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康家的故事梗概
豫西河洛镇,黄河与洛河汇流处。河洛康家。以“仁”为本,秉承“留余”理念,创造了连富十二代、持续四百年而不衰的财富神话。《河洛康家》这个故事就是康家自清末至民初约四十年间的一个断面,充分展示了河洛文化的元素。康家三代人破产读书,供出了两个进士。“一门两进士”使康家声名远播。河洛镇上的周家家财万贯,是靠当地特产霜糖发家的,远销京城等地。周家仰慕读书人,把女儿周若兰嫁给了康家二儿子新科进士康咏凡。周若兰嫁到康家后,身为河务侍郎的大哥康国栋在治河现场,心系河堤及下游成千上万民众安危,为解决河工口粮,截下了运往京城的二十船漕米,得罪了户部官员。在黄河上游洪水到来的危难之际,康国栋身先士卒,带领河兵以身填河堵口,被黄河水冲走。康国栋死后,河务官员宋海平受户部官员的操纵,却在给朝廷的奏折上写了“以身投河”。康咏凡屡屡为哥鸣冤,最终绝望头触龙柱而亡。康家一门两进士,顷刻间沦为一门两丧。悲痛欲绝的周若兰怀抱襁褓中的儿子“悔文”回到河洛。周若兰回到康家之后,康秀才当着众人,把所有的账目、田契、钥匙……一一放在了儿媳妇的面前,周若兰开始管家。周若兰为了重镇家业在洛河边“河洛仓”对面开起了“康家饭庄”,并向娘家讨要了家传的“豆腐宴”。其中的一道“霜糖豆腐”最为出色。自此,生意兴隆。在这里她还救了戏班里奄奄一息的小丫头“一品红”,两人结为金兰。河洛仓绰号“颜神算”的仓爷是河洛仓的仓书,也是多年前康家被逐逆子的后裔,隐姓埋名。多次在康家危难时伸出援手……嗜赌成性的泡爷原是康国栋的手下,洛河和黄河上数一数二的船老大,后成为康家船队的总舵。断指乔是一位侠骨柔肠的绿林好汉,上辈与康家有仇,却对周若兰滋生了爱慕之情……悔文在黄河上救下了一个和自己同龄的女孩朱念念,后成为悔文的妻子。悔文长大后,谨遵爷爷教诲,摒弃仕途,开始了从商的道路。仓爷因揭露仓署官员盗卖皇粮内幕,被人陷害,悔文背着仓爷来开封告状,在河南巡抚衙门被打入大牢,悔文托人找到已成为名角的“一品红”解围。朱念念女扮男装来开封探监,并四处周旋。巡抚徐大人与康悔文的伯父交好,又惧怕户部的势力,左右为难,在决定查抄河洛仓之前派人送信给河洛仓侍郎,暗示仓署调仓。查抄现场,“一品红”及时赶到,在她的名威之下,前来查抄的巡抚衙门官员,才未敢懈怠,最终被调粮仓真相大白。盗卖皇粮一案震惊朝野,康悔文因参与侦破皇粮一案,其伯父和父亲的冤情也由此得以昭雪。朝廷自然不愿认错,只是在工部的奏书上批了康国栋、康咏凡“其情可宥”,免去罪责,重新给了谥号:忠襄。仓爷心灰意冷,辞去了仓署的职务,一心扶持康家和悔文。康家自开康家饭庄始,逐渐振兴。并大规模扩张,以土地为基础,以航运为手段,进行以盐、粮、棉以及军需物资为主的贸易活动,建立了从陕西泾阳到山东临沂庞大的贸易体系。康悔文在一次运粮过程中,遇到了带兵剿匪败逃的秋镇海,把所运粮食全部送给了给养匮乏的清兵,使之转危为安,后秋镇海成为河南总兵,二人成为莫逆之交。秋镇海知恩图报,后在康家多次遇到危难时施以援手。后成为河务侍郎的宋海平,痴迷戏曲,深谙从舞台表演到戏词的个中三昧,与“一品红”互为仰慕,结为夫妻。因为该康国栋“以身填河”为“以身投河”的事因,怕事情败露,多次设计置康家于死地,而“一品红”则多次挺身相救,以报答周若兰当年救命之恩。后来在康家不知情的情况下,宋海平被忍无可忍的康家护院杀死。康悔文的儿子康有恒长大后,留洋日本,并在日本管理康家生意,期间与同盟会过往甚密,受新思想熏染,热情激进。掌管父亲传下来的家业后,多次说服奶奶和父亲,几乎将家产全部捐给了同盟会,资助民主革命。康家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河洛康家》
河洛康家在我心里幽居了四年,盘桓不去,但自知才疏学浅,无力解读它绵延十二世繁荣背后的因由,然而,情郁于心,总得抒发,虽惴惴焉,也勉力一试……
(1)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以财富为终极目的,其子孙必然目光短浅,走不远;以诗书传家,多会轻看俗务,仗义疏财,不懂稼穑经营,从而日渐没落;耕读传家,则志存高远,又务实谨慎;至于道德传家,却是古人修炼做人的最高境界——无可无不可的君子。唯君子才能敬天畏命,守经达权,不拘泥于庸常的看法和小节,又灵活变通而不逾矩。
河洛康家,俗称“康百万”庄园。坐落于河南省会郑州市西60公里处的巩义市,它面向洛水,背靠邙岭,依山而建,占地16万余平方米。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
从明清到民国,繁荣兴盛了12代400余年,执豫商之牛耳。民谣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如果不是近代社会的极度动荡,国难频仍,暴力冲击,今日的康家或许还生机勃勃,也未可知。
在政权面前,在国难面前,在全社会的历史性大转折里,一个家族再警惕小心,也只是渺小的一点,无力与时代抗衡。
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我深深同意《康氏楹联》一书中编纂者的看法:康氏家族首先是中国的文化精英,其次才是商业巨子。他们驰骋商场的智慧、勇毅、谋略,完全来源于他们肥沃的文化心田,亦儒亦商,商儒相融。
康家生活在战乱频繁的中原,华夏文化起源的核心——河洛文化地段。警惕忧患,修身养德,得失坦然,兼济天下的文化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怀早已内化于整个家族,所以它才能传承十世有余……
(2)
得识康家大院,纯属偶然中的意外。
2014年初秋,我和几个友人本意是去洛阳,在高速路上见了“杜甫故里”的广告牌,一时兴起,便下了高速,进入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县级市——巩义!
第二天早上,去逛杜甫故里前,想着时间反正充裕,不如问问当地人还有什么其他景点吧,一并就逛了,于是他们推荐了不为时人所熟知的康家大院。
我寻思无非就是古代一个土财主的遗产罢了,所以也不抱什么兴致,就随众而去了!
可是站在康家大院主宅前唯一的甬道上,我已经震撼了,开始羞愧于自己的浅薄无知!
它哪里是个大宅院啊?分明就是座雄踞一方的古代军用城堡,气势宏伟,粗犷威严,有着完备的防御工事,又像个饱经世事的儒雅老将军,不怒而威地矗立在邙山的半山腰,深情而忧伤地俯瞰着门前的伊洛河,睿智警醒地巡视和守卫脚下这片土地,时刻关注它是否安宁,是否还有烽烟未定……
厚重高大的城墙门敞开着,一眼望去,里面幽深玄暗,而脚下青砖古朴,有一个瞬间,我甚至怀疑它的主人可能刚刚才骑马配剑,带着自家的兵勇们,马蹄哒哒而出!
30米长的甬道左右都是高高的院墙,大门上方的墙壁有瞭望的垛口,一码清灰,庄重典雅。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什么是中原望族,中原世家!中原二字,第一次在我心里有了模糊而澎湃的影像,它久远深厚得恍若无涯之大荒!
此处绝不同于我以往见过的江南大宅院,也不同于故宫。
江南园林,秀丽精致,曲折温婉,在那些园子里,人不适合健步如飞,不适合发黄钟大吕之声,纵然咏古怀今,也是悠悠喟叹,沉沉拍案!它们太温柔了,如柳永的词曲,适合二八少女,执红牙小板清歌曼唱,如果太豪放,会惊吓了它们!
此处也不同于北京的故宫,故宫虽有令人生畏的皇家威仪,美轮美奂的雕梁画栋,红墙琉璃瓦,但缺了我爱的典雅!
一向厌弃在景点大门前留影的我,忍不住拍照纪念,而接下来的参观,佐证了我的直觉是对的!
(3)
据导游小姐介绍,它始建于明朝中叶六世祖康绍敬,清初初具规模,至民国初年十八世康廷兰而衰落。
现存建筑包括住宅区、栈房区、作坊区、南大院、祠堂等十余处,约6.43万平米。其整体建筑特点是: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
康家发迹于六世康绍敬,他曾任地方水路交通和盐业、税务方面的官职,组织子弟把河南的粮棉油运往山东,再把山东的盐和海产品运往河南。
清朝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康家通过各种关系,取得了长达十年的棉花和布匹的军需品订单,从此以后,康家成为中原显赫大家族。尤以清朝中期的康应魁及其子康道顺,康道平最为突出。
一时一世的富贵不足为奇,二世三世的繁荣也寻常可见,引人深思的是它何以绵延十二世?这固然和社会制度稳定,国家相对安宁密不可分,但是最根本最首要的,肯定是家庭教育!
带着这个疑问,我在参观里发现有一点值得注意:
康氏家族文武兼修,忧患意识非常鲜明!
不但康家主宅有着完善精妙的防御工事,主宅区西南一公里邙山上,还有一个金谷寨。
此寨上有平台,下临深崖,东西建寨门,是第十五代康道平为对抗捻军和其他农民武装而联合乡绅在此修建的一处军事堡垒,他是三品武官。此处原有80多间房子,40多孔窑洞,现大部分被拆毁了,虽如此,登上金谷寨,俯瞰寨外,视野开阔,犹可想象当年的金戈铁马!
这源于中原自古多战,当时的区域环境动荡不安,匪患丛生,康家又是名门望族,既要保护自家财产安全,又要保护附近乡邻的安全,儒家穷善其身,达济天下的道德理想,他们勉力践行。
此外庄园里的匾额和楹联,非常精炼有深意。
比如“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船行六河须防不世风浪,耜耕三省当思创业惟艰”……
我歇坐于专供他们家族少年子弟读书的一个僻静院落,真惶惑此处不是一个商贾之家,它散发着我从未在其他大宅院感受过的浓浓书墨气,这种体感绝不仅仅是无处不在的楹联传递给我的,而是涵盖整个主宅,一种看不见却感受得到的强大气息,主人虽然不在了,但是空间记忆犹存。
(4)
那日匆匆游览至下午一点多,众人嚷着饿了,便出了园。我那时脑海里信息纷纭杂沓,总觉得若有所思,却又理不出头绪,但已烙印深深,总想日后探寻一二。
后来又查了点如下资料,据康家后人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出逃,回京途经巩义,康家曾不得已接驾,修建行宫、架设浮桥御道,并奉献白银百万两,慈禧太后说:没想到这山窝窝里还藏着一个百万之富人家。
接驾已让康家积蓄空了一半,其后不久,朝廷又下旨让地方政府筹备银子补充国库,但是地方连年灾害,捉襟见肘,银子还得大户出,如果不捐,就以欺君论罪。
康家的当家人康鸿猷无可奈何做出了捐献所有资产的决定!
而在此之前,清政府为了对抗捻军,封锁了黄河和运河等河道,烧毁凿沉了所有航运船只,康家的航运船队遭受了灭顶之灾,虽多次想重整船队,都没有成功,元气再也恢复不过来。
其后,随着铁路修建,航运再不能垄断物资运输,康家在社会大动荡里,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彻底没落了!
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时,康家田地和宅院全部被收为国有,成为阶级教育展览馆。
400年间,康家子弟文武兼修,出了很多人才,也做了很多善举,比如14世康应魁在道光八年独资万金修建巩县的高级学校;而后中牟、开封两次黄河决口,泛滥成灾,他又捐巨款资助修河。17世康建勋,继承祖业,行善济贫,爱读医术,远近来就医者,不计亲疏,不计早暮,必尽力诊治,凡有谢仪拒弗收……
至于400余年商业活动,康家创举频频,高瞻远瞩,管理科学,我就不再鹦鹉学舌地转述了。
其栈房区的一副楹联很有代表性,如下:
审时度势诚信至上商之本,
化智为利化利入义贾之根。
总之,这是个传奇的家族,文武兼修,农商皆本,儒家思想被他们灵活地应用于日常。
(5)
假设没有晚清的夺命连环索,康家还是会没落吗?
会的,还是会没落,但也许不会这么快,这么彻底地消失!或早或晚,就像叶落归根,花落化尘,生老病死,没有人可以跳脱这个循环。
因为家国命运紧相连,政府腐败,列强入侵,国已不国,一个家庭再严谨,又何附焉?
康家想抽身世外,是不可能的!历史的海啸已经狂躁奔涌而来,所有个体都如一颗灰尘被卷没其中。
然而,它已经足够是个传奇,足够后人从中学习得益!
我这两日想,如果康家不是在河洛,而是在其他地方,它还能绵延十二世吗?或许也不能吧……
归根到底,它是河洛康家,是河洛文化哺育了它,河洛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自古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伏羲在此仰观天象、俯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周文王被拘于河南汤阴北而推演《周易》;司马迁在洛阳著成大部分《史记》;司马光也在洛阳“闲居”十五年,主编了《资治通鉴》……
浓厚的历史文化环境让康家祖辈的行为里都有着易经和儒家思想的深深烙印及理论基础,这些在他们的楹联里有着显明的反映,世世代代以此教育子孙!
15世康道顺,饱学经典,研读《周易》、校勘邵康节的《皇极经世》,想他于每一个晨曦和日落,自己也根据易理和术数推演宇宙起源,自然变化,社会更替,其心中的诫惧和敬畏,洒脱和坦然都是并存的吧?
世传《易传》十篇为孔子所作,孔子在《系辞下传》第十一章说:惧以始终,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又在《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结语,我想以这两句话来概括康家400年,应该中肯的!
而我,因河洛康家而震撼,希望自己可以踏实地走近几经焚毁,还余留的一点华夏之根——传统国学。
余生有限,而学无涯,但是近一寸,自有一寸的欢喜!
百姓虽日用而不一定自知,倘若有一日,和我一样,偶尔靠近,就会心生激动,因为在这里,可以寻到民族不屈的根,中华自强的魂。
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才不会在困境里绝望,顺境里张狂……
河洛康家的介绍
《河洛康家》是一部由陶红、胡海锋、施京明、巍子等主演的32集电视连续剧。讲述康家主人周若兰携幼子康悔文振兴家业、报效民族的故事。该剧揭示了几百年来,一直被奉为中原活财神的康家延续明、清、民国三个时代的故事。生动刻画了在大是大非面前康家忠于国家、在巨额财富面前心系百姓、在恩怨情仇面前宽容待人的大豫商形象。
《河洛康家》电视剧观后感
最近偶然看到一部陶红主演的电视剧《河洛康家》,挺有感触。晚清同治年间,康家主人周若兰以河洛镇康家店起家,几经曲折,终于使康家店成为河洛一带赫赫有名的行旅客栈。及至幼子康悔文长大成人,其秉承“留余”古训,由农而商,以商养农,商农一体,最终形成了“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的盛世伟业。
现在的电视剧小鲜肉当道,对于我这个80后的不是太有吸引力了,还是喜欢一些老戏骨演的并且有一定意义的故事情节的电视剧。这部剧给我就下印象比较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康家女主人周若兰(陶红饰演)与土匪断指乔的感情纠葛
断指乔原是一名富商的儿子,因为一些原因生意失败,父母亲也因此去世。所以走上了劫富济贫的土匪之路。而原本可能与他定亲的周若兰也嫁给了康家的小儿子。康家大儿子为了拯救百姓免于洪水决堤的危难选择了拦截朝廷粮食以身填河的壮举。正因为这件事康家一门两进仕而变成一门两死,康家小儿子即周若兰的丈夫也为追讨兄长的冤情而去世。从此,断指乔与周若兰就结成了不解之缘,康家生意及家人危难之时总有断指乔在背后暗暗地去帮助。每次见周若兰都会送一面造型独特的西洋镜子。此时的若兰是开心的,心底对这个男人也是欢喜的,他成了她的支柱。但是在那个时代却是无奈的,一个寡妇怎能无所顾忌的和一个土匪在一起呢?所以这终究成了周若兰永远也得不到的梦。在断指乔被坏人宋海平用阴谋斩首,这段情终于终结,若兰也因此一夜白头。看到这里不由自主的眼泪往下流,古时一个寡妇要追求自己的幸福谈何容易,只能把孤独和苦闷埋藏在心底。再看现在结婚离婚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那种深厚纯真的感情也变得稀有且珍贵。
二、康家的教育及祖训
自从康家两个儿子冤死后,康家儿孙从此开始从商。成就了在当时非常有名的豫商。在教育上康家主要以儒家的五常作为做人的标准。即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对于"信"字剧中用了个故事印象很深,爷爷让小孩时的康悔文去借钱结果没有借到,而后用爷爷的一个借据就借到了。因为小孩子还没有积累到信誉所以别人不会借,而爷爷及康家这百年下来在当地积累了很好的口碑信誉所以才能借到。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一言一行其实就是你个人的品牌,当你不珍惜它丢了"信"字,终会自食其果在社会上无法生存。
剧中很大篇幅是康家商业王国的积累过程。从商除了眼光、智慧、胆识主要是他们的家训也是经商之道"留余":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留余文化在河南乃至全国源远流长,不仅是河南豫商精神的传承和写照,也是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都说无奸不商,但真正能够几百年还能存活的定是这样共赢的有大格局的经商之道。
通过演员们的扎实的演技及对于故事的演绎人物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心情也跟着剧情跌宕起伏。这就是好剧,不是靠光鲜的颜值,不是靠时髦的没有营养的网络语言。它一定是有内涵的发人深醒的,希望能多拍一些这样的良心剧少一些华而不实的肥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