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具备哪些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身上肩负着教育学生,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所以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文章内容。 教师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人 教育系统是社会组成部分的一个大家庭,学校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内部环境,教师与教师之间,在现今的经济大湘冲击的大背景下,很容易在提职、晋职、评先选优等工作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形成,教师之间有的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的自已的同事,自己的领导。加之自古以来形成的文人相轻的观念,构成了学校中师与师之间不谐调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提倡教师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同时,更准确地应该把目光投向我们的广大教师,因为他们不是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同志,就很难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自己所教育的学生。所以发现同志的闪光点,发现领导的闪光点,发现学校的闪光点,是教师们心理健康能否达到标准的一项重要标志,同志之间的问候,一个微笑,一个小小问题的解答,都是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的最好信息,获得这些信息,珍惜这些信息,就能使师与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关系和谐,同志之间达到团结。 教师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学习的态度与人相处 如今的社会上学校中常常听到:“做人难,做一个……更难”等的叹息声、当这些人常常发出这样叹息同时,是否想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做到些什么?为别人做了些什么?即使做了,是怎样做的?我们不可否认。作为名人有名人的效应,对这些我们不敢去评论,但在学校中,生活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普普通通的教师。校园变成美丽和谐,健康向上的育人乐园,用浓厚的学习之风笼罩我们的校园,是我们这些普通教师的共同愿望。正因为这样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不光是一种学术界应持的态度,更是一种在人群聚集地与人相处应持的态度,用谦虚,豁达的心怀,与人相处,学习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学习新理论,思考新问题,时时刻刻在自己的言行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大到我们教育界的共性问题,如学生学业负担重的问题?学生对读书的厌倦心理,对老师的逆反心理,对家长的抵触心理或敌视心理。违反教育规律的学生成绩排名问题等;小到他能上好这节课;他能制作较好的课件;他能讲一口较流利的普通话;他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解决的实际问题,谈论这些问题,交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与教师之间就少了个人利益之间的隔阂,就能达到互惠互利,共同进步的目标。 教师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公正的心态办事 广大教师的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中,课外辅导及平时的管理中进行的,但也不乏诸如,对学生的评先选优,评奖学金,竞赛等关系学生个人荣誉及经济利益的实际工作,在这些工作中,突出“公正”二字不光是显示教师们办理此类事情的公平,公正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细小的心灵深处,少一些社会中不良习气污染,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中的评先选优等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一个环节。应该看到,教师们生活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上边来的压力,周围亲朋的压力,有权势学生家长的压力,无不影响着、学生中评优选先等工作的公正性,但我们的老师只要捧着一颗公心去办事,在个人的提职,评优,选先上无多大的要求“无欲则刚”就能顶住上上下下,周围各方面的压力,使我们办理学生的事情能经得起学生的检验,能经得起上边领导的检验,能经得起学生家长检验,更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教师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平和的心情对待名利 名利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人是需要志向和理想的,这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而能够突现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的人,往往是那些“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人。宽容、积极、旷达的心态是一种平和。“谈泊名利”就是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当今与日俱增的多元社会,面对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一方面,是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贫富悬殊的抗拒和多元价值的凸现,加之教师职业的压力,极大地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心态,作为教师要静下心来教书,专下心来育人,就要排除外界的干扰,不被名利所诱惑。
教师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哪些
教师的心理素质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归结起来可分为三类,即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师的人格特点。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教师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文章内容。 教师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 1.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作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愿望,循循善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教师还应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向正确的道路,引向学习活动或对集体有益的活动中去。 灵活果断,随机应变。教师能根据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灵活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及时地调节和消除矛盾行为,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方式多样,对症下药。教师能正确分析学生中发生的问题的起因,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实事求是,掌握分寸。教师能讲究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实事求是,说话有度、分析中肯、判断得当、结论合理、要求恰当、方式适宜,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为成功地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故组织教学的能力就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订教学计划;二是组织课堂教学。 在制订教学计划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充分理解,对所教的学生进行分析;其次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准确、熟练地把握教材。同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所教学生的身心特点;所授知识的容量适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要能创设一种情境和气氛,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灵活妥善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使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 言语表达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言语来进行的,教育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言语的表达能力。教师的言语从内容方面看,一要有新的思想和观念,给人以新鲜感;二要言之有情,即在言语中要反映真挚的情感,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三要言之有物,即在言语中要反映出切合事物本质特点的东西,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 从形式上来看,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表现为:第一,准确精炼。能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作出判断,合乎逻辑地作出推理,表述简洁清楚。第二,通俗易懂。说话能深入浅出,善于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讲得具体。第三,生动形象。言语要具有趣味性,能引人人胜,用学生熟悉的形象去加深他们对于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理解。第四,严密含蓄。言语要具有逻辑性,结构严密,思路清晰,具有启发性。 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具有了解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况的敏锐而精细的观察力,既能找出某类学生共同具有的典型特点,又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既能从学生的听课、提问、回答问题中发现他们掌握了哪些知识,又能从学生的作业、考试中找出他们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将主要精力放在授课上外,还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方面发现他们的微小变化,并用眼神或声调去提醒那些思想开小差的学生。 独立创造的能力。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具有独立创造的能力,教师只有在教育思想、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方能跟上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中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情境,也不存在任何情境下普遍适用的经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照搬别人的经验、不套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东西。 适应新情境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众所周知,世界新技术革命向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势下,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应成为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教育改革家。第二教师要适应面向社会的新要求。首先,教师要能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从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其次,教师要能联系社会,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力量,为学校教育服务,如组织家长委员会、开展社区教育等;再次,教师要能服务社会,强调教育的社会效益,将自己的知识、能力运用于创造和革新之中,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教师心理素质的特点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教育和培养祖国一代新人的事业,应具备特定的人格特点。 正确的动机。献身于培养人的教育工作,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乃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最高尚的动机。教师所付出的劳动是大量的,工作条件是艰苦的。正是在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推动下,教师才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教育工作。 浓厚的兴趣。对教育工作的浓厚兴趣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首先,教师的兴趣要广泛。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使学生的兴趣范围也越来越广,孤陋寡闻、见少识浅的教师很难胜任培养学生成才的重任。其次,教师要有中心兴趣。教师的中心兴趣是指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对所授学科的研究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促使教师接近和了解学生,也促使他们积极地钻研教材,研究教育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将中心兴趣与多方面兴趣结合起来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热烈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不仅能推动教师积极地工作,而且能直接感染学生,影响教育过程。因此,热烈的情感是教师的人格特点之一。教师的热烈情感主要表现在:第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爱的教师,就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与教育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豪感等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对学生的热爱。一个对学生充满诚挚的爱的教师,就会随时随地关心学生的成长。这种热爱应包括教师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要信任学生,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成长;要严格要求学生。