迫使在乌克兰的德军撤过第聂伯河,从而让苏军于1943年秋季解放基辅。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完胜之后,苏军乘胜追击节节胜利,并在南线对曼施坦因的军队行程合围之势,整个哈尔科夫到顿河防线岌岌可危。

此时,德国把残兵败将重新合并为南方集团军群,交给曼施坦因指挥。

面对苏军气势如虹的进攻,曼施坦因不想低头。他故意示弱,节节败退,逐步抵抗,引诱苏军大举进攻。

结果苏军果然上当,误以为德军要退守第聂伯河,坚决果断地快速突破以切断德军退路,企图把德军歼灭在第聂伯河东岸。

苏军迅猛前进,岂不知看似溃退的德军,早已以逸待劳,就等苏军发起进攻。

1943年2月2日,战斗正式打响。










一开始苏军在德军强烈阻击下,

2月16日,苏军血战之后,占领哈尔科夫城,守将被希特勒杀头。

苏军虽然攻城略地,但自身损失不小,很多师已经剩下1000多人,但两个方面军司令满目乐观,以为胜利指日可待,继续挥师猛进。

2月19日,曼施坦因看似撤退的军队,已经准备投入进攻。

曼施坦因的南路开始行动,但苏军不以为然,以为他在掩护撤退,并未重视。

2月20日,德军南北对进,南线苏军波波夫集团军损失惨重,后补给线也被切断、21日晚波波夫请求撤退,但被拒绝,反而被要求继续进攻。




这是德军的反击

北线形式也是一样,进攻受阻,反被包围。解围的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三集团军,由于来回奔波,燃料消耗殆尽,等待补给浪费了很多时间,正接近目的地之际遭遇德军王牌师以逸待劳的强力阻击。损失惨重后只能撤退。

由于苏军专心进攻,快速突进体系缺乏反坦克武器。面对突然反击,措手不及,连连后退。而苏军统帅部仍然对德军力量有怀疑,导致撤退不及时,数个集团军被包围后打残。







2月25日,苏军终于发布命令全线撤退。德军奋勇追击,并围歼了包围圈中的苏军,收复了哈尔科夫。

由于苏军增员部队的源源不断地涌入,双方在米乌斯河和顿涅斯河再次形成对峙。




此次战役,曼施坦因以10万对阵苏联50万,大胜而归。

苏军伤亡14万人,损失坦克1345辆。而德军的伤亡在2.3到2.6万人之间。

苏军轻敌冒进,中了曼施坦因的拖刀计。此战德国大胜,胜归胜,然而福祸相依,此次的胜利,让希特勒的野心又开始膨胀,忘了自身的实力,终于在库尔斯克大败。

但这是后话。


上一篇:张震岳女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