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艺术家

时间:2024-09-21 22:36:55编辑:小早

阿兰·雷奈的介绍

阿兰·雷奈(Alain Resnais),法国电影新浪潮代表人,与其他新浪潮影人不同,他没有《电影笔记》杂志的背景,他只是以关注形式主义、现代主义以及社会和政治议题,经常以时间和记忆作为主题,从严肃文学中汲取营养,从哲学高度看问题,在叙事结构上采用神秘而新奇的手法。他的摄影非常华丽,剪辑重抒情性,作品常惹争议。

《艺术家》是一部什么影片?

《艺术家》是一部:充满诗意而动人的纯音乐剧,尽管没有台词,但它却在无声中讲述了一个永恒的浪漫故事。默片就是无声电影。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影片。这一天通常被认为是现代电影的诞生日,此时的电影还是无声的。其实,录音技术在当时已经被发明出来了,不过电影依然哑了很久。早年的电影观众们最多在无声电影现场,听听乐队演奏的、供烘托气氛用的背景音乐。相关如下有声电影迟迟不能出现,是因为做不到“音画同步”。同时用留声机、电影机播放声音和画面,只是折中的做法,效率低且无法适应工业量产。人们需要这样一件电影设备,它可以同时记录下声音、画面,并存储在同一载体上。一位牛人在关键时刻出手了,1910年8月27日爱迪生宣布发明了有声电影。此后,经过大约10多年的改进,有声电影逐渐进入了电影工业。尽管无声电影大师们对此很抵触,但终究挡不住市场的需求。20世纪30年代后期,默片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电影《艺术家》以(几乎)全程无声的形式讲述了在默片衰败之际,一位默片明星经历的种种风波。不 管怎样,作为电影观众来说,这些创造电影艺术的前辈都值得致敬。《艺术家》就是这样带给我们历史的重温,导游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用最大胆的手法,重现 了黑白默片时代的辉煌。

阿兰·雷奈的人物生平

阿伦·雷奈,1922年生于法国的布丹,幼年时代,从流行的小说、电影到普鲁斯(Proust)、赫胥黎(Huxley)和曼丝菲尔德(Mansfield)的文学以至漫画都是他涉猎的范围,为了看没有法译本的连环画甚至跑去意大利。1939年,阿伦·雷奈在巴黎的生活目标是由一个教师到舞台表演。1943年,他考进法国高等电影学院,但只读了18个月就退学了。他说那里的课程不及他在昂利·朗瓦的法国电影资料馆看的经典电影得益大。 之后搬到塞纳河左岸的雷奈是以拍摄和剪辑纪录片和“艺术”片为主正式开始了他的电影事业。在这个时期,他对蒙太奇和场面调度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重要实验。法国大师级导演,导演生涯从拍短片开始。其中1948年的作品《梵高》35mm的重拍版本,赢得了威尼斯影展两个奖项以及1949年的奥斯卡短片金像奖。电影史上,画家的故事是最受欢迎的题材,绘画和电影之间的近亲关系使得后现代的电影艺术家彼得·格林纳威、德里克·贾曼,包括黑泽明都在自己的电影中向画家致敬。50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崛起时,他和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携手,拍摄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影片,形成左岸派。雷奈一生执导过45部电影,1958年导演第一部剧情长片《广岛之恋》,获得很高的评价。1961年他执导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大奖,他还于1995年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从1935年拍摄第一部影片算起,雷奈在电影艺术道路上已经走过将近73个春秋。他的故事片成名作《广岛之恋》是在37岁那年完成的,他的晚年代表作《人人会唱这支歌》完成于1997年,荣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音乐在内的7项恺撒奖,这是他的第17部影片,这一年他75岁。雷奈和他的合作者以法国人熟悉的老歌将复杂的情节和众多的人物贯穿起来,展现了当今法国社会人与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微妙细腻的情感,洞悉了人物内心的秘密。这部新颖别致的影片的问世向人们表明,老年雷乃的艺术想象力不仅没有枯竭,反倒愈加焕发出旺盛的生机。 1950年的短片《格尔尼卡》中用自己独特的蒙太奇手法把毕加索的名画和他较带希望的作品及超现实主义诗人Paul Eluarcl的解说拼合在一起,强烈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不满。1955年,他的另一部经典短片《夜与雾》面世,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雷奈不追求细节的重组,而以强调观众主动想象和回忆的独特手法又一次撼动人心,而对于《夜与雾》来说更重要的一点是:记忆与遗忘这个雷奈电影的母题是在这部影片中开始出现的。 2014年3月1日,91岁的雷奈当地时间1日晚在巴黎辞世。

上一篇:黑粉电视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